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课标专用)专题十三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考点清单考点一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基础知识1.区域的概念及特征(1)概念: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2)特征:具有层次性、可变性、差异性和整体性。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理位置30°N附近,地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的入海口45°N—48°N,地处东北地区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以上,水热充足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农作物生长期短土地条件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分散,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1)地理环境差异比较(2)区域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类型水田耕作业、水产业旱地耕作业、畜牧业农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玉米、春小麦、大豆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工业依托农业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重化工业基地3.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早期:利用、改造自然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和粘重的土壤,使开垦困难、交通不便,限制了耕作业的发展。(2)农业社会:随着科技进步,改造自然能力增强,稠密的水系成为天然水道,扩大了交通联系;能种植水稻,发展农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棉花、桑蚕产区。(3)工业社会: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耕地破碎,不利于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生产,粮食生产地位下降。重点难点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早期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一、三、二或一、二、三中期随着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二、一、三或二、三、一晚期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三、二、一考点二地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RS、GIS、GPS比较项目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概念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对地物进行感知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得资料速度快、受地面限制少、获取信息量大、应用广图形化、可视化、及时更新信息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应用资源调查、灾害监测、环境监测、工程建设及规划等测绘、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市场分析等领域军事、交通、旅游探险、对地测绘、野外勘测、紧急救援、农业监控、生态研究等方面方法具体判别技巧“点”与“面”判断GPS、RS、GISGPS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而RS和GIS的工作对象是“面”。如果工作对象是“点”,则用GPS如果是“面”则需看突出监测方面还是需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结果,若要监测森林火灾则应选用RS技术,若要在某城市选取大型商业中心位置则应选用GIS技术“想”与“看”区分RS、GISGIS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用GISRS的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重点难点“3S”技术的判别方法技巧方法分析区域地理环境差异的一般思路(1)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的类型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常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在高考题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2)地理环境差异描述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构成,则要素也必然包括这两大方面。自然要素主要有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与土壤等;人文地理要素特征及表述如下。思考方向答题术语人口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劳动力丰富(不足);人口素质××;老龄化问题××;人口就业压力××城市数量、规模、布局、市化城市数量××;规模××,辐射带动作用××;多沿××分布;城市化水平××农业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等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土地价格、科技。有利条件是××,不利条件是××其他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工业工业类型以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交通运输方式、便利程度、区位因素以××(交通运输方式)为主;交通便利(不便);有利因素是××,不利因素是××环境环境问题类型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3)区域差异比较的技巧①四步审题是关键一审比较对象—审准对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答题时张冠李戴二审比较要求—即审准题意要求找相同点还是不同点,还是异同点都找,或者要求通过比较进一步找原因三审比较考点—如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的异同点,其比较的考点是气候类型及特征,此步骤可避免跑题四审比较角度—审准题目从什么角度、几个角度去比较,此步骤可避免漏掉答题的要点 最后,具体答题时,还要依据分值来确定要点数量,文综卷中一般一个要点为2分;同时答题格式要依据内容确定。②三项联系是依据例(2019届宁夏银川一中一模,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图示指出陕西省34°N以北地区地势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判断的理由。(2)根据图示分析陕西省干燥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3)结合陕西省的位置,比较该省南部与北部地区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差异。方法应用明确设问问题指向➡准确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方法构思答题思路➡结合材料信息,用科学规范的语言组织、书写答案解析(1)由图示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特点,注意关键词“指出”“34°N以北”。(2)图示干燥度等值线总体呈东西走向,且数值由南向北增大,据此可判断其空间分布特点;原因可结合题中干燥度含义,从降水和蒸发两个角度分析。(3)首先明确陕西省气候以秦岭为分界线,北部为暖温带、南部为亚热带;其次需明确农业生产差异主要体现在种植方式、作物熟制、作物种类等方面。答案(1)地势整体上西(北)高东(南)低。理由:河流几乎都自西(北)向东(南)流。(2)由南向北干燥度愈来愈大。原因:受秦岭阻挡,由南向北(受夏季风影响愈来愈小),降水量逐渐减少;愈向北,离冬季风的源地越近(气候的大陆性越强),大风天气越多,蒸发愈强;愈向北,植被覆盖率愈低,蒸发更旺盛。(3)北部:位于秦岭以北,以旱地农业为主,作物两年三熟,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谷子);南部:位于秦岭以南,以水田农业(立体农业)为主,作物一年两熟,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