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同步习题教师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一、诗歌鉴赏(一)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1.“静女其姝”“静女其娈”这两句运用了“诗经六义”中的_________。2.下面对诗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以男主人公的口吻,生动地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B.女主人公赠送给男主人公两样东西,而男主人公更喜欢彤管。C.该诗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情人约会活动。D.“搔首踟蹰”这一细节描写表现男主人公老实、憨厚、痴情。3.全诗如何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赋2.B3.人物形象:女主人公是一个美丽、调皮、可爱、勇于追求爱情的女子。方法:①直接描写,“静女其妹”“静女其变”运用“赋”,直接表现女子的美丽,“爱而不见”通过动作行为表现了女子调皮、可爱,“贻我彤管”“自牧归荑”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追求大胆直率。②间接描写:通过男主人公“搔首踟蹰”侧面烘托其美丽、可爱的形象。【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学常识的能力。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此诗中“静女其妹”“静女其娈”,连用两个形容词“妹”“娈”,就是用“赋”的手法,直铺陈叙女子的的清纯、美丽、可爱的。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男主人公更喜欢彤管”表述错误。根据文本解读,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如此说来,男主人公应该是更喜欢“荑”。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的大意是: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楼上。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搔头徘徊心紧张;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根据文本,在关于女子外貌和动作的直接描写中,“静女其姝”“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自牧归荑”等诗句塑造了一个闲雅、美丽、调皮、可爱、勇于追求爱情的女子形象。为了充分展现女子的美丽和娴静,全诗还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比如写男主人公“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还没见到心爱的女人,男主人公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此处借写男主人公的动作侧面烘托了女子的娴雅和美丽;还有“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为什么会有差别,因为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由此可见,正是因为女子的美丽、纯洁、调皮和对爱情的热烈追求,才令男主人公为之着迷、爱之深切。(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注释:⑴姝:美好。⑵爱:隐蔽,躲藏。(3)贻:赠。(4)洵:实在:诚然。4.下列对《静女》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写男青年与恋人约会的情景,给人以真实感。B.诗歌第一章写青年之真诚,第二章写青年之欢喜,第三章写青年之痴情。C.诗歌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D.第三章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爱情的真诚和纯美。5.《静女》一诗中男女青年的形象各是怎样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答案】4.D5.男青年:憨厚、痴情。“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的憨厚,真诚以及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表现了男子的痴情。女青年: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写出了女子的美丽,“爱而不见”写其调皮,“贻我彤管”“自牧归荑”写其可爱。【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静女》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第三章用借代的手法”不正确,“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爱情的真诚和纯美”不是借代,是比喻,以初生荑草来比喻爱情。故选D。5.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表达技巧题的答题要点是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意境和情感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解答时需要先找到诗中写男女青年的诗句,然后分析这些诗句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男女青年什么特点。写女青年的有“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属于外貌神态描写,写女青年娴静,容貌好;“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属于行为动作描写,写女青年故意躲藏,送给男青年彤管、荑草。外貌描写表现出女青年的美丽,动作描写则表现出女青年的调皮可爱。写男青年的有“搔首踟蹰”,属于动作细节描写,写男青年急得抓耳又挠腮,表现出他的憨厚性格,也表现出他真诚焦灼的心理;“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则属于心理描写,写男青年由彤管的颜色联想到女子的美貌,珍惜荑草是因为它是美人送的,表现了男青年的痴情。(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6.诗中写“涉江采芙蓉”,为何是采“芙蓉”,而不是其它?7.这首诗最后一句说“忧伤以终老”,这里的“忧伤”具体包含了哪些情愫呢?试结合全诗作分析。【答案】6.“芙蓉”,即是荷花。因为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这一开始就给诗歌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同时也映衬了采花之人的高洁品质和娇美容颜。7.“忧伤”包含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归家之路遥远、入仕之途渺茫的痛苦以及时间流逝、人生易老功业难成的嗟叹。(3分)诗人通过想象家乡的人对自己无比的思念来反衬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诗人还顾望乡,可是回家的路途漫漫,浩浩长路既是归途,又是前途,但却又渺茫无比,出路何在,归途何在,使这“远道之人”痛苦万分,而时光荏苒,回顾自己一路走来,人事易老却功业未成,不禁嗟叹忧伤将伴着自己直到终老。【解析】6.题干问的是“为何是采‘芙蓉’,而不是其它?”题干的提问中可以知道答题关键词为“芙蓉”这个意象,题干换一种问法就是:“芙蓉”这个意象的作用。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因为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这一开始就给诗歌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同时也映衬了采花之人的高洁品质和娇美容颜。7.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最后一句说“忧伤以终老”,这里的“忧伤”具体包含了哪些情愫呢?”答题关键词“忧伤”。首先抓住情感暗示语,比如“所思”“望旧乡”“离居”,可以推测出“忧伤”包含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归家之路遥远、的嗟叹。接着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比如“漫浩浩”浩浩长路既是归途,又是前途,但却又渺茫无比,出路何在,归途何在,使这“远道之人”痛苦万分。考生在组织答案是要结合诗句分析,不能泛泛而谈。(四)根据《涉江采芙蓉》,完成下列题目。8.下列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营造了素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联想。B.诗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和兴的手法。C.“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自问自答,很自然地体现了诗歌的情感转变。D.“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承“远道”而来,“还顾”有很强的动作性和画面感。9.结合《涉江采芙蓉》的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答案】8.B9.①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诗歌写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望故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之人,最后两句的“离居”“忧伤”体现了此种心境。②对同心人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同心”形容的是夫妻生活的和谐美好。“离居”展现的是现实的凄苦处境,既体现了对对方的爱,也有着深深的思念。【解析】8.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和兴的手法”错误,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这里只有“起兴”,没有比喻。故选B。9.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中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本题要求“结合《涉江采芙蓉》的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诗歌最后两句是说,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啊,永远异地相思,只有忧伤陪伴他们终老。写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望旧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之人,最后两句的“同心”表现了深深的爱和思念,“离居”“忧伤”体现了现实的凄苦处境以及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0.下列对《虞美人》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花秋月”指美好的事物,词人却发出了“何时了”的诘问,可见囚禁的生活是极端悲苦的。B.“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的是词人昔日的美好时光。C.“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两句是实写,采用了对比手法。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把抽象的“愁”具体化。11.《虞美人》有哪几个方面的对比?有何作用?【答案】10.C11.本词共有三组对比:(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自然永恒与人事变迁对比。(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季节变换之永恒与世事变化之无常对比。(3)“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物是人非之对比。作用:两两对比的手法,使全词始终充溢着感情波澜,表达出词人深切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