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第一讲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2-核心素养复习导引1.理解大气的物理性质和变化过程,学会自然界水的运动原理和过程,掌握地表形态变化的特点与过程,提高综合思维能力2.了解不同地区天气和气候的差异和不同地区河流水文和水系特征的差异,理解不同地区地质作用的差异和地表形态的特征,提高区域认知能力1.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复习时要善于抓住地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并能画简图表示其复杂的地理过程,同时也能将图示的地理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2.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和规律。例如热力环流原理、大气环流原理、气压带风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水循环原理及其运用、洋流的分布规律、寒暖流的分布规律、地壳物质循环原理、板块运动规律等-3-核心素养复习导引3.理解大气物理性质和变化及水循环和洋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加深对人地关系的认识4.学会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天气变化过程及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辨别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提高地理实践力5.了解主要自然灾害的致灾过程,学会避灾、防灾的措施,提高地理实践力3.注意图文信息的提取,总结解题技巧和方法。本章的试题涉及的图表较多,解题中要注意学会分析、归纳图表信息,从中找出一般规律4.注意观察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本章的许多考点知识,如大气受热过程、天气和气候、水循环、地表形态特点等,与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平时应注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自然现象,并与教材中的理论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第一讲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5-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大气成分作用干洁空气氮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具有作用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保护地球生物水汽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固体杂质作为,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保温紫外线凝结核-6-2.大气的垂直分层-7-大气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高度低纬17~18千米,中纬千米,高纬8~9千米从对流层顶至千米从平流层顶以上到3000千米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米,气温平均降低℃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起初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后随高度增加而原因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该层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影响,而靠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增温高空有吸收太阳辐射10~1250~550.6上升上升地面臭氧氧原子-8-大气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空气运动运动显著运动为主自下而上先对流后平流天气现象天气晴朗稳定少变与人类的关系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飞行高层大气中有若干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对流平流复杂多变高空电离-9-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热源(1)大气最根本的能量来源:。(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2.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地面-10-过程具体说明过程1太阳辐射经大气削弱后辐射到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过程2地面增温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向外辐射形成地面辐射,低层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过程3大气增温向外放出长波辐射,其中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称为,弥补地面热量损失,起到保温作用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特别提醒(1)物体温度越低,辐射波长越长,因此太阳、地面、大气的温度越来越低,辐射波长越来越长。(2)地面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11-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第1~3题。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A.Ⅰ层顶部B.Ⅱ层底部C.Ⅱ层中部D.Ⅲ层3.2018年3月17日,中国在酒泉发射的陆地勘查卫星四号运行轨道所在大气层()A.气温在-50℃到20℃之间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C.最低气温约为-80℃D.最高气温约为40℃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大气的垂直分层,需要掌握四个点:近地面气温在20℃左右;对流层顶气温在-50℃左右,平流层顶气温在0℃左右,高层大气气温先降后升,拐点气温为-80℃左右。第2题,Ⅲ层为高层大气,该层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第3题,卫星的运行轨道在高层大气,从图中直接读出气温数据即可。答案解析关闭1.B2.D3.C-12-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第4~5题。4.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因为()A.白天地面吸收强,夜晚①弱B.白天反射作用强,夜晚②弱C.白天大气辐射强,夜晚③弱D.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④弱5.大气中()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4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云雾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近地面气温高;晚上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弱,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气温低。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③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臭氧层破坏,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臭氧吸收紫外线)减少,故A项错误;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透明度提高,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故B项正确;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故C项错误;出现雾霾天气,大气逆辐射增强,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4.D5.B-13-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大气热力作用的应用1.分析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2.解释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技术措施(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2)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3)温室内增加二氧化碳,不仅可以增强光合作用,还能提高温度。(4)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鹅卵石不但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14-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丰富与否(1)高海拔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3)四川盆地。-15-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4.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昼夜温差大小-16-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拓展延伸与青藏高原有关的大气热力作用(1)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度大;②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③晴天多,日照时间长。(2)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削弱的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增温快,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3)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①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差,因此夏季气温低;②纬度低,冬季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较长,因此冬季气温较高。-17-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4)青藏高原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低。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有限,不利于热量的积累,且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所以年均温较低。-18-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例1近几年,日光温室鲜切花产业发展较快,但反季节栽培郁金香、百合等鲜切花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下图为冬季我国某地日光温室晴天、雨天、多云、雪天四种天气条件下室内外气温的日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某地日光温室4种天气条件下温室内外温度的日变化-19-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1)该日光温室可能位于()A.江苏B.江西C.海南D.黑龙江(2)图中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分别对应的天气为()A.晴天多云雨天雪天B.多云雨天雪天晴天C.雪天晴天多云雨天D.雨天雪天晴天多云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根据图中冬季四种天气的气温值可知,该处最有可能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带,故A项正确;图示季节是冬季,江西和海南分别位于亚热带和热带,冬季气温偏高,且一般不会出现降雪天气。④图中显示冬季该地出现了气温明显低于0℃的天气,故B、C两项错误。黑龙江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会明显低于图示气温,故D项错误。第(2)题,云量少、云层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就弱,大气逆辐射也弱,昼夜温差就大。①图昼夜温差最大,应该代表晴天;②图昼夜温差较①小,应该代表多云天气;③图昼夜温差最小,应该是雨天;④图气温持续下降,应该是雪天。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1)A(2)A-20-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二气温的分布与变化1.气温的水平分布区域等温线特征气温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全球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气温都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北半球较曲折:1月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正好相反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气温低,夏季大陆比海洋气温高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1-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区域等温线特征气温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南半球较平直同一纬度气温差别小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广阔,地表性质均一)同纬度地带气温低,则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气温高,则等温线向高纬凸出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寒流经过处气温低,暖流经过处气温高地形(地势高低)、洋流-22-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区域等温线特征气温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我国冬季等温线密集;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延伸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即北方太阳高度小、白昼时间短,南方相反)、冬季风(大气环流,北方冬季风影响大)夏季等温线稀疏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太阳辐射(南方太阳高度大,北方白昼时间长)-23-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2.气温的时间变化日变化一般陆地日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般高纬度地区气温日较差大于低纬度地区,陆地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年变化就北半球而言,陆地最热月在7月,最冷月在1月;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比陆地大约推迟1个月;一般气温年较差陆地大于海洋-24-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例2下图是某地气象台绘制的该地气温日变化监测图(注: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此地大致()A.位于90°E,昼长14小时左右B.位于90°E,昼长12小时左右C.位于120°E,昼长12小时左右D.位于150°E,昼长14小时左右(2)据图判断()A.16时地面吸收的太阳热量最多B.地面一天中随时都在散失热量C.气温最低时是地面散失热量最多的时刻D.白天地面吸收的热量始终大于散失的热量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图中显示气温最高时为北京时间(120°E经线的地方时)16时左右,而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在14时左右,则该地位于90°E附近;依据地面从太阳吸收的热量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时刻,可判断昼长约为14小时。故选A项。第(2)题,从图中地面散失的热量曲线可知,一天中都在散失热量,故选B项。答案解析关闭(1)A(2)B-25-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大气逆温现象及其影响在对流层中,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对流层气温会出现海拔上升,气温升高或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这就是逆温现象。1.逆温的形成原因(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地面辐射迅速减弱,使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从而产生逆温现象。这种逆温,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尤以冬季黎明最强。-26-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2)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等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小,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3)锋面逆温。在锋面附近,由于冷暖空气的温差比较大,暖空气爬到冷空气的上面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