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背古诗词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翻译: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作者简介: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主题思想:这是一首写隐者闲适生活以及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重点赏析:全诗描绘出一幅月夜竹林弹琴吟咏图,表现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和自得其乐的情趣。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只用了“幽篁”“深林”“明月”三个词,在写人物活动时,只用了“独坐”“弹琴”“长啸”三个词,却妙趣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全诗在语言上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自然平淡的语言美与清幽澄净的意境美和谐地统一起来。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翻译: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主题思想:本诗写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之情的笛声,引起了思乡之情。重点赏析:这首诗全篇紧扣一个“闻”字,抒发了诗人闻笛的感受。第一句从笛声落笔,那未曾路面的吹笛人用笛声打动了深夜不眠之人,这就是“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借着春风传遍了洛阳城。“散”字用得十分巧妙,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撩拨着像诗人一样深夜无眠的人的情思。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折柳”二字一语双关,既指曲名《折杨柳》,也暗指诗人的客愁乡思,为全诗点睛之笔。同时,为结句蓄势。第四句,点明主旨,抒发思乡之情。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翻译: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作者简介:岑参,唐代边塞诗人。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托使者代平安口信以慰家人的场景,抒发了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重点赏析:诗歌第一句写眼前的实景。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感情,暗暗透出要捎家书的意思。“龙钟”“泪不干”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恋的神态。第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诗人本诗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踏上征程的,但此时他的心情却是复杂的:一方面有对亲人、故园思念眷恋的柔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他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情感。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翻译: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主题思想:这首诗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写了对春天的留恋之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情怀。重点赏析:这是一首写暮春景色的诗。诗人不抒晚春迟暮之感,而是摹花草绚烂之情状,展晚春繁盛之风采。寥寥几笔,便勾勒出满眼芳菲、繁花似锦的景象。前两句从整体写花草树木在暮春争奇斗艳。“知春”“斗芳菲”赋予花草树木以人的情态,它们以争奇斗艳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珍惜和留恋之情。后两句具体些杨花、榆荚的惜春表现,运用拟人手法,说它们虽“无才思”,却也要尽自己的所能,用漫天飞舞来表达对春天的留恋。此诗融景与理于一体,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大好春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人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翻译: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作者简介: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主题思想:诗人登楼远眺,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时不我待、孤独悲凉的感情。重点赏析:本诗直抒胸臆,善用对比,意境深远。全诗四句没有具体描写,都是诗人情感的抒发,直抒胸臆是本诗最大的特色,真挚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另外,对比也是本诗的一大特色。本诗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茫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翻译: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主题思想: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峻雄奇,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重点赏析:全诗紧扣一个“望”字,从诗人的角度远眺、近看泰山的雄浑景象,既有宏观概括,又有细节描绘,最后都落笔于诗人的主观心理活动。一、二句自问自答,从远望角度描绘了初见泰山时的情形;三至六句,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了仰望泰山时所见的雄伟、壮美和磅礴的景象,侧面烘托了其高大和生机盎然的特点;最后两句将群山与泰山相对照,进一步刻画出泰山的高大、雄伟,并表达了自己登临绝顶的雄心和壮志,表现出中高瞻远瞩的雄伟气魄。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翻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神宗时任宰相,实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主题思想:这首诗借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现了诗人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重点赏析:这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紧扣诗题,描写景物,点明地点与时间,引入丰富的联想。上句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飞来峰上塔之高。下句联想到“闻说鸡鸣见日升”,表现了诗人蓬勃的朝气。后两句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并抒发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一展抱负的豪情壮志。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翻译: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主题思想:这首诗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层次分明地勾勒出一幅色彩艳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表现了农家热情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重点赏析:这首描绘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题材比较普通,却立意新巧,运用白描手法,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诗人紧扣诗题中的“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段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愿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串,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民风民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中,形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翻译: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作者简介:龚自珍,字璱(sè)人,号定庵(ān)。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写诗人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限愁思,表现了诗人虽辞官,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奉献精神。重点赏析:本诗主要写了诗人的两种感情。一是离别之感。诗人因为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危机和统治集团的专横腐朽,所以受到排挤,仕途受到挫折,不得不辞去官职离开京城,心情是愁苦郁闷的。二是奋发献身之情。诗人并未一蹶不振,相反,他要投身更广阔的天地,进行新的奋斗,表现了其不忘报国、为国家贡献自己毕生精力的精神。诗人以“白日斜”来烘托离愁,以“吟鞭东指即天涯”抒写退出官场纷争后的洒脱豪放,以“落红”暗示自己“退亦忧”的忧国忧民情怀。全诗移情于物,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构思巧妙,寓意深刻。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