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大自然的语言》同步测练 冀教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测练一、基础演练1.给加粗字注音簌簌()翩然()竺可桢()草长莺飞()风雪载途()匿迹()2.找出下列各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两项,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1)A.百感交急B.斤斤计较C.满院狼藉D.昂首阔步()()(2)A.得心应手B.迫不急待C.原形毕露D.令人喷饭()()(3)A.在所不昔B.谈笑风声C.难能可贵D.记忆犹新()()(4)A.哭笑不得B.以物谕人C.入木三分D.花团锦族()()3.根据句子意思写出成语(1)躲藏起来不露面()(2)形容循环往复,转了一周又一周。()4.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得多。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是必要的。A.观察B.观测C.预测D.观望(3)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A.决定B.制定C.确定D.肯定(4)影子戏,在这里产生了()的力量,它战胜了时间和距离,成为我们手中的一个驯服工具,为我们忠实地服务。A.神圣B.神奇C.神异D.神秘5.“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两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是()A.拟人、比喻、抒情B.拟人、比喻、叙述C.对偶、拟人、描写D.比喻、拟人、说明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据推算,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②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③古代把大豆叫做“菽”,秦汉以后逐渐用“豆”字代替“菽”字。④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大豆的残留印痕。⑤许多古书中也有关于大豆的记载。⑥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A.②⑥④⑤③①B.①③⑤④②⑥C.②⑥⑤③④①D.①⑤③④②⑥7.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请你写几句农谚。例:雨中闻蝉叫,预告天气到。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久不到。二、同步解读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⑤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7.从表达方式上看,第一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8.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9.第①段中划线句子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10.第③段中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11.选文第④⑤段是什么关系?三、美文赏析气温变化的利与弊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不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12.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13.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14.下面句子出自选文第⑥段,分析其中语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15.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你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16.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渡排放导致全球变暖,请你提出两条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四、创新作文17.文章开头一段把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给读者展现一幅风景画,请你写一个片段来描写一下“春天”的美丽。(200字左右)参考答案:一、1.sùpiānzhūzhǎngzǎinì2.(1)AB(2)BC(3)AB(4)BD3.销声匿迹周而复始4.(1)B(2)B(3)C(4)B5.A6.蚂蚁垒窝要落雨龟背潮,下雨兆二、7.描写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8.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就是物候学。9.不能,因为这是按时间顺序来排列的,并且前两个是植物后一个是动物。10.作比较强调物候观测的灵敏度高。11.第五段是针对第四段所居的一个例子,对第四段起进一步说明的作用。三、12.逻辑顺序13.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准确地说明了气温上升或下降1℃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14.“可能”表估计,推测。说明出现海平面上升1厘米到16厘米的情况几率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15.内容: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说明气候变化带来的利弊。写法:把气温升高的利与弊进行对比,更加突出地说明了气温升高的弊大于利。16.措施:减排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建人工湖,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控制人口增长等。四、17.略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