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纪念白求恩》阅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0.选出本课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3-5个好词,把它们写在一段连贯合理的话中。1.对字意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情意),而是冷冷清清。B.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更加)求精。C.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抓,捏)轻怕重。D.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迁移)的人,是一个极好的教训。2.选出下列词语中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A.静谧(mì)热忱(chén)殉(xùn)职拈(niān)轻怕重B.鄙(bì)薄派遣(qiǎn)泯(mǐn)灭见异思迁(qiān)C.纯粹(cuì)休憩(qì)埋(mái)怨否(pǐ)极泰来D.惬(xiè)意狭隘(ài)抨(pēng)击振聋发聩(kuì)3.下列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大家乡里乡亲的,对他遭遇的不幸你怎么能这样漠不关心呢?B.对工作拈轻怕重,勇挑重担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迅速成长起来。C.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优越的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D.这幅漫画对某些政府部门里遇事推诿,麻木不仁百姓疾苦的“当事诸公”讽刺得入木三分。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作为文章结尾的好处。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5.本文夹叙夹议,叙得简明扼要,议得精辟深刻。请自立观点,选取具体事例,运用叙议结合的方法写一段话。(限150字以内)6.拓展阅读:七绝·改诗赠父亲毛泽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注:(1)一九一零年秋天,时年十七岁的毛泽东将离开家乡韶山,去外地求学。他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2)桑梓[zǐ]地:古人常在家宅附近种桑树与梓树,故秀桑梓借指故乡、家乡。语出自《诗·小雅·小弁[biàn]》:“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请根据诗歌内容和注释,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思。参考答案:1.D2.A3.A4.此句运用了排比修辞,流畅而有力地赞扬了白求恩的崇高品质,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大意义。排比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理的雄辩力量。以此总结全文,也使文章发出的“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号召更加真挚有力,更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5.略。能先叙事,再以所述内容为依据作出合理的议论,语言流畅有序即可。6.诗开篇明义,直接写出了自己立志外出求学,一定要学有所成的志愿。后两句更激切地表示为追求自己的志向而埋骨他乡也心甘情愿,从中传达出作者一心向学的坚定决心和志在四方的豪迈情怀,也可见当时作者激动难抑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