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第课时1.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思想、人生哲理并能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2.多角度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多方面的含义。3.在阅读中感悟和思考生活的哲理,激励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敢精神。能找出课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并理解其作用。前情回顾⇒细节探究,理解我心⇒合作探究,创意阅读⇒探究写法,以小见大一、前情回顾[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关于课文主要内容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赏析本文的细节描写。【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教师点拨,掌握情况。】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的。2.“我们”爬悬崖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其他孩子玩游戏玩厌倦了,想玩点新花样。3.“我”与其他五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五个活泼、勇敢。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二、细节探究,理解我心[设计意图]组织学生探究本文的心理描写的语句和段落,为学生理解“我”的思想感情或心理变化做铺垫。分析描写心理的词语并理解其作用。1.从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得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明确〕孱弱多病,常受到妈妈“不能冒险”的警告。但禁不住伙伴们的鼓动,终于也跟着大家去爬悬崖,结果被困在了悬崖上。2.齐读第二部分,画出描写“我”的心理状态的词语。〔明确〕浑身发抖、满头大汗、心在瘦弱的胸腔怦怦地跳动、晕眩、哭泣、呻吟、神情恍惚、害怕、疲劳、麻木、动也不动。3.这些词语描写出“我”当时的一种什么状态、心理?〔明确〕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4.文中为何不直接写“我”哭了?〔明确〕一是真实的需要,“我”太害怕了以致连自己哭了也不知道;二是写法的需要,这样写更能将“我”当时的恐惧心理描写得真切、生动。5.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明确〕最初:毫无信心“我不行……我做不到。”继而:信心萌发,这看起来我能做到。随后:信心大增,我做到了。最后:扑进爸爸臂弯里,抽噎一下。三、合作探究,创意阅读[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问题的引领,指导学生从多角度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明确〕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充足、说完整,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里。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2.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去,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明确〕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四、探究写法,以小见大[设计意图]探究以小见大的写法,有助于学生在写作中借鉴使用。试分析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组内分工,找寻相关的证据,然后组长组织论述。】〔明确〕小中见大,哲理深刻。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文章虽然语言平白,但仍耐人品读。就选材而言,无疑是“以小见大”的典范。这样的小事,无论对哪个人而言都是比比皆是。小事的升华得益于“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平白却富有冲击力和音乐感的标题表述方式,当然也得益于作者对人们常规思维的突破:人们常常习惯目光长远,却常常忽视“走一步”与“再走一步”对困境中的人生巨大的支撑力量!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承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练笔:请把你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经验教训用100~300字写下来。走一步,再走一步“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