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600分冲刺第一部分专题整合突破专题四地壳的运动规律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专题四地壳的运动规律专题整合突破网络构建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以地貌景观图及材料为载体,综合分析地貌类型的特点及成因。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T6-8等。以某一地区地貌景观图、地质剖面图等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2019年高考天津卷T12(1)等。以某一地区的地貌、地质图文材料为载体,结合不同地区地貌景观、地壳运动等特征,认识区域内地貌的形成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T9-11等。•(2019·陕西安康二模)崮,是一种四周陡峭、山顶较平的山,属于地貌形态中的“桌形山”或“方山”。高度在10至100m之间。下图为山东枣庄市抱犊崮。抱犊崮是国家级森林地质公园,丰富的地质岩层记载着华北寒武纪十几亿年的地质史,大量的生物化石诉说着远古的繁盛,擎天一柱一指峰展示了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美丽的石钟乳令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被誉为“天下第一崮”。读图,完成1~2题。考题调研——研真题、明确考向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学说•1.构成抱犊崮的岩石属于()•A.石灰岩B.页岩•C.花岗岩D.大理岩•2.抱犊崮的形成过程是()•A.流水沉积-外力侵蚀-隆起抬升•B.海水沉积-隆起抬升-外力侵蚀•C.隆起抬升-流水沉积-外力侵蚀•D.外力侵蚀-海水沉积-隆起抬升AB•[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地有美丽的石钟乳,石钟乳属于石灰岩在流水侵蚀后形成的沉积地貌,因此,选A。第2题,石灰岩的形成是古代珊瑚遗体堆积形成的,说明过去该地为海洋,有大量珊瑚虫存在,为海洋沉积地貌,后来随着地壳抬升,隆起出露地表,后随着外力侵蚀形成四周陡峭、山顶较平的山,故选B。•1.运用综合思维掌握地壳物质循环•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核心突破——讲要点、突破核心•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基本步骤•(1)突破识图关键。先确定岩浆与岩浆岩。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有岩浆,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岩浆岩。•(2)尝试代入验证。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3)避开重置陷阱•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以下需要同学们注意:•①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形只表示为岩浆岩;②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则没有;③有的示意图中只有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而有的示意图认为各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成岩浆。•2.板块构造理论内容理论要点①岩石圈不是一块整体,而是被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②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地运动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图示解释与运用板块张裂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处于生长边界板块相撞①大陆与大洋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如亚洲东部岛弧、北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处于消亡边界②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处于消亡边界•(2019·北京西城二模)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平行于大陆—大洋边界﹐宽几十至几百千米。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读“大陆边缘类型示意图”,回答(1)~(2)题。新题再练——练好题、备考通关•(1)图中()•A.①是岩浆发源地B.②是岩石圈•C.a是板块生长边界D.b是稳定型大陆边缘•(2)示意图中的大陆是()•A.亚欧大陆B.非洲大陆•C.澳大利亚大陆D.美洲大陆DD•[解析](1)图中①位于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地带,并没有进入软流层,不会是岩浆的源地,A错;②位于大洋板块,属于地壳,地壳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B错;a为海沟,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C错;b位于板块内部,地壳较为稳定,属于稳定型大陆边缘,据此分析选D。(2)图中大陆的西海岸是海沟,为消亡边界,结合六大板块图可知,亚欧大陆的东侧是消亡边界,非洲大陆西侧及澳大利亚大陆的西侧均与图示不符合,只有美洲大陆西海岸处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符合图示信息,据此分析选D。•(2019·江苏卷)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回答1~2题。考题调研——研真题、明确考向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1.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A.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C.古环境变化D.构造运动变化•[解析]图中M为岩层的分界面,其下侧为向斜,向斜是岩层受挤压力作用的结果,为地质构造,N处为岩层层面,所以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构造运动变化。D•2.该区域()•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解析]向斜构造是岩层受水平挤压作用的结果,岩层受挤压之后高低起伏,从图中可以看出右侧背斜与中间向斜相比缺少部分岩层,可判断是乙形成后受外力侵蚀作用的结果;甲在抬升之后持续接受沉积;乙位于甲的下面,形成时间早;丙是地表沟谷,不位于斜坡上,主要是受流水等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C•1.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方法与技巧•地质构造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先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断分析:核心突破——讲要点、突破核心第一步:确定岩层及新老关系一般而言,剖面图中底层岩层年龄老;上层岩层年龄新平面图中多根据图例判定岩层年龄。