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高一语文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题3分)“以人为本”四个字家喻户晓。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儒家论述这种思想的文章比较多,而法家的相关论述似乎很少。其实,法家思想中也有以人为本的内容。《管子•霸言》篇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表明,“王”“霸”“霸王”等概念,在春秋时期就提出来了。战国时期,“霸王”作为褒义词使用得很普遍。孔、墨对“霸”基本是肯定的。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在孔子眼里,“王”与“霸”没有明显的对立,但“霸”指诸侯扮演了“王”的角色,比“王”稍逊一等。其后,“王”与“霸”分化为不同的政治路线。商鞅游说秦孝公,就明确分出帝道、王道与霸道,王道行礼,霸道行法。孟子把“王”与“霸”视为对立的政治路线,认为“霸”是对“王”的破坏与否定。在董仲舒以后,“王”与“霸”对立成为儒家的主流观念。法家则在很大程度上认为“王”与“霸”相通,霸王之道的目的是“争人”。《管子•正世》中说:“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这里虽区分了“王”与“霸”。但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等次关系。“争人”需要以利为纽带,让百姓获得切实利益;反之,不考虑民利,一味盘剥,只会引起百姓的逆反。说到利,最重要的是赋役问题。对此,《正世》篇和韩非子都有“齐”的说法,即不能“急”,也不能“缓”,要适中。这与孔子所说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意思基本相同。爱民、利民、惠民、富民,是儒家和法家都认可的主张。法家主张凡事要依法行事,把法作为察言、观行、考功、任事的准绳;并从不同方面说明法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关于事物的一般、普遍的规定,因此又将法称为事之“常”。同时,法家有很多关于君主高于法的论述。《管子•君臣上》说:“主画之,相守之;相画之,官守之;官画之,民役之。”所以从根本上说,法家所谓法治其实是人治;法家所认定的是等级法,没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思。法家论述以人为本,根本目的是“用民”。《管子•法法》中说:“计上之所以爱民者,为用之爱之也。”《商君书•算地》说得更直白:“夫治国者,能尽地力而致民死者,名与利交至。”也就是说,治国者讲爱民、利民等不过是手段,目的在于用民。法家是“力”的讴歌者,而力量藏于民间,君主用“法”赏罚的目的就在于利用民间之力。其实孔子倡言道德,也是为了使民,正如他所说的:“惠则足以使人。”在使人这点上,儒法是相通的。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可以批判吸收法家爱民、利民的思想,但一定要摒弃其中包含的使民、用民的功利思想。(摘编自刘泽华《法家眼中的以人为本》)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法家思想中有“以人为本”的内容,而在一般人看来,儒家对这种思想的论述较多,而法家相关论述较少。B.春秋时,“王”“霸”“霸王”等概念已经提出;战国时,“霸王”作为褒义词普遍使用,孔、墨对“霸”基本持肯定态度。C.法家认为霸王之道的目的在于“争人”,以利为纽带,让百姓获得切实利益,而利的核心是赋役,所以法家主张要适度徭赋,以收民心。D.孔子以后,“王”与“霸”的所指分化,在孟子眼里,两者是对立的;董仲舒以后,“王”与“霸”共同成为儒家主流观念。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法家把法作为察言、观行、考功、任事的准绳,认为法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关于事物的一般、普遍规定,称其为事之“常”。B.法家关于君主高于法的论述较多,因此,法家所谓的法治实为人治;法家主张要有等级,并不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法家所说的“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在于“用民”,君主用“法”赏罚的目的在于利用民间之力。