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短歌行学案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短歌行》学案【学习指引】《短歌行》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的两篇课文都是古体诗,但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上有很大不同。《短歌行》是古体四言诗,风格质朴刚健,在手法上运用比兴、化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在诵读和感悟中,体会四言诗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掌握鉴赏古体诗的表达技巧。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独特经历,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素养目标】1.疏通全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及诗歌的主旨;2.学会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把握诗歌中的用典和比喻的手法。3.结合诗人的生平及写作的历史背景,概括并理解建安诗歌“慷慨悲壮”的特点。【学习重难点】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学习方法】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诗人魏武帝曹操(155~220年),本名吉利,字,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东汉末年权臣、太尉曹嵩的儿子,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献帝刘协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民、实行“租调制”,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生产和社会稳定。建安十八年(213年),获封魏公,建立魏国,定都邺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册封魏王,位在诸王之上。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15日),去世,谥号为。其子曹丕称帝,追赠,庙号。曹操喜欢用诗歌、散文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赞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擅长书法,被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妙品”。2.了解“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建安风骨”与曹操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建安文人集团的形成,还是创作内容,创作风格的继承与创新,曹操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评价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确实是恰到极处的。他首创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直接影响到唐代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新题新事乐府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从而形成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主要风格之一。曹操的功绩不可磨灭。3.歌行体歌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行”是乐曲的意思。因汉魏以前的乐府诗题为“歌”和“行”的颇多而得名,其章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亦称古诗、古风。4.了解时代背景《短歌行》作于曹操大败赤壁之战后。当年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原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此《短歌行》。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一)预习检查:1.给加点字注音:青青子衿.()呦呦.鹿鸣()何时可掇.()契阔谈䜩.()绕树三匝.()周公吐哺.()2.解释词语:对酒当歌:几何:去日苦多:慨当以慷: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沉吟: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掇: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三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译文】:(二)初读课文1.边诵边读,用“/”划分朗读节奏;用“”标出这首诗的韵脚,并说说这首诗的押韵特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补充:四言诗朗诵节奏四言诗一般采用“二二拍”的节奏,两两组合,在中间停顿。2.自由朗读,感悟情感三、文本研究【思考1】诵读诗歌,划分层次【思考2】感受“情感美”任务:探讨诗歌的感情发展脉络(1)第一节表达了什么感情?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2)第二节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3)第三节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4)第四节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思考3】感受“手法美”用典1.何为用典?有何作用?定义: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类型:①事典;②言典作用:①品评历史,借古论今;②抒情言志,表明心迹;③引发联想,创新意境;④简洁精练,内涵丰富。2.找到文章中的用典句,并分析其作用。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⑤山不厌高,海不厌深。3.有何作用?拓展延伸:链接考点(一)对于高考古诗歌鉴赏中的典故题,具体可分三步作答:第一步,找到典故来源。第二步,辨明用典形式。搞清作者与典故的关系。第三步,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二)对点练习: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问题: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比兴手法1.何为比兴?明确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地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2.找出文章中的比兴句子,并分析其作用。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思考4】对比阅读对比阅读《短歌行》与《龟虽寿》,思考后面的问题。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这两首诗的主旨有何异同?(2)这两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异同?四、技巧点拨—分析语言特色【任务引导】这首《短歌行》庄重典雅,内容深厚,感情充沛,其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于浓郁的抒情意境中,全面展现了曹操的人格、学养、抱负和理想,充分显示了其雄深雅健的诗品。【任务活动】总结概括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五、明晰主旨六、拓展阅读曹操逝后的数百年间,历代诗人对曹操陵墓多有吟咏,但唐以前诗歌虽都写到曹操归葬于西陵,却没有任何疑冢之说的痕迹,更遑论“七十二疑冢”这样的确定数目了。可以说,唐以前并无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有之,自宋代起。宋王安石诗:“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邱。蝼蚁往还空陇亩,麒麟埋没几春秋。”此诗以“铜雀台”“八九邱和“麒麟等词语暗喻曹操七十二疑冢,虽不知何据,却是中国最早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记载。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揽辔录》里记载说:“过漳河,入曹操讲武城,……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间。”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还记载过范成大讽咏曹操疑冢的诗作:“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岁岁蕃酋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经两宋诗人的反复记载和歌咏,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人知,有些学者还以实地的考察见闻,来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虚传。曹操疑冢之说虽然历来众说纷纭,但是如果查考史籍,则会发现疑冢说只是后人的附会,没有任何史实根据。相反,曹操墓的位置,不仅无任何疑点可言,反而是可以考察和测定的。曹操生前曾对自己陵墓的位置和丧葬规格有所安排。《三国志》载曹操遗令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树不封……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据此,曹操墓实际上就在曹魏邺城西门豹祠之西的地势较高和开阔的平原上。《晋书•礼志》的记载也证明,魏文帝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曹操下令薄葬,并且主动公布了陵墓的地点,说明他并不担心墓葬被盗,也没有设置疑冢的主观动机。后世史籍中也有记载曹操墓大致方位的,如梁任防《述异记》载:“邺中铜脆乡魏武帝陵下,铜脆、石犬各二。”任防是南朝萧梁时人,去曹魏不远,其言宜可信。又北齐阙名《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载:“其天宫也,左临渌水……旧都……瞩风岭,据有曹操之故堰。”也说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所以,如果能够确定曹魏邺城方位,则曹操墓的具体方位并不难寻。我国学者张之、乔文泉等经长期研究曾分别指出今河南安阳灵芝村、习文村一带与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一带,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此前盗墓贼们的精确定位和2009年岁末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的考古发现,均已基本证实了学者们研究的主要结论所以,所谓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当然,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无论是否符合史实,它都有存在的客观历史基础。它的出现和流传,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在中国古人中,曹操堪称是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从“济世之才”到“乱世之奸雄”,再到戏曲舞台上的白脸奸贼,曹操奸臣的形象逐步被定格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和宋代诗文、元明戏曲小说里对曹操奸臣形象的塑造,正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体现。七、素材积累1、生于乱世是为不幸,但如能变乱为治,岂非不幸中之大幸!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3、欲取胜他人,自己先要立于不败之地!4、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5、宁可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6、周公吐哺,天下归心。7、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乘时之变化,可比世之英雄!8、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八、随堂巩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汉乐府民歌《长歌行》诗中“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的彷徨之情。(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九、作业完成同步习题。答案一、1.孟德,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武,武皇帝,太祖。二、(一)1.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