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课件第三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单元考点索引图一三二回顾复习目录单元考点索引图第三单元1.古诗词阅读鉴赏的方法2.诗作风格派别总结3.“传统文化”相关作文素材的积累(附文学短评范文)4、学习写作文学短评古诗词阅读鉴赏的方法考点一单元课文典例回顾《归园田居》(一)看标题(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正文(五)看选项阅读步骤知人论事勾画意象了解情感掌握全诗(3.5注释)写作背景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看标题)组诗,核心词“归”,回归田园居住。羁鸟、池鱼、尘网比兴,表达出对官场的厌恶,决心归隐。(看作者)不慕权贵、静穆隐逸,寄情山水、田园诗人。(看正文,勾画意象)立象传情樊笼、自然对比,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归隐田园的情趣。意象群落,白描手法,对理想生活的描绘。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鸡《归园田居》知识点总结:风格:平淡舒缓。朴素自然手法:比兴、白描、对比、借景抒情情感:对官场的厌恶和归隐田园的无穷乐趣和心情。诗作风格派别总结考点二时代风格代表诗人魏晋魏晋之风骨“质朴刚健”曹操、陶渊明唐代唐代之盛情“绚丽多情”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宋代之丰盈“华丽典雅”辛弃疾、李清照本单元总结诗人典型风格总结陶渊明----朴素自然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李白----豪迈飘逸王昌龄----雄健高昂杜牧----清健俊爽李商隐----朦胧隐晦王维----诗画一体温庭筠----绮丽香艳高适----悲壮苍凉李清照----缠绵悱恻陆游----悲壮爱(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奇崛险怪“传统文化”相关作文素材的积累(附文学短评范文)考点三(六)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于传统中筑牢文化自信春节前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力求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春节之际,催动无数人返乡脚步的,也正是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文化基因”。近年来,从教育部提出“书法进课堂”,到编纂“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从语文教材中加大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比例,到各种以传统文化建设乡村的实践……越来越多人饮水思源,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追寻文化水脉、瞩望文化复兴。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想象共同体”的地基和屋顶,都因文化而来。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滋养“不虚、不私、不妄”的真情;以古代典籍中的典故、名句,讲述治国理政的道理;要求“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念兹在兹,正是因为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因而视之为“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喻之为“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毋庸讳言,我们有过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困惑与犹疑。中国历史上,有“三晚”之说——晚周、晚明、晚清,都是社会文化断裂期。1842年,英军陈兵南京城下,中国被抛入“全球时间”。在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经抗争、变法,经革命、战争,经建设、改革,不到200年时间里,中国文化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及至今日,面对传统,人们往往有“雾里看花”之惑;面对世界,又难免有“乡愁何寄”之困。在不少人那里,“中国风”不过是丝绸、水墨、大屋檐的符号堆砌,节日的行礼如仪敌不过电商促销的广告,人际的传统美德被消费社会的物质战车甩在身后。在现代化的轨道上疾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游弋,我们急需重新定义自身。•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包括文化的复兴。今天,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借助现代技术,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维护中国的文化主体性,不是抱残守缺、闭关锁国,把传统等同于“复古”“守旧”;更不是“去中国化”、毁古搬洋,把传统一概视之为“糟粕”“落后”,而是要返本开新,看到我们是站在五千年的文化河床之上、是扎根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文化土层之中,以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我们的文化传统,不仅孕育了这个从未中断的“亘古亘今,亦新亦旧”之文明,而且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罕有的一个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奇迹。这正是中华文化的伟大之所在,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之所在,更是我们弘扬传统面向未来的底气之所在。•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我们以独特的智慧和价值屹立东方。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到孔子的“仁者爱人”,从周易的“阴阳相生”到孟子的“民贵君轻”,礼乐相和的精神、天人合一的哲学,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架构起中华民族的心灵空间。四大发明传入西方,被英国哲学家培根誉为“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上世纪30年代,梅兰芳在西方巡演,京剧的魅力震惊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传统文化随着中餐、汉字、孔子学院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架设起沟通东西世界的桥梁;2017年年初,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绽放中医影响力……中华文化也以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基因,打开着全人类的文化场域。