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四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一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2-核心素养复习导引1.明确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提高综合思维能力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了解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提高区域认知能力1.抓主要特征切入问题。本章知识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解题中注意运用基本原理和规律的突出特征切入和分析问题,如利用“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突出特征来判断和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利用“垂直自然带分布与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相类似”的特征分析垂直自然带的分布-3-核心素养复习导引3.学会分析自然带的分布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示意图,提高地理实践能力4.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加深对人地关系的认识2.抓主导因素综合分析。自然带的形成是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主要因素是热量和水分,因此分析自然带的相关问题,可以从热量和水分这两大因素入手,分析其特点、影响因素和变化特点等3.重视分析问题的原理和方法。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是地理学科重要的基础理论,是学习地理知识,特别是区域地理知识的方法指导。在学习时要多联系区域地理的内容,以加深对区域整体性的认识第一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水文、、生物、土壤等。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以物质和能量交换为基础,相互、相互,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图3.表现: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的变化。气候地貌影响作用地理环境-6-位于南极洲麦克默多湾以西的麦克默多干燥谷,大约有200多万年没有降水,是地球上条件最严酷的荒漠,是南极大陆唯一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干燥谷中有冰层达数米厚的盐湖。干燥谷的边缘有时还能看到一条从冰川中流出的富含铁的河流,被当地称为“血瀑布”。下图为南极洲麦克默多干燥谷景观图。据此完成第1~2题。-7-1.麦克默多干燥谷全年平均气温为-30℃,而冰层下的湖水水温却高达25℃,比较温暖,其主要原因是()A.湖底地壳活跃,释放大量热能B.夏季冰川融水注入,增加了湖水的温度C.阳光透过冰层,冰层阻止其热量散失,形成“温室效应”D.纬度高,终年寒冷,湖水温度变化小2.有关麦克默多干燥谷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推论,正确的是()A.该地深受极地东北风的影响,风力强劲,干燥B.该地多为“V”型谷、角峰、刃脊、冰斗等冰蚀地貌C.每年7月在干燥谷附近可以看到“血瀑布”现象D.在干燥谷谷底可能有风成沙丘的分布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南极洲夏季时,昼比较长,阳光透过冰层,让下面的水升温,加上冰层的阻挡作用,形成“温室效应”,水温较高。第2题,南半球的极地东风为东南风,A项错;该地区为干燥的地区,没有冰雪覆盖,冰川作用不明显,B项错;7月是南极洲冬季,气温很低,冰层较厚,不易看到“血瀑布”现象,C项错;麦克默多是地球上条件最严酷的荒漠,是南极大陆唯一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在南极地区的大风吹拂下可能有风成沙丘分布,D项正确。答案解析关闭1.C2.D-8-薄荷岛位于菲律宾中部,森林茂密。但岛上多座高度在40~120米的石灰岩小山上却只长草不长树,形似草堆,每年热季,“草堆”干枯,转为褐色,犹如一排排巧克力摆放在大地上,因此它们被当地人称为“巧克力山”。下图为该岛月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据此完成第3~4题。3.“巧克力山”只长草不长树的原因是()A.森林破坏,石漠化严重B.山坡陡峻,水源难保持C.地势较高,热量条件差D.土层过薄,树木难生长4.能够观赏到该岛地面褐色“巧克力”的旅游时间在()A.1—2月B.4—5月C.6—7月D.9—10月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3题,由该岛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知,该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40~120米的石灰岩小山遭受流水侵蚀,土层变薄,有机质含量少,树木难以生长,只能长草,D项正确;材料并未指出当地存在森林破坏,且石漠化的山地不可能有草地分布,A项错误;材料所指“巧克力山”,山坡平缓,地势较低,热量条件好,B、C两项错误。第4题,材料所指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每年热季,“草堆”干枯,转为褐色,说明此时不仅热且天气干燥,故此时应为热带季风气候的4—5月,B项正确;1—2月,当地草地开始枯黄,未完全变为褐色,A项错误;6—10月,正值当地雨季,山丘碧绿,C、D两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3.D4.B-9-净光合作用量=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下图是某地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与气温关系统计曲线图。读图,完成第5~6题。5.绿色植物净光合作用量受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土壤养分等因素的影响,这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A.整体性B.差异性C.可塑性D.临界性6.气温25℃以上,该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量不再随气温升高而增加,其主要制约因素最有可能是()A.光照B.水分C.热量D.CO2AB-10-解析:第5题,绿色植物净光合作用量受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土壤养分等因素的影响,说明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土壤等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6题,据图分析,自然界中影响绿色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光、热、水、土、气等。该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量在25℃以上不再随气温升高而增加。