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专题十选修地理专题整合突破网络构建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以某区域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区域生态问题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区域资源开发条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T6~8等。结合具体地区的图文材料,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判断区域特征、区域环境问题和资源开发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T37等。以区域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区域特征、成因的认知能力,掌握区域分析方法、区域特征、区域资源开发条件等问题。如2019年高考天津卷T1等。以区域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区域生态问题的类型、产生原因及保护措施,促进人地协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如2019年高考天津卷T2等。第1课时•(2019·全国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考题调研——研真题、明确考向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A•[解析]A对: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可知,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可能是气温升高。B错:气温降低一般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C错: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表明平地上水分条件变差,故降水不可能增多。D错:降水减少不会导致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解析]D对:西伯利亚地区位于较高纬度,气温较低,冻土广布,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低洼地区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A错:洪水是由暴雨、急骤融冰化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迅猛上涨的水流现象,与湿地面积增加关系不大。B错:材料中“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表明导致该地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C错:没有材料显示该地地面沉降的信息。D•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解析]C对、B错: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但平地上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不会主要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故主要转化为草地。A错:题干中“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热量不足,平地减少的耕地不会主要转化为林地。D错:气温上升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会使植被覆盖增多,不会主要转化为寒漠。C•1.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1)问题判断•①湿润地区:植被破坏→产生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②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资源减少、产生土壤盐碱化→加剧土地荒漠化。•(2)原因分析•①自然原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降水特征、气温、风力等)、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植被覆盖率高低及地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核心突破——讲要点、突破核心•②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进行分析,如过度放牧、过度农垦、乱采滥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要注意材料中的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等。•(3)防治措施•①组织管理措施:如颁布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与管理,提高保护意识,制定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等。•②工程措施:因地制宜。•③生态措施: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2.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区域自然背景主要防治措施森林破坏东北、西南、华南林区中温带、亚热带边远山区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草原退化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属干旱半干旱草原区退耕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湿地萎缩三江平原、湖滨海滨属湿润低地,湖泊、海洋边缘地区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耕还湖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区域自然背景主要防治措施生物多样性锐减林区、草原、近海海域物种资源丰富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土壤侵蚀黄土高原、东南丘陵半湿润湿润丘陵地区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荒漠化西北、华北半干旱区属干旱、半干旱内陆或春旱严重地区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2019·陕西汉中教学质量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目前,我国内蒙古地区草地退化现象十分普遍和严峻,退化的草地植被覆盖度变小,植被群落种类成分发生变化,地上地下生物量下降。其中,放牧是草原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人为干扰因素之一。