这一点是和儒家思想相通的。D.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对法家思想不能全盘接纳,可以吸收其爱民、利民的思想,但一定要摒弃其使民、用民的功利思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法家、儒家都有关于“以人为本”思想的相关论述,都认可爱民、利民、惠民、富民的主张,都有让百姓获得利益的相关说法。B.法家有很多关于君主高于法的论述,其所谓法治与现代意义的法治有根本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对其观点要批判性地继承。C.法家论述以人为本,根本目的在于“用民”;孔子倡言道德,是为“使民”,儒家、法家在根本上是相通的。D.儒家、法家对“王”“霸”含义的认识虽不同,但对“王”“霸”目的的认识相通,均以利为纽带争得民众支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铜石象棋老缺老石爱棋,就像叶公好龙一样。叶公爱假龙,不爱真龙;老石爱棋,爱看不爱走。他是又爱又怕,想走,怕输,赢不了。可他棋艺太差,人们叫他臭棋篓子。他可以站在人家身后看一晚上,叫他走,他在板凳上坐下来,走一步,他就起来了说,我不走了。人家说,光看不走,不准你看。他笑笑,站在旁边,还不停地说,走车,跳马,炮打过去啥。老石不会走棋,他有一副好棋。象棋见过不少,木的象牙的石头的磁的塑料的——各种各样,举不胜举。可老石一副棋真的很少见,棋身是磁的,包边是铜的,黄铜,一个个棋子磨得锃亮,金灿灿的。一方是白底红字,一方是白底蓝字,字是颜体,浑厚有力,还上过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好多人想买,还有人想买去巴结市长,老石不卖,他说这是祖传的,只能看,不能卖。吴副市长好棋很有名气,他棋下得好,参加过市里象棋大赛,有名次,还是前十名呢。吴副市长爱棋,他还喜爱收藏象棋,据他秘书小毛讲,吴副市长的家真像个象棋博物馆,什么样的象棋都有。这几天,市政府门前的桥上,突然冒出个棋摊子,不少人围在那里下棋。吴副市长的车开过来开过去也没有在意,小毛却很好奇,还把头伸出窗外看过好几回,就是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他叫门卫去赶过,门卫告诉他说,是摆棋摊子的。小毛就有点火了,竟有人敢在政府门前摆棋摊子,他挤进人群,当时眼睛就睁得像牛眼睛一般大,他棋见得多,从没见过这种棋,就更来气了,快走快走快走,这里不是你摆棋的地方。老石看了毛秘书一眼,不恼也不火,笑眯眯地收棋走了。老石一走,小毛就后悔不迭,眼看到手的棋叫他轰走了,他每天看着大桥,桥上再也没有老石的影子。小毛心里不是滋味,跟市长这么多年了,知道市长爱棋如命,他要是把这副棋搞到手,他觉得他的地位和生活一定会改变。小毛到处打听老石的下落,他跑遍了市里的棋摊子,有人告诉小毛说,那个臭棋篓子是山背石头湾的。石头湾吴副市长去过,是哪一年就记不清了,小毛也记不大清楚,因为路太难走,坑坑洼洼的,车子开得往左边倒,再往前走就往右边倒,去了一回小毛就不敢去了,生怕翻车掉进山沟。老石住在石头湾,小毛要想得到这副棋,就得去石头湾。小毛去过三回,老石总是笑,什么话也不说,小毛嘴皮说破了,老石也不理,还幽默地说,不见鬼子不挂弦。他要见的是吴副市长,不是秘书小毛。小毛没有办法,想要得到这副棋,只好请吴副市长出马了。石头湾是个穷村,市长听过石头湾的治贫方案,开完会,说去,但事情太多,一直没有去。听了小毛的汇报后,就很想去石头湾看看,到了石头湾,小毛带着吴副市长直接去了老石的家。老石很热情,烧茶倒水,递烟搬凳,就是不提象棋的事。小毛又是眨眼又是做手势,老石只说石头湾处处都是宝,完全不理小毛。吴副市长听得很仔细,不时地点点头。老石说得差不多了,最后说,他想跟市长走盘棋,不知市长敢不敢走。小毛笑起来说,你要和市长走棋,我和你打个赌,你要是输了,就把棋子交出来。老石说,我要是赢了呢?小毛说,这怎么可能呢?吴副市长笑笑说,那我就向你请教了。老石起身就向山里走。小毛急着喊起来,你往哪去,不是说走棋的吗?老石笑着说,棋在山上。路不好走,又窄又陡,一段石子路、一段泥巴路,走得市长浑身冒汗,小毛气喘吁吁。到了半山腰,出现了一个石料场,有各种各样的雕刻,目不暇接,吴副市长解开衣服,喘着粗气说,原来这里全是宝哇。老石站在一副石头象棋前说,吴市长,咱俩杀一盘?吴副市长看着巨大的象棋,很惊讶,一个棋子足有四五十斤,棋盘有四五十米,他大脑里闪过很多画面,笑起来说,我输了。