•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我们以包容与创新的气质走向未来。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过去的也是未来的。以丝绸之路为例,它不仅是一条通商道路,也是一条文化纽带。唐代的长安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人的国际性城市;明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带回“麒麟”(非洲长颈鹿),南京城万人空巷一睹真容。今天,“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勾画宏大愿景,同样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与创新发展。有学者把中华文化比作“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漩涡”,不断与周边各个地方各种文化相融相生,最终形成一个极其丰富而巨大的“时空存在”,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整合力、包容力和创造力。•风雨如晦,鸡鸣不已。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中华文明不仅在器物上曾给世界巨大贡献,在精神上同样能推动人类文明走向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学习写作文学短评评素材积累考点四怎么写•1.读懂作品•2.选准角度•3.安排好结构写什么•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2.分析作品的形象•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4.谈谈作品的构思技巧•5.鉴赏作品的语言1.形象评论类[文学短评佳作]悲壮的挽歌——简析《那树》“树”的象征意义读《那树》,不得不惊叹作者竟能以一支淡淡的笔,谱就一曲悲壮的挽歌,以祭奠如老树般坚忍,刚毅而仁慈的勇者的英灵。老树象征坚忍奋斗之人。“那沉默的树……加长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这是一种默默耕耘,矢志不移的奋斗,如锅牛爬树,一点一点,始终仰望那蓝蓝的天,不曾放弃梦想,在沉默中酝酿、升华、成熟。老树象征着刚毅平和之心。根虽被碾,树犹滴翠。绿叶的诗意,细雨的浪漫,诠释的是一份刚毅与平和,任你红尘滚滚,我自轻风朗月。在春去秋来,兴亡荣枯间,永葆怡然旷达。暄嚣的尘世中多么渴望老树的宁静!老树象征着仁慈奉献之怀。身将被伐,却告天敌。仁慈情怀,一览无遗。面对死亡,树不悲己,却忧旁人,人心相较,亦足汗颜。老树一贯的慈悲,却换来无情的杀戮。人啊,是否应该反省?树之坚忍平和仁慈,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感人至深,一曲悲壮挽歌,敬献如树的英灵。•[简评]这是我们考试卷之作,“树”的象征意义,实质上就是探讨“树”的物象意义,小作者把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相沟通,结合文章内容,提炼出了“坚韧平和仁慈”的特性,把文本作者的心灵情绪很自然地把握出来了,赏析得在情在理。2.语言评论类字里行间吐真情——谈谈《怀念老陆》的语言特色叶菲舒缓、温和而又淡雅的文字贯穿于全文,作者用一种淡淡的笔调行文,字里行间饱含真情。文字纯朴自然。无论是在对“老陆”的描写中,还是在阐悟对小说的理解,作者都保持着一份宁静的心。尤其是老陆两次“摆摆手”,以及“面含微笑”的旁听。这样的文字给读者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语言精粹锤炼。作者将作家喻为生养自己地域的“精灵”,这种从形到神的高度凝炼将文人们的生命形象写得真切。在作者眼里,老陆为人“温和”“宽厚”“理解”。三个短语将老陆的性格特征全方位地展现。意味深远悠长。在平实的文字背后,读者总会体味到更深的意蕴。小说有如苏州园林,“曲曲折折,没有穷尽”。道出了文字里深藏的风景。小说的结尾有如饭后的“汤”,将文字的精妙之处一语道破。巧妙的语言功底将全文的意境提升,质朴精炼,让人叹服。•[简评]“语言特色”是一个宽泛的评论概念,评析的角度是多样的,具有开放性,评论者有意撇开了一般的修辞赏析方法,用自己的心灵去解读原作的语言味,写得新颖别致。3.表达技巧类[同题短评佳作]运用对比,反差强烈——赏析《庄周的燕子》的艺术手法代丽作者在《庄周的燕子》一文中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对比,从燕子与其他动物的对比中体现出动物与人类之间“距离”的重要性,然后通过赞美燕子的聪明才智来与人类对动物乃至大自然的杀戮行径之间的对比,反映出了人类恶劣的行为。燕子与其他动物相比,它是“智慧”“狡诈”的,将人类与自身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而珍禽猛兽们只会一味地躲避,家畜与麻雀只会靠近。如此一来,远距离的神秘感和近距离的烦躁心理都将引起“猎捕”和“杀戮”。所以把握“距离”则显得至关重要。燕子与人类相比,在显出“智慧”的同时,无疑不是在暴露出人类的劣性。人类为了满足自己在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无情地向动物乃至大自然进行着摧残。而燕子就象征着人类精神的“剪刀”,人类被燕子们完全掌握。在这强烈的对比反差中,人类在上海动物的同时也无声无息地伤害着自己。[简评]面临“对比”这样细小的赏析点,要想赏析成一篇层次分明的文章,就得有鲜明的分论点,小作者从对比的项“燕子与其他动物相比”“燕子与人类相比”中提炼出分论点,进行评叙,将对比项的内容赏析得明明白白,眉目分明。4.主题评论类一事一物总关情——解读《感动是一种养分》的“感动”读罢全文,我不禁震撼了。不仅是作者对各种事物的那份情感打动了我,更是那些不经意的东西感动了我。看见一枚青涩的苹果或抑制熟透的蜜桃冷不丁的掉在地上,感动了,感动的是生命的轮回。看见一只飞鸟在窗台上跳来跳去,欢快地唱歌;看见花儿的鲜艳妩媚;小草的摇曳多姿;看见一群蚂蚁抬着蜜蜂的残骸亦惨亦烈地向前移动,感动了,感动的是生命的伟大,顽强。看见朋友久违的眼神和手势,感动了,感动的是真挚的友情。是啊,世间的一事一物总在带给我们感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这份感动去看万物,那么你就会觉得内心变得清洁、明亮而又宽敞了。•[简评]“感动”一词是《感动是一种养分》的文眼词,解读这个词语实质上就是解读文本的主题,小作者分别从“为什么感动”“感动了什么”去思考,进行分类别提炼出分论点,使解读的内容充实,和文本联系紧密。5.质疑问难类阮籍之哭——质疑《滕王阁序》《滕王阁序》辞藻华美,实属千古名文。作者王勃,“初唐四杰”中才气最高者。他在文中极尽铺陈排布之能事,把这篇序作得花团锦簇,字字珠玑,句句用典,令人叹服。《滕王阁序》是诗人早年的作品。此时的诗人因犯死罪而革职,恰逢赦免,得以保全性命。他一心报国,可惜是带罪之身,满腹经纶无法施展。他不禁感叹道“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同时认为“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对于阮籍之哭,课本注解为他有时驾车出行,到无路处便痛哭而返,借此表达不满现实的苦闷心情。这样看来,孟尝君与阮籍都是怀才不遇,只是对待的态度有所不同。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阮籍之哭其实另有原因。阮籍,字嗣宗,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当时正值乱世,社会上层矛盾斗争复杂尖锐,下层人民苦不堪言。对于这种情况,阮籍极为不满和忧虑,写下了“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