背斜岩层年龄中间老,两侧新;向斜岩层年龄中间新,两侧老若有侵入岩体,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年龄新第二步:判断地质构造根据岩层的弯曲或新老关系分析图中地质构造特征,判定图示为向斜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断层构造第三步:特定情况的判定地层出现缺失原因: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后来地壳隆起,原沉积物被侵蚀;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的来源侵蚀面上覆有新岩层原因: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造成的地层中有侵入岩原因:地层形成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被侵入地层形成的时代•2.地质构造的应用•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具体如下图所示:•(2019·河南名校联盟调研)重庆地区地下热水资源比较丰富。碳酸盐岩出露区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沿岩层深循环,获得来自深处的热流加热后上升,汇集到碳酸盐岩出露区地形低处形成温泉,下图示意某地温泉水体流动情况。据此完成(1)~(2)题。新题再练——练好题、备考通关•(1)能够示意图中虚线处岩层走向的是()A•(2)在花溪河温泉处打井开采地下热水,最可能改变地下水的()•A.流向B.温度•C.性质D.流速•[解析](1)根据材料中“沿岩层深循环”且从图中地下水流向可以看出虚线内岩层的倾斜方向,故正确答案选择A。(2)开采地下热水,加剧了温泉出露的速度,因此最可能改变地下水的流速。故正确答案选择D。D•(2018·全国Ⅰ)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3题。考题调研——研真题、明确考向外力作用与地貌•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T0B.T1•C.T2D.T3•[解析]A对: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T0、T1、T2、T3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积物源于河流携带的砾石。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因此砾石还会继续在此沉积(或堆积),T0的面积仍在扩大。B、C、D错:由于T1、T2、T3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砾石无法在此沉积。A•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解析]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较小。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说明T3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快。故选A。A•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解析]根据河流阶地的形成原理可知,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地壳抬升运动;而且图示河岸坡度陡缓相间分布,据此可以推测该区域经历了间歇性抬升。故选D。D•1.着眼于区域认知,掌握外力作用的分布规律•流水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除此以外在河流流经地区、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且多暴雨的地区,流水作用也很典型;风力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核心突破——讲要点、突破核心•(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区域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地貌形态外力作用高山上的破碎岩石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流水的溶蚀作用沙丘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海边的嶙峋岩石主要为海浪的侵蚀作用•(3)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①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②主要的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2.运用综合思维能力突破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堆积作用。•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堆积作用。•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2019·西藏昌都四中月考)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的泥沙等物质在出山口处铺散沉积下来,形成扇形堆积体——冲积扇。冲积扇在平面上呈扇形,可分为扇顶、扇中、扇缘三部分,扇顶伸向谷口;在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下面左图为干旱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右图为湿润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新题再练——练好题、备考通关•(1)干旱区冲积扇形态较湿润区冲积扇形态显著的原因是()•A.干旱区人类活动少、开发少•B.干旱区流水作用弱•C.湿润区河流落差小•D.湿润区冲积扇面积小•(2)干旱区绿洲易出现在()•A.冲积扇扇缘B.冲积扇扇中•C.冲积扇扇顶D.山谷中•(3)横断山脉冲积扇易发生()•A.渍涝B.台风灾害•C.旱灾D.泥石流灾害BAD•[解析](1)干旱区河流水量较少,流出山口之后,河流一般也比较短小,流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较弱,碎屑物质不会被搬运很远;而湿润区相反,所以干旱区冲积扇形态较湿润区冲积扇形态显著的原因是干旱区流水作用弱,故选B。冲积扇最主要的形成原因是自然原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故A错。河流落差主要受地形影响,所以湿润地区不一定落差小,故C错。湿润区河流流量大,长度较长,所以冲积扇的面积会较大一些,故D错。•(2)在干旱区,土壤条件和水源条件较好的地方有利于形成绿洲。在冲积扇的形成过程中颗粒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所以冲积扇扇缘的颗粒最小。河流从山口流出,顺着地势流往地势最低的冲积扇扇缘位置,所以扇缘位置,土壤条件和水源条件都较好,最容易出现绿洲。扇中,扇顶,山谷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