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第课时1.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坚强成长的品质。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前情回顾⇒理解人物⇒体味情感⇒拓展延伸一、前情回顾[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回顾上堂课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重点的把握。1.本文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记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明确〕(1)“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2)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4)母亲的临终嘱托。2.标画出文中对母亲描写的语句,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母爱的作用。(至少在文中标画两处,并以旁批的形式谈谈你对这些描写作用的看法)【生在组内交流发言。】一、理解人物,把握写法[设计意图]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细读课文的某环节,在组内形成讨论意见,在班内展示,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感悟文中的母爱和作者的情感。】1.判断下列句子采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并结合相关词句说说它们对表现母爱的作用。(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明确〕动作描写。“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也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我”痛苦、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明确〕动作、语言描写。“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儿子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明确〕神情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明确〕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心中十分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明确〕心理描写。母亲很怕她的话刺激到“我”,所以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感。2.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明确〕一连串排比句表面上是在描写北海菊花的美丽,实际上是用象征的手法,赋予菊花深刻的含义。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觉悟解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菊花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揭示了主旨。“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二、反复阅读,体味情感[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反复诵读重点语段,着重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流露,启发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怕“我”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怕“我”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2.分角色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明确〕“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母亲:喜出望外、兴奋、高兴得不知所措。【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到“我”。三、拓展延伸[设计意图]通过对文本的深层挖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1.如何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就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2.拓展延伸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你想对自己、对母亲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明确〕示例:从这篇文章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有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人生的道路多么漫长,我们要好好活,我们为什么要好好活,我们应该怎样好好活,我们好好活出个什么样,这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考的问题。让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重再次朗读课题——秋天的怀念。请回忆平日生活中母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母亲写一封信。秋天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