吴副市长再也不下棋了,三天后,石头湾开始修路了——吴副市长铲了第一锹。三年后,不少人到山里来下巨石象棋,石头湾人开心地笑了。一天,吴副市长意外地收到一个包裹,一个红木箱子里装着一副铜石象棋,吴副市长拿着一个棋子,眼睛湿润润的……(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设计精巧,善于铺垫。“他棋艺太差,人们叫他臭棋篓子”,表明人们对老石棋艺的评价,这种普遍的说法让老石难以承受,最后送出祖传的象棋。B.小说情节个别地方设计不严谨。“他跑遍了市里的棋摊子”,以小毛的身份、工作特点,他不可能知道市里所有的棋摊,更不可能亲自去找。C.小说善用俗语,增强了生活色彩、趣味。“不见鬼子不挂弦”,借广泛流传的电影中的台词来表明老石做事的底线,又使对方不至于难堪。D.小说中人物多次用激将法但目的不同。小毛用激将法,是想得到老石的象棋;老石用激将法是想让吴市长感受石头湾人的辛苦。5.小说中“老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6.小说以“铜石象棋”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翻译奇人许渊冲邓郁“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奖,王希季是70年代长征一号火箭首射成功。我是2014年才得奖,比振宁晚了五十(多)年啊!”93岁的许渊冲鹤发白眉,声如洪钟,中气十足,讲到畅快处,还会把袖口往上撸。8月22日,中国翻译协会在外文局礼堂为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的他举行了盛大的授奖仪式。作为和傅雷、钱钟书同时代的资深翻译家,许渊冲已出版了120多本译作,翻译了《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经典,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上的丰碑”。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许先生,是一个奇人啊。”许渊冲是翻译界的“少数派”。多年来,翻译界强调译文要忠实原文。他的翻译却不拘泥于原作,讲求再创造。他认为翻译“要发挥译语优势”。这种“优势论”也成为了他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的一点。陆谷孙、王佐良、许钧等翻译家都曾公开和他唱反调。率性、张扬的个性,让他在崇尚低调的翻译圈子里“独树一帜”。不少人读许渊冲的回忆录《逝水年华》,既觉得痛快,又感叹此人毫不自谦。他重视感情,又难说谙熟“人情”。可谓“狂作文章信手书,一章一句真性情”。虽然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在中国诗词的翻译成就上,许渊冲早已得到国内外公认。自1980年起,他开始致力于把唐诗、宋词、元曲译为英法韵文。已故宾州大学教授顾毓琇赞誉许译:“历代诗、词、曲译成英文,且能押韵自然,功力过人,实为有史以来第一!”但他的成功,却是从挨批斗开始的。1958年,许渊冲被打成右派。一次在烈日下挨斗,又热又累。他忽然想起毛泽东《沁园春·雪》,就默默在心里试着将其译成英文。“说来也怪,我一译诗,什么热、累、批、斗全都没了,眼里看到的仿佛只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心里想到的只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等我把词译完,批斗会也结束了。”在回忆录中,许渊冲更是不吝笔墨地描述母校西南联大。那时候的联大可谓大师云集。闻一多讲《诗经》,刘文典讲《史通》,罗庸讲唐诗,蒲江青讲宋词,萧乾谈“创作与译诗”,卞之琳谈“写诗与译诗”……这些都奠定了许渊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根基。而他毕生追求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翻译准则,则来自朱光潜和钱钟书的影响,受朱光潜的熏陶,他奠定了诗译的理论基础:不但要写景,还要传情;不仅存义,而且存音。他屡次写信向钱钟书请教诗词翻译中的问题,后者都不吝回信点拨,给了许渊冲无穷的动力。北大畅春园的许家,一套70平米的简陋居室。其中最惹眼的陈设,莫过于满满当当的书架。那座透明的“北极光”奖杯即被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