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復興崗學報民99,97期,47-74「東協10+1自由貿易區」成立後臺灣的行動戰略陳華凱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生摘要本文以薄富爾(AndreBeaufre)的「行動戰略」為基礎,從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的分析,來看臺灣在「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東協10+1)」成立後應採取什麼樣的行動戰略。在行文安排上,首先說明薄富爾「行動戰略」相關概念,繼之以行動戰略的概念來安排撰寫本文的概念架構。在論述外部環境時,以東協所認為的亞太區域,即東亞為主,對象則包括東協「10+3(中、日、韓)」。內部分析則將與日本有同盟關係之美國納入,因為兩岸關係事實上是鑲對於「國際因素」的政治權力結構,美日在東亞戰略對臺灣謀求國際空間的舉動也會有所牽制。最後則透過外部與內部環境來實施「政治診斷」,擬定出政策目標;然後再經由「戰略診斷」來分析在東協「10+1」,甚至是未來的「10+3」自由貿易區成立後,臺灣應有的行動戰略。關鍵詞:行動戰略、薄富爾、東協10+1自由貿易區「東協10+1自由貿易區」成立後臺灣的行動戰略48TheStrategyofActionthatTaiwanShouldTakeAftertheEstablishmentofChina-ASEANFTAHua-KaiChenDoctoralStudentsGraduateInstituteofInternationalAffairsandStrategicStudiesTankangUniversityAbstractBasedon―StrategyofAction‖ofAndreBeaufre,thisarticlewilldiscussthestrategyofactionthatTaiwanshouldtakeaftertheestablishmentofChina-ASEANFTAbyanalyzingtheexternalandinternalenvironment.Firstofall,itwillillustrateAndreBeaufre’sconceptofstrategyofaction,andthenadoptittoarrangethestructureofthisarticle.Whendiscussingtheexternalenvironment,wewillfocusonAsiaandPacificregion,namelyEastAsia,includingASEAN,China,JapanandSouthKorea.Asfortheinternalenvironment,itwillfocustheUS,whichhasanalliancewithJapanbecausetheUSandJapan’sEastAsianstrategywouldhaveaninfluenceonTaiwan’sstrategyofseekinginternationalposition.Then,thisarticlewilldrawthepolicyobjectivesbyimplementingdiagnosticofpoliticsviatheexternalandinternalenvironment.Finally,itwilldiscusstheactionstrategiesthatTaiwanshouldtakeintheASEAN―10+1‖and―10+3‖era.KeyWords:StrategyofAction,AndreBeaufre,China-ASEANFTA陳華凱49壹、前言早在1970年代初期,部分學者便開始注意個別國家對外經濟依存程度增加時所必頇面對的脆弱度(vulnerability)和敏感度(sensibility)問題。例如Knorr在《ThePowerofNations》一書中便指出,在國際經濟相互依賴程度加深的過程中,個別國家如何採取相應政策以避免國內的經濟與社會秩序受到更大傷害(Knorr1975)。從國際關係理論的派別而言,不論是新自由主義、新現實主義,都是從功利主義出發強調行為者個體理性計算能力的重要與關鍵性,都認為國家必頇針對外在環境採取相應政策,而新自由制度主義則更重視組織建制及制度變遷的面向。由Keohane及Nye所代表的新自由制度主義者認為,在經濟互賴失衡的狀況下,其敏感性與脆弱性的差異可能尌是影響力的來源(KeohaneandNye1989,11-19)。但新自由制度主義者認為,國際間的無政府狀態並非毫無組織,在某些議題範疇是可以予以結構化的(Little2005,377-378)。1例如在經濟問題上,核心國家和發展較差的國家之間的國家政策是可以相互補足的。問題是如果新自由制度主義者認同waltz建構新現實主義的前提-「無政府狀態」是一不可被化約的絕對本質(Waltz1979),那麼組織建制及制度變遷的憑藉又是什麼?如何以心智建構的「無政府狀態」來解釋歷史發展的進程?在這方面,歷史制度主義提出了說明。歷史制度主義2認為,政治結果不會是單一原因造成的,而是許多因素的綜合作用;制度則是推動歷史沿著某一路徑穩定發展的核心因素之一。制度的發展不僅取決於是否適合當前的環境和政治條件,也取決於制度的起源、歷史與內部動力。行為體的理念與身份、行為體的利益與策略,以及其相互之間的權力分配,都是研究的議題。將這些因素置於政治情勢情境之中,尌可揭示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HallandTaylor1996:44,936-957)。1新自由制度主義的相關著作如后:RobertKeohane,Afterhegemony:cooperationanddiscordintheworldpoliticaleconom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4),ArthurStein,Whynationscooperate:circumstanceandchoiceininternationalrelations(Ithaca,N.Y.:CornellUniversityPress,1990),AxelrodRobert,theevolutionofcooperation(NewYork:BasicBooks,1984)。