新题再练——练好题、备考通关•材料二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区植物多样性受放牧强度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特点,下图为该草原区草原植被多样性随放牧强度的变化特点。•材料三积雪厚度对返青期牧草的生长速度存在着明显的影响,下图为锡林郭勒草原不同积雪区牧草生产速度的差异。•(1)分析内蒙古草原分布区过度放牧对当地土壤环境的影响。•(2)说出放牧强度的变化对锡林郭勒草原区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并推测原因。•(3)比较积雪厚度对返青期锡林郭勒牧草生长速度的影响并分析原因。•[答案](1)过度啃食引发草原植被破坏;过度践踏使土壤变硬,表面蒸发增强;土层结构变化(有机质、孔隙度等变化);加速土壤侵蚀、盐碱化和土地沙化,土壤向干旱环境演变。(能答出3点即可)•(2)草原植物多样性,先增加后减少,中等放牧压力下植物多样性最高,过度放牧压力下多样性最低。•原因:轻度放牧压力下,外力干扰对植物群落影响较小,少数种群具有较强的种间竞争优势,抑制了其他物种的生存;中度放牧压力下,家畜对草地的适度践踏和啃食抑制了优势种群的生长,植物多样性增加;重度和过度放牧压力下,植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不利于植被生长,导致植物多样性低。•(3)影响:返青期前期(4.7~4.26)10cm积雪区生长速度快于裸地和50cm积雪区;返青期后期(4.26~5.5)50cm积雪区生长速度快于10cm积雪区和裸地。•原因:前期10cm积雪区积雪融化快,较裸地土壤水分更足,而50cm积雪区因积雪融化慢,导致土温升温慢不利于牧草生长;后期50cm积雪区较10cm积雪区和裸地提供更持久的土壤水分,更加利于牧草的生长。•[解析]本题考查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及读图分析能力。(1)本题考查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度放牧直接导致的是植被破坏和土壤的板结,植被破坏进而导致土质和土壤结构的变化。对植被的影响是过度啃食引发草原植被破坏;过度践踏使土壤变硬,毛细管现象增强导致表面蒸发增强;土壤中的有机质、孔隙度等变化;加速土壤侵蚀、盐碱化和土地沙化,土壤向干旱环境演变,土地生产力下降导致荒漠化。•(2)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及读图分析能力。读图根据坐标图中曲线的变化可知草原植物多样性,先增加后减少,中等放牧压力下植物多样性最高,过度放牧压力下多样性最低。人类活动强度不同对植被的影响不同。适度的干扰有利于植被维护生物多样性。轻度放牧压力下,外力干扰对植物群落影响较小,种群之间竞争会导致优胜劣汰。少数种群具有较强的种间竞争优势,抑制了其他物种的生存;中度放牧压力下,家畜的对草地的适度践踏和啃食抑制了优势种群的生长,植物多样性增加;重度和过度放牧压力下,植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不利于植被生长,导致植物多样性低。•(3)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及学生对积雪与土壤关系的理解。读图分析重要的节点是回答此类题的关键。积雪厚度不同,返青期锡林郭勒牧草生长速度不同,牧草4.7~4.26返青期前期读图10cm积雪区生长速度快于裸地和50cm积雪区;4.26~5.5返青期后期50cm积雪区生长速度快于10cm积雪区和裸地。原因分析应该从积雪对土壤水分和温度影响两方面分析。前期10cm积雪区积雪融化快,较裸地土壤水分更足,而50cm积雪区因积雪融化慢,导致土温升温慢不利于牧草生长;后期50cm积雪区较10cm积雪区和裸地提供更持久的土壤水分,更加利于牧草的生长。•(2019·全国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右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考题调研——研真题、明确考向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答案](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解析](1)河岸越陡峭,河面宽度变化越小。由图可知,该河流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一方面由于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高山地区,伴随着地壳抬升,河流不断侵蚀下切,形成河谷,河水被困于河谷中,向下侵蚀较强烈,侧蚀微弱;另一方面,河流两岸岩性相近或者岩性单一,河水对两岸的侵蚀差异小,形成近乎直立的河岸,难以形成左右摆动的宽谷。(2)由材料知,该河段多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由于位于美国内陆高山,4~6月降水较少,而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季节性积雪融水不断增多,河流流量不断增大,受制于两岸陡峭的河谷束缚,河流水位不断上涨。融雪补给为主,河流流量小,导致含沙量小,泥沙淤积少;•随着河流流量不断增多,流速不断加快,对河床的侵蚀加剧,河底变深。一方面河流水位上涨,另一方面河底不断加深,故河水的深度在不断变大。(3)一方面,该河段8月份主要受雨水补给,由于多暴雨,坡面侵蚀强,河水搬运能力强,水土流失加重,使河水含沙量增多;另一方面,暴雨导致河流的流量与流速变化大,一旦流速下降,河水搬运能力降低,泥沙就会迅速淤积于河底。•1.流域综合开发的地理条件评价方法•流域的综合开发要因地制宜,结合流域的地理条件确定开发重点与开发方向。地理条件的评价分析如下:核心突破——讲要点、突破核心•2.流域的综合开发治理模式•梯级开发是一种常见的开发河流水利资源的方式,因自上游至下游呈阶梯状而得名。特点是把河流分为若干段,选定适宜的坝址,修建一系列的水利枢纽,逐段地利用该河流的水利资源。目前,我国长江中上游、黄河中上游都在大力开展梯级开发。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思维模板如下(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2019·河北衡水中学四调)陂是古代一种水利工程,木兰陂位于福建莆田木兰山下,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溯汇流处,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保存完善,并发挥着水利作用。拦河坝是木兰陂的主体工程,坝上设水闸,可按需求提闸、落闸,配套部分为输水沟渠和海堤。木兰陂建成前,木兰溪下游平原受溪洪和海潮之患,一片荒原,木兰陂建成后才成为鱼米之乡。为了发挥综合效益,当地政府正在新建宁海闸水利工程。据此完成(1)~(2)题。新题再练——练好题、备考通关•(1)当地古代人民先建了钱陂,但毁于洪水。与钱陂相比,木兰陂选址的优势区位条件是()•A.位于钱陂的下游,河道较宽•B.地形较平坦,落差较小,水流较缓•C.位于钱陂下游,水量大,泥沙沉积少•D.距海较近,受兴化湾海水的影响小B•(2)宁海闸建成后对木兰陂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阻挡海潮上溯,减少海水对木兰陂的破坏•②抬升木兰陂附近地下水水位,缓解木兰陂附近地面下沉•③抬升木兰陂以上河段水位,减少木兰陂以下河段泥沙淤积•④降低木兰陂上下游水位差,减弱泄洪和放水对木兰陂的冲刷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C•[解析](1)读图可知:钱陂位于低山丘陵地区,因此与钱陂相比,木兰陂选址的优势区位条件是地形较平坦,落差较小,水流较缓,洪水的破坏力较小,故B正确。位于钱陂的下游,河道较宽不利于水利工程建设,因此不属于优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