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1唐诗五首教案 长春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唐诗五首(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感悟诗歌的意蕴,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2.通过学习体会诗情画意,体味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3.通过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4.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的写法。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感悟诗歌的意蕴,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通过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美,体会诗人借助景物所传达的思想情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所特有的文学形式。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最高峰。今天就让我们透视文字,穿越时空隧道,一起走进唐代诗人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做一次心灵沟通。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人简介(略)(二)解释题目这是一首送别诗,送的是好友杜少府。因为杜少府将要离开京城长安到外地(蜀州)去做官。“少府”官职名,“之”是“去、往、到”的意思。(三)朗读指导生自由朗读、师范读、听朗读带。(四)整体感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同是宦游”是说二人皆为“宦游”,此别乃是别中之别,又有何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虽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邻居一般。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别之时,效儿女之常态。(五)品评赏析1.诗人想借这首诗表达对友人怎样的内心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谊,并加以劝勉。你到异地做官,我也是异地为官,虽说故土难舍,虽说前途坎坷,但我们不要悲伤。2.这首送别诗,与以往的送别诗风格上有怎样的不同?这首送别离诗一改以往送别诗伤离惜别的低沉气息,变悲凉为豪放,意境开朗壮阔,没有那种执手相看泪眼、泪洒青衫的别离场景。3.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襟?胸襟开阔、旷达。4.说说你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理解,并谈谈人们为什么对这两句诗情有独钟。前一句诗人在写别离的人(杜少府),后一句在写送别的人(王勃)。诗人认为:杜少府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那么虽然远离了老朋友,但以他的为人一定还会结交新朋友的。这是对友人的一种精神劝慰。后一句意在表达距离是割不断“我们”之间情谊的,从中也可以看出两人的感情深厚。这两句诗歌常常触动别离之人的愁肠,常常作为一种自我心灵的慰藉,道出了别离之人的共同心声。因为其语言精练,胸襟旷达而成千古名句。(六)小结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三、学习《登幽州台歌》(一)导入新诗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二)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1.诗人简介(略)2.写作背景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将陈子昂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三)朗读指导生自由朗读,师范读,听朗读带。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四)品评赏析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应该是指哪一类人呢?应该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这里体现了陈子昂渴望明君的思想。2.读完了这首短诗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因为人生短暂,所以我们应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表现了诗人寂寞无聊的情绪。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因此而产生的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4.如何理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句诗?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表现了主人公在时间上的孤独,无论在前朝,还是后代,都无与我相知的人。5.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请加以分析。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四、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导入新诗古人常常将月融入笔端。或望月怀远,或借月抒怀,或遥寄相思……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感受一下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月之情怀。(二)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1.诗人简介(略)2.写作背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明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经历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考证,王昌龄贬为龙标尉约在天宝七年(748年),第二年杨花飘落、子规鸣啭的暮春季节,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贬谪远方的王昌龄。(三)有感情朗读师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练、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四)问题思考1.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2.你从哪些词、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3.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4.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5.作者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同情、关怀和牵挂,这种方式表现在哪里?(五)品评赏析1.题目中“左迁龙标”一词应该怎样理解?左迁:贬官降职。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故称。龙标:唐代县名。唐武德七年(624年)设置,治所在今湖南黔阳县。王昌龄贬官龙标,故后世习称王龙标。诗中“闻道龙标”,即以贬官之地龙标代指王昌龄。2.赏析一、二两句。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杨花漫天飞舞,漂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无缝!次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不便,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3.赏析三、四两句。三、四两句由写景叙事转为抒情。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结句奇语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愿随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西。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指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五、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2.结合陈子昂写《登幽州台歌》的写作背景,融入诗人的处境感受,模仿张晓风《不朽的失眠》的写法,写一篇作文,文题自拟。第二课时一、学习《滁州西涧》(一)导入新课大自然给文人带来了创作的灵感,大自然的风雨草木都被文人赋予了情感。今天我们就跟随韦应物去领略“滁州西涧”美丽的春景,感受那春的气息。(二)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1.诗人简介(略)2.写作背景此诗作于诗人任滁州刺史时。(三)朗读训练师范读、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齐读相结合。(四)品评赏析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描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潮野渡所见。2.诗人通过对哪些景物的描绘缀合成一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这首诗里面描绘了碧涧幽草、深树黄鹂、春潮晚雨、野渡横舟四幅画面。3.诗人借助画面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寄寓了一种向往自然、寻求宁静的心情和恬淡、闲适的意趣。4.该诗运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什么?(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的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5.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并进行分析。(鹂鸣、潮急、舟横)6.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第二句的文眼——鹂鸣。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明确: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第三句的文眼——潮急。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明确: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明确:(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明确:舟自横。为什么船会横着呢?明确: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这首诗写了怎样的内容?明确:春涧寻幽(五)自主探究1.“怜”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操守品行?明确: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2.“舟自横”三字有怎样的深意呢?明确: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二、学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导入新课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无不带给人们一个好的心境。古代的诗人也总将春融入笔端。就让我们去呼吸韩愈所描绘的早春气息,感受一下那朴实的清新吧。(二)诗人简介(略)(三)朗读训练师范读、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齐读相结合。(四)品评鉴赏1.通过描绘的景物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重点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的?春季。春雨、春草。2.写春草一句创造了怎样的意境呢?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作者这样写景,并非出于无意,而是有意为之,创造出“在有意无意之间”的艺术境界。3.有人说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