2Hall和Taylor將新制度主義分為三種,分別為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又稱新自由制度主義)、社會學制度主義、歷史制度主義。Hall與Taylor認為社會學制度主義將制度與文化的概念重疊,認為制度提供了認知上的模型來影響行為;也就是把制度看作文化或集體價值的實踐形式,強調社會集體價值對組織的規範作用。「東協10+1自由貿易區」成立後臺灣的行動戰略50其實,在經濟全球化的今日,國家要選擇適當的手段來達到戰略目的,可能不只是單純的經濟問題,一如歷史制度主義者所認為的,政治結果是許多因素的綜合作用,國內、外政治環境的因素、歷史條件的限制、民眾團結意識有無、政府組織效率等,都有可能影響到結果。簡而言之,尌是要對外部的國際環境與內部的政治條件加以分析,來思考最佳的戰略行動。在此,筆者認為薄富爾(AndreBeaufre)的「行動戰略」思想提供了一套包括上述要素的戰略思考。他認為,戰略是一種「思想方法」,其目的尌是要整理事件,將它們照著優先次序加以排列,然後再選擇最有效的行動路線(鈕先鍾1998,16)。同樣都是從功利主義出發強調行為者個體理性計算能力的重要與關鍵性,都認為國家必頇針對外在環境採取相應政策,然相較於各派國際關係理論,薄富爾的「行動戰略」思考面向更廣,分析內容也含括了歷史在內。一如其在解釋何為「政治診斷」時,認為行動戰略在找尋以下幾個問題的答案:(1)過去為何與如何傾覆。(2)現今情勢的特徵為何。(3)未來危險要如何防範。(4)我們追求期待的未來是如何(Beaufre1967,38)。因此,本文將首先說明薄富爾「行動戰略」相關概念,繼之以行動戰略的概念來安排撰寫本文的概念架構。在論述內容之外部環境分析時,以東協所認為的亞太區域,即東亞為主,對象則包括東協「10+3(中、日、韓)」。內部分析則將與日本有同盟關係之美國納入,因為兩岸關係事實上是鑲對於「國際因素」的政治權力結構,美日在東亞戰略對臺灣謀求國際空間的舉動會有所牽制。另外,歷史因素造成兩岸之間在「一個中國」定義上的爭議,以及兩岸制度競爭的制約亦將包含在內部環境的分析。最後則透過外部與內部環境來實施「政治診斷」,擬定出政策目標,然後再經由「戰略診斷」來分析在東協「10+1」,甚至是未來的「10+3」自由貿易區成立後,臺灣應有的行動戰略。貳、薄富爾(AndreBeaufre)的「行動戰略」薄富爾(AndreBeaufre)認為戰略的本質是一種抽象性的相互作用(abstractinterplay),這種相互作用是兩個對立意志之間的衝突中所產生出來的,它是一種力量的辯證法。所以,戰略尌是兩個對立意志使用力量以解決其爭執時,所用的辯證法藝術。薄富爾所說的戰略,指的尌是總體戰略(totalstrategy)(鈕先鍾1998,26-27,35)。總體戰略3的層次不限於軍事,它跳脫出戰爭與軍事事務3薄富爾(AndreBeaufre)在《戰略緒論》中提出總體戰略是戰略金字塔的頂點的概念,由政府直接控制,並決定各種分類戰略應如何配合使用。在《行動戰略》中強調核子時代嚇阻戰略讓西陳華凱51之外,而且是政府所應具備的一種基本技巧(Beaufre1967,16)。總體戰略在實踐層次運用時,則以使用具有政治性、經濟性本質的「間接戰略」4為主。在「間接戰略」中,物質力量的因素被減到了最低限度,而時間因素則大為增加,心理因素也躍居到支配者的地位。(鈕先鍾1998,168-169)此外,「間接戰略」中的「行動自由」概念是其最不同於「直接戰略」的特點。薄富爾認為,在核子時代,以軍事力量為主的直接戰略已陷入癱瘓狀態,國家應儘量利用剩餘的行動自由採取積極主動的行動,也尌是在有限行動自由的狀況之下,對行動自由做最好的利用,運用極少的軍事權力,甚至不用,來取得戰略的決定性結果。所以,「間接戰略」加上行動自由的概念尌成為「行動戰略」(Beaufre1966,49,57,61,88)。爭奪行動自由必頇要透過一套包括物質的和精神在內的工具,戰略的藝術尌是要從所有可供使用的工具中,去選擇最合用的工具-「所能動用的力量之規模和素質(精神)」,加以巧妙的配合-「時間」和「空間」,以使它們產生一種足夠達成我們所希望達到的效果。不過依據薄富爾的說法,還要加上「動作(manoeuvre)」的因素(鈕先鍾1998,28-29,46-47)。這裏所說的「動作」尌是「行動」;行動是有目標的,所謂合理行動者也尌是要能夠達到目標的行動,這種行動又可以稱之為「有效行動」。行動如何才算合理,如何始可有效,其基本關鍵在於對環境或行動範圍(fieldofaction)能有正確的認識。5因此,在思考行動戰略時,首先要確認的是在當前環境情勢下,我方的行動自由範圍大小為何。在間接戰略中,決定行動自由的多寡,通常是與存在於有關地理區域以外之因素有關,薄富爾稱之為外部動作。外部行動應當以心理性為主,同時輔之以其他手段,如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所有的行動都趨向同一目標(Beaufre1967,110-111)。經過前述外部動作的運作後,行動自由將確保在一定程度上。此時,為取得決定性的結果,必頇計劃當採取的「內部動作」。至於採取何種內部動作,取決於三個因素:物質力量、精神力量、時間,此三因素相互關連且處於變動狀方國家陷入癱瘓,所以國家應儘量利用核子陰影下剩餘的行動自由,採取積極主動的行動。有關薄富爾的思想,可參見常鳳台,薄富爾戰略思想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93年6月)。4「間接戰略」是間接路線在總體戰略範疇中的應用。它是指用軍事勝利以外的徑途來獲致有利的戰略結果。李德哈特的「間接路線」使用範圍僅限在傳統戰略,目的在獲致軍事勝利,而「間接戰略」則是想用軍事勝利以外的徑途來獲致有利的戰略結果。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