由于热量随气温升高而增多,光合作用是物理反应,其速率应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从图象信息看,气温25℃以上,说明该地以晴热天气为主,光照和热量条件较好;植物的呼吸作用量明显增大,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也会较高,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却增长缓慢,说明只有一个条件制约着,即气温越高,土壤蒸发越强,土壤水分呈现不足,植物吸收水分少而影响光合作用量增长,故其主要制约因素最有可能是水分。-11-考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典例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地貌气候→地貌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地貌→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12-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水文气候→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水文→气候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气候与生物气候→生物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植物→气候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气候与土壤气候→土壤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土壤→气候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13-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典例地貌与水文地貌→水文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的湖泊多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水文→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与生物地貌→生物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生物→地貌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14-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水文与生物水文→生物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生物→水文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土壤与生物土壤→生物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生物→土壤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5-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整体性的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其危害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16-整体性的表现举例说明意义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危害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17-例题科研人员采用人为放火的方法,对我国西北某地荒漠化草原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地上部生物量、植物多度等群落特征对火因子的响应进行了科学研究。火烧前后,物种丰富度和植物多度的变化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图1图2-18-(1)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在火烧后()A.物种当年略有减少,第二年基本恢复B.植物多度当年不变,第二年略有降低C.植物多度当年提高,第二年基本恢复D.物种丰富度和植物多度变化基本相同(2)图中所示的各月中,4月植物多度和物种丰富度都较低的原因最可能是()A.气温较低B.土壤潮湿C.风沙危害D.光照不足(3)依据材料推测,火烧对温带荒漠草原的影响是()A.土地荒漠化加剧B.生态系统更稳定C.短期肥力会提高D.承载力明显降低CAC-19-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在火烧后物种当年略有减少,第二年仍然较少,A项错误;植物多度当年提高,第二年基本恢复,B项错误,C项正确;物种丰富度略有减少,植物多度略有增加,D项错误。故选C项。第(2)题,该区域位于亚洲温带荒漠带,距冷空气源地近,4月植物多度和物种丰富度都较低的原因最可能是气温较低,A项正确。第(3)题,依据材料推测,火烧对温带荒漠草原的影响是短期肥力会提高,植物多度提高,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土地荒漠化加剧,A项错误。当年植物丰富度减少,生态系统不稳定,B项错误。7月份植物多度恢复,说明一年内可恢复,环境承载力没有明显降低,D项错误。故选C项。-20-(2019·全国Ⅲ卷)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第1~3题。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ADC-21-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西伯利亚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土地覆被发生变化且越年积雪面积减少,由此推知西伯利亚地区气温升高,导致该地土地覆被变化,A项正确。第2题,随着气温升高,冻土融化,土壤水分增多,水分随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向洼地汇集,导致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项正确。该地降水较少且近年来没有大的变化,洪水暴涨可能性小,A项错误。该地纬度高,气候寒冷,人类活动较少,退耕还湿面积小,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地面沉降,C项错误。第3题,随着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西伯利亚平地上的土壤水分减少,不再适合耕种。与林地(需水量大)相比,草地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且竞争力更强,故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草地,C项正确,A项错误。平地上的耕地水分条件变差,无法转变为湿地,B项错误。气温升高,冻融作用和物理风化作用减弱,不利于寒漠的形成,D项错误。-22-4.(2016·全国Ⅰ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23-(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概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24-解析:第(1)题,观察堪察加半岛的地形特点,大致呈南北向的山脉贯穿半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南北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夏季风,使半岛东侧多雨,西侧少雨。山地海拔高,相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