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该任务的设置,旨在通过阅读整本书,学习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正本书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拓宽阅读视野,我们将终身受益。这一单元阅读学术著作《乡土中国》。书中所写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费孝通《乡土中国》)。从传统农村入手研究中国基层生活,缘于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这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阅读的时候,要注意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把握全书的逻辑思路,了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学会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单元导读1.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学术背景。2.阅读梳理各个单元的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间的关系,并理清全书的逻辑思路。3.讨论并总结,《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4.在实践中,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思路及方法,并撰写学习心得。素养目标目录作家作品介绍及阅读指导01学习任务、计划及方法02章节阅读典例03整体把握和拓展延伸04第一部分作家作品介绍及阅读指导费孝通(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1944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一、了解费孝通《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二、了解《乡土中国》《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二、了解《乡土中国》《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三、了解创作背景阅读《乡土中国》总的要求是读通、读懂,理解基本内容,并力求触类旁通,掌握学术著作的一般读法。阅读这类著作,除了关注作者运用的材料、提出的概念,以及作出的理论阐释,还要看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什么创造,这种创造经历过怎样的探索,具有怎样的价值。具体策略如下:四、阅读指导①要有阅读的“预期”。阅读学术著作的目的一般比较明确,如阅读《乡土中国》,可能是为了了解中国乡村的历史与文化,也可能是想学习一些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还可能是为解决当今农村问题寻找答案等等。四、阅读指导②先“粗”后“细”,逐步推进。所谓“粗”,一是阅读“序言”和“后记”,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二是通过浏览目录大体了解著作的基本内容和章节结构。所谓“细”,即注重概念、材料、论证、推理等要素,深入思考,不断提炼。四、阅读指导③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间的关系。如“礼俗社会”“差序格局”“无讼”“无为政治”等。这些都是作者从大量的田野调查材料中提炼出来的,用以归纳某些现象,并从理论高度解释这些现象。四、阅读指导④关注作者研究的思路。《乡土中国》是基于田野调查的研究,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怎样从调查材料中提炼典型的现象,形成概念,又怎样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阐释。不仅要知道结论,还要注意形成结论的过程,看作者怎样通过辨识、分析、比较、归纳,提出和研究问题,获得新的理论发现,甚至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四、阅读指导⑤反复阅读,积极思考。学术著作理论性强,涉及的术语多,语言表达比较抽象,阅读时难免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这时,就要多读几遍,调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极思考,还可以参考一些资料,促进对学术著作的理解。四、阅读指导第二部分学习任务、计划及方法任务1: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具体要求:①梳理每一章节出现的专有概念,解释其具体内涵,并理顺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②梳理作者用以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一、学习任务【习题练习】联系全书,梳理作者用以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填写下面的表格。一、学习任务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指称其他社会的对应概念礼俗社会①②借助文字的社会差序格局③系维着私人的道德④⑤家庭男女有别⑥⑦法治秩序⑧司法诉讼体系⑨有为政治血缘社会⑩明确①法理社会;②借助语言的社会;③团体格局;④系维着人民的宪法;⑤小家族;⑥男女求同;⑦礼治秩序;⑧调解体系;⑨无为政治;⑩地缘社会。任务2: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具体要求:①归纳各篇主旨,撰写相应的内容摘要。注意摘录和使用文中关键的概念,简洁、准确地概括作者的学术观点。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各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尝试把握这本书的知识体系。一、学习任务任务3:关注“问题”,学以致用具体要求:①阅读时,关注其“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②试以“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为话题,从居住环境、精神风貌、文化生活、风俗习惯、乡村管理等角度中任选一个,开展调查访问,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报告。并交流。一、学习任务任务4:拓展阅读,知人论世费孝通不仅在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中成就卓著,还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情。查找资料,了解其生平,并拓展阅读他编著的其他作品,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更全面地认识费孝通的学术思想和成就。一、学习任务阶段一:二、学习安排与计划课时内容方法任务第一节《乡土本色》精读1.理解重要概念,并给下列概念下定义:乡土社会、礼俗社会、法理社会、土气、愚、特殊语言、学习。2.用思维导出画出三篇文章的结构,并分述其论证思路。3.分别归纳三个章节的主旨,并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及在全书中的地位。第二节《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泛读阶段二:二、学习安排与计划课时内容方法任务第三节《差序格局》精读1.理解重要概念,并给各组概念下定义:①差序格局—团体格局②自我主义—个人主义③小家族—家庭④亚普罗式—浮士德式⑤礼治—法治、无为政治⑥长老权利—横暴权力、同意权力。2.用思维导出画出这八篇文章的结构,并论述其思路。3.分别归纳主旨,并分析其相互的联系。第四节《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泛读第五节《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泛读阶段三:二、学习安排与计划课时内容方法任务第六节《血缘和地缘》精读1.用思维导出画出三篇文章的结构,并分述其论证思路。2.分别归纳三个章节的主旨,并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及在全书中的地位。第七节《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泛读阶段四:二、学习安排与计划课时内容方法任务第八节阅读总结与交流撰写收获分组交流1.用思维导图展示各章节的关系。2.罗列对比概念。3.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的思考,谈谈本书对我们认识当今中国社会的意义。第九节阅读成果展评多种方式展示,如:报告,演示文稿等。1.思维导图展评。2.笔记展评。3.开展辩论活动。1.做好旁批,随想随写。2.“精读”与“泛读”相结合。3.积极主动查阅资料,认真思考。4.做好摘抄,整理思维导图。三、学习方法指导第三部分章节阅读典例差序格局(节选)①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适,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费孝通先生用“捆柴”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西洋社会的“团体结构”,即团体界限清晰,团体内部关系相同。例如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得给父母膳宿费,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成年了就得走出“家”这个团体;学生加入学生社团后,社团的成员和非社员的学生是明确区分开的,所有成员的行为都是按照社团纪律来行动的,他们在社团这个团体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一、阅读并作批注②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以“家庭”为例,对比西洋社会和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团体概念的理解;西洋社会的“家”只包括夫妻二人和未成年的孩子,中国的“家”是模糊的,可大可小,人可多可少。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府,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在中国农村,有了红白喜事,来吃酒席的一家人少则一人,多则“家庭内”的数人。一、阅读并作批注③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为了使生涩的理论为更多人熟知,费孝通先生用“石头扔到水中”的例子说明中国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的学术性表达为“多重同心圆”,人的关系是一层一层的,由近及远,这种关系结构还可以用来考查亲缘和地缘的关系。例如以“你”为中心,离你最近的同心圆上是你的父母,其次是兄弟姐妹,等等,再向外的同心圆上是你的街坊邻居,同心圆可以一直往外推。一、阅读并作批注④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于“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引入儒家“人伦”和《释名》来证明中国社会结构与“伦”的相似关系,可见差序结构由来已久。定义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形态后,作者揭示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那就是“人伦”。要解析中国社会结构的形成规则,不得不找到中国文化的源头: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一、阅读并作批注⑤“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

1 / 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