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08课登高古诗文中自古便有“高处不胜寒”的独特意境。登高望远,看尽繁华落寞,文人墨客于山之巅、海之涯,书写了多少的往事情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体会杜甫的《登高》望远时。导入目录知人论世01诵读感悟02文本研读03技巧点拨04第一部分知人论世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了解诗人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了解诗人显赫的家境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巩县。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人物轶事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登高诗就是指古人登高临远写景抒怀的诗歌统称。从创作时间看,既有登高时的即景之作,也有登高过后的有感生发和应命奉笔之作;既有重阳旧俗登高时的抒怀之作,也有四时登高的即兴之作。从创作地点看,登高临远之地既有高山叠嶂,也有亭台楼阁,只要地势高,视野开阔,适宜远眺赏景即可。解题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了解“律诗”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了解“律诗”第二部分诵读感悟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渚清沙白(zhǔ)萧(xiāo)繁霜鬓(bìn)潦倒(liáo)预习检查2.解释词语,明确诗意。①啸哀:②渚:③鸟飞回:④落木:⑤萧萧:⑥万里:⑦常作客:指猿的叫声凄厉。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指秋天飘落的树叶。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指远离故乡。长期漂泊他乡。预习检查2.解释词语,明确诗意。⑧百年:⑨艰难:⑩苦恨:⑪繁霜鬓:⑫潦倒:⑬新停:这里借指晚年。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极恨,极其遗憾。苦,极。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刚刚停止。预习检查【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二)朗读感知1.诵读全诗,用“/”划分朗读节奏。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补充:七言古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有的是四三式的。三四式的很少见。(二)初读课文2.自由诵读,划分层次。明确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第三部分文本研读【思考1】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明确诗人登上高处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哀,为诗文画面增添了不尽的悲怆意味。问题探究【思考2】体会意境任务:阅读诗歌的前两联,找出诗中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表现出杜甫诗歌语言的什么特点?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问题探究意象特点意象特点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急高哀清白飞回萧萧滚滚语言特点:凝练准确,精于炼字。画面:肃临天下的秋景图,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思考3】鉴赏“语言”1.这首诗精于炼字,那么你认为诗歌的前四句哪个词最精妙,说说你的理由。明确例1:“急”,写出了秋风之凛冽,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季节的特点。其次,这个“急”字,还寄予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秋风本来就是凉的,江边高处的风就会特别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彻透骨。这种寒凉,不仅是诗人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问题探究例2:“高”,秋的天空是高远的,明澈的。对于心情好的人来说,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感觉,对于像杜甫这样一位被家愁国难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老人来说,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所以,一个“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问题探究例3:“白”是冷色调,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那种凄凉的情感。问题探究例4:“不尽、滚滚”,“不尽”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永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显得短暂。问题探究【思考3】鉴赏“语言”2.朗读整首诗歌,试分析这首诗歌在句式结构和音律上的特点。明确对仗工稳,音调铿锵。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如三四两句。问题探究【思考3】鉴赏“语言”3.试概括整首歌的语言特点明确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问题探究【思考4】感悟情感1.有这么一种说法,说颈联十四个字写出了八重悲,你如何解读?明确①“万里”:诗人远离家乡,与亲人音讯隔绝。②“悲秋”:秋季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给人一种凄凉之感。③“作客”:客居他乡。④“常”:客居他乡时间之久,悲上加悲。⑤“百年”:一辈子,晚年。⑥“多病”:百病缠身,病痛对身体的折磨。⑦“登台”:之前说过是九月九的习俗。⑧“独”:祈求长寿的竟是孤单一人。问题探究【思考4】感悟情感2.试概括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明确①孤独之感②思乡之情③壮志未酬④悲秋之情⑤老病之哀⑥家国之忧问题探究【拓展】登高习俗(一)依重阳旧俗登高重九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满地黄花,是登高远眺,舒畅胸臆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欣赏深秋的美景,一面赏菊饮酒,一面吟诗抒怀,留下了许多生动的诗篇,唐诗尤多。(二)即席酬唱,切磋学问规模可大可小,少则数人,多至几十人,主要是亲朋好友和文化名人。流传至今的“登高”名作,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就是在这样的文化集宴中诞生的。问题探究【拓展】登高习俗(三)独上高所,借景抒发隐怀正因登高和古代文人心理的契合,不管是仕宦出游,还是羁旅漂泊,文人异地登高的渴望总是在所难免,登高一则可以饱览异地风光,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感;一则可以放松身心,或抒发心志,或排遣郁闷,可谓一举两得。如王粲《登楼赋》,杜甫《登高》、《登楼》、《登岳阳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崔颢《黄鹤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等名篇,都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写成的佳作。问题探究【拓展】登高习俗(四)登高怀古今昔比照中表达对时世的关心和对个人处境的反省,“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登高可穿越历史的长河,在今昔沧桑中凭吊遗迹,悼念往事,给文人们提供自省和生发豪情的机会,更加理性正视现实和人生。(五)登高饯别每逢家人故友外出远游,登高设宴,举杯畅叙离别之情和人生感慨,目送对方渐行渐远,已成古代文人最富有情调色彩和最衷情的告别形势。还有借登高念亲怀友的,在远眺中寄托思慕之心和惆怅之情。问题探究【思考5】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明确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又有长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的孤独之感,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和日渐增多的白发,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展现了一位穷困潦倒、漂泊无依、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问题探究【思考6】分析概括艺术手法明确①对仗工稳,音调铿锵;②锤词炼字精练传神;③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④写景方法灵活多样,如动静结合,对比,移步换景等。④语言沉郁顿挫,含蓄深沉。问题探究【思考7】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这两首诗词,完成各题。蝶恋花[宋]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释]①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②虚幌:透明的窗帷。问题探究【思考7】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这两首诗词,完成各题。1.两首诗词的主题都是_______,时令都是_______。明确“思乡怀人”或“思念亲人”“秋季”或“深秋”或“秋”2.两首诗歌都刻画了女性形象,但在写法上却各具特色,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明确①第一首中,所刻画的女性是抒情主人公自己,通过“正面描写”“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拟人化”等手法,描写女人公的所见所思,生动表现其怀人而不得的孤独寂寞和哀怨之情。②第二首中,所刻画的女子是杜甫想象出的形象,作者通过“侧面描写”或“虚写”(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自己的妻子在家中看月思念远在长安的自己,来表达思念亲人(乱世漂泊,家人难聚)之情。问题探究全诗抒发了诗人飘荡无依,老病孤愁的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全诗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之情。明晰主旨第四部分技巧点拨写景技法探微【任务引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追求的境界。诗是主情的,作为抒情的常用载体——景物描写,在古诗中,被中国古代文人运用得出神入化。【任务活动】分析本首诗歌写景的精妙之处。(一)景物状态变换写景法描写景物时,通过对景物的形态变化,即动态和静态交替的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