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7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B卷一、选择题(2018·天津)结合图1和图2中的信息,回答1、2题。1.最有可能观察到图1中景观的地点,是图2中的()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2.在图1所示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应位于()A.终年积雪区B.高山草甸带C.云杉林带D.山麓草原带答案1.A2.C解析第1题,由图2可知,该地位于新疆天山山脉附近地区,该地区受西风影响,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在山地北坡受地形抬升形成降水,使山地北坡相对湿润,存在森林景观,景观图中该山地存在着云杉林,说明其位于山地北坡。再结合地形图可以判定能观察到图1景观的地点应是甲地,甲地地形向西开口,有利于水汽上升形成山地降水,A项正确;乙地虽也位于山地北坡,但受山脉走向的影响,该地水汽难以进入,降水较少,B项错误;丙地和丁地均位于山地南坡,处于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多为荒漠景观,C、D两项错误。第2题,该地受西风带来的水汽影响,在地形抬升作用下形成山地降水,天山海拔较高,一般在山腰地区降水较多,云杉林为森林,说明该地区降水丰富,C项正确;终年积雪区和高山草甸带海拔高,上升气流因在云杉林带降水而导致到达更高处时水汽含量减少而降水少,A、B两项错误;山麓草原带因所处海拔低,气流难以抬升导致降水少,D项错误。(2019·江西南昌三模)藏波罗花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草本植物,生长在海拔3600~5000米的高山沙质草甸和砾石垫状灌丛的山坡上。它是一种喜光、耐寒冷和贫瘠的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气候条件是影响藏波罗花的光合作用和生长的重要因素。藏波罗花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山区和山谷中。右图是“青藏高原自然区分布图”。据图完成3~5题。3.在图示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中,藏波罗花最有可能广泛分布的是()A.①B.②C.③D.④4.藏波罗花最适合开花的时间是()A.12~2月B.4~5月C.6~7月D.8~10月5.在藏波罗花集中分布区,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会导致()A.风化作用弱B.生物生产量提高C.大气降水增多D.土地退化加重答案3.A4.C5.B解析第3题,藏波罗花生长在海拔3600~5000米的高山沙质草甸和砾石垫状灌丛的山坡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山区和山谷中。①地为藏南高山谷地灌丛草原区,符合其生长环境,A项正确。第4题,6~7月为夏季,气温较高,冰雪融水量大,且藏南谷地受暖湿季风影响大,降水丰富,有利于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C项正确。第5题,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会导致生物风化作用增强,A项错误;生物生产量提高,B项正确;对大气降水影响小,C项错误;植被覆盖增加,土地退化减轻,D项错误。(2019·西安三模)10年被认为是刺槐林生长的速生点。下图为我国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不同林龄刺槐林以及对照荒草地土壤水分垂直剖面变化图(图中数据为各样地不同监测点同一土层深度的土壤含水量的平均值)。据此完成6、7题。6.图示不同林龄的刺槐林土壤水分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趋势是()A.逐渐增加B.逐渐减少C.先增加,后减少D.先减少,后增加7.50~220cm土层,10年刺槐林土壤水分含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A.蒸发旺盛,耗水量大B.生长旺盛,需水量多C.气候干旱,降水量稀少D.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答案6.C7.B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不同林龄的刺槐林的土壤水分含量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第7题,由材料可知,10年是刺槐林生长的速生点,因此相对15年和20年刺槐林,10年刺槐林生长旺盛,消耗土壤水分多,所以50~220cm土层10年刺槐林土壤水分含量较小。(2019·安徽安庆二模)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如下图),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据此完成8~10题。8.该生物群落所处自然带为()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C.冰原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9.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并呈杯型,其适应环境的主要功能是()A.收集大气降水B.获取更多光照C.抵抗冬季寒冷D.吸收地下水分10.导致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原因是()A.人工播种B.降水减少C.气候变暖D.冻土增厚答案8.A9.B10.C解析第8题,北极地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占据了优势,表示该地为典型的苔原气候,因此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苔原带。第9题,苔原植被处于极不利的生态条件下,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苔原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其特点是大部分花向着太阳开放,并呈杯型,以便尽可能多地接收太阳光。第10题,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其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所致,这跟人工播种无关。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高纬地区降水有所增加;气温升高,冻土层变薄。(2019·青岛二模)图甲示意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的历史变迁,图乙示意该山地附近某湖泊剖面复原的温暖指数和湿润指数。据此完成11~13题。11.图示山脉可能是()A.太行山B.贺兰山C.天山D.秦岭12.0.2万年至今时期内,气候的变化特点是()A.暖湿转为冷干B.冷干转为暖湿C.暖干转为冷湿D.冷湿转为暖干13.气候趋于冷湿时,该山地垂直带谱的变化是()A.带谱更加复杂B.荒漠面积扩大C.林带界限下移D.草原面积缩小答案11.C12.D13.C解析第11题,读图可知,该山海拔在5000米左右,且山麓为荒漠带,可能是四个选项中的天山。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山地基地自然带以荒漠为主。第12题,由乙图可知,0.2万年至今时期内,温暖指数升高,气候变暖;湿润指数降低,气候变干;故气候的变化特点是由冷湿转为暖干。第13题,当气候趋于冷湿时,观察距今0.75~0.48万年的山地垂直带谱可知,因热量减少,林带界限下移。二、非选择题14.(2019·河南六市联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在纳米布沙漠干旱草原地表上存在一种特殊的地理现象,被人们称为“仙女圈”。它中央土地裸露,四周野草环绕。该地年降水量在100毫米左右,雨季短。“仙女圈”中央下层泥土较为潮湿。白蚁喜阴喜潮湿,多以草类植物为食。当地白蚁巢穴在地表5米以下,且分布在“仙女圈”中央土层下。科学家推测,“仙女圈”的形成与白蚁密切相关,沙漠白蚁为保证自己存活,将“仙女圈”内的草啃食,使“仙女圈”内无植被覆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仙女圈”结构。下面图1为仙女圈景观图,图2为非洲南部局部地区示意图。(1)纳米布沙漠被誉为世界上最干燥、最凉爽的沙漠之一,试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白蚁巢穴在地表5米以下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推测纳米布沙漠白蚁外出觅食时间规律,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科学家推测“仙女圈”的形成与白蚁密切相关,请你解释持这种观点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干旱少雨;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地带,降水稀少;沿岸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2)白蚁喜阴喜潮湿,纳米布沙漠(为热带沙漠气候)白天太阳辐射强,沙漠吸热快,地表温度高;沙漠地区土层空隙大,雨水易下渗,地下深处土层潮湿,适宜白蚁居住。(3)规律:昼伏夜出。理由:白天气温高,不利于怕热的白蚁活动;夜晚地表降温快,比较凉爽,利于白蚁外出觅食。(4)白蚁将“仙女圈”内草类啃食,能减少植物截留雨水及其蒸腾,利于雨水下渗,保障白蚁巢穴附近土层潮湿及其旱期时的水源。解析第(1)题,纳米布沙漠被誉为世界上最干燥、最凉爽的沙漠之一的原因分别从干燥和凉爽等方面去归纳。第(2)题,白蚁巢穴在地表5米以下的原因主要从白蚁的习性和沙漠环境的角度分析。第(3)题,白蚁外出觅食的时间规律与习性和沙漠昼夜温差关系密切。第(4)题,“仙女圈”内植被少,能加大下渗量,保障白蚁的生存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