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版高一必修一红烛新课导入1.回忆学过的有关闻一多先生的课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最后一次讲演》2.请你谈谈对闻一多先生的印象。在湖北浠水县闻一多纪念馆内的这段文字是他的家乡人民,也是整个祖国对他的追怀之辞。闻一多简介创作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1923年,闻一多在美国,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中国同学会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人为闻一多)创作背景《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也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既有对爱情、自然的歌颂赞美,也有对前途渺茫的感伤和哀怨。在风格上,《红烛》已经初显“三美”创作原则(音律美、绘画美、建筑美)。初读感知1.听读示范音频,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可插入本资源中《红烛》课文朗读教学资源。)2.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3.指名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笔下的“红烛”形象红烛为何燃烧成灰?红烛为何伤心落泪?红烛燃烧自己有何心愿?——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解读内容细读探究,梳理“红烛”形象分析情感分析“红烛”的情感线索1.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2—3.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4.对红烛的殷殷寄语,对自己的自勉自励。5—7.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8—9.对红烛同情的呼唤和劝导鼓励的呼唤。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对红烛殷殷寄语表自己拳拳心迹艺术特色《红烛》的抒情特色1.借物抒情。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这样红烛的形象就为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2.诗人对烛呼告,直接倾诉。面对红烛,或惊叹赞美,或扪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热烈充沛。3.情感递进。先后三次发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最后,深情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读来让人怦然心动。4.情理结合。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将红烛精神作为一种至高的奉献精神的象征来表现,饱含哲理,突出表现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祖国的联系,这样使抒情不流于虚浮。艺术特色借物抒情红烛伤心的烛泪红烛的赤诚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诗人的赤子之心,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对红烛的敬仰。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红烛的责任诗人自勉自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红烛品味语言1.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可是一般颜色?【明确】“这样”原是指示代词,这里相当于程度副词,用“这样红”,暗示诗人凝视着红烛,不由自主地迸发出情感;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鲜红)(掏)品味语言2.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明确】: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文学常识闻一多的诗歌“三美”主张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倡导者内容意义作用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布置作业1.课外阅读闻一多的新诗代表作《死水》。2.尝试运用托物抒情的手法写一首小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