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在唐代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这些诗或空灵恬淡,或气势雄浑,反映出“大化自然”的万千气象,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契机,凝结着不同诗人不同的审美理想与审美体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为我们营造的艺术世界。(教学设想:引起学生对不同风格的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走入诗歌所渲染的艺术境界,激发学生的再创造能力。)二、学习《滁州西涧》1.学生朗读诗歌要求:上一课时已经学习了朗读时要注意节奏、韵律、声调、重音,在读时要注意体会、运用。在读时体会两首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设想:进一步培养诗歌朗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入诗歌所渲染的艺术境界,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2.作者介绍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天宝末年,以三卫郎侍玄宗,放浪不检,后来悔悟,折节读书。曾任洛阳京兆功曹等职。建中年间出任滁州、江州刺史,后转左司郎中,贞元初任苏州刺史。他在历任官职中都努力做一个清廉刚直的地方官,并对民间疾苦经常表示关怀。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很多,也很著名。白居易曾评论他的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3.根据你的理解,描绘出本诗所写的景色。本诗描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潮野渡所见,绘出了一幅幽静深邃而又富有生机的春天景色:涧边的幽草在生长萌发着;深树里的黄鹂在欢快地鸣叫着;春潮带着雨点,使河里的流水更加湍急;野渡口虽然无人,但那只摆渡的小船却被水流冲击得在自己摇摆。4.作者通过写景寄寓了什么样的意趣?寄寓了一种向往自然、寻求宁静的心情和恬淡、闲适的意趣。三、合作探究《滁州西涧》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也有人认为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现,开篇幽草、黄鹂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对这些观点你赞同哪一个?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后,教师加以适当的点评。)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历来人们联系韦应物创作这首诗时的处境,更倾向于“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教师不必拘泥于这种观点,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四、学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朗读指导先由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托的情感。2.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性秉直,居官仍不改其性,故屡被贬。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和柳宗元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了整顿旧时秩序和振兴儒家道统而提倡学习古文,又为了宣传古道而写作古文。在诗歌方面,他推崇陈子昂、李白和杜甫,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或反映时事,或写中下层文士的政治失意和个人遭遇,都很有特色,如《山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其诗往往规模宏大,才气纵横,气势雄伟。有《韩昌黎集》。3.“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春雨哪些惹人喜爱之处?春雨细密润滑,湿路不湿衣。恰好使尘土不扬,空气清澄,给人极舒适的感觉。它预报着春的到来,催动草木复苏。4.“草色遥看近却无”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诗人用敏锐深细的眼光观察了早春草色远近之不同,并进行淡墨涂抹,隐隐地泛出了那一缕青青之痕,造成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春色。“草色遥看近却无”展示了春的特色,流宕着诗人喜悦的深情。5.诗人为什么会说早春要胜过“烟柳满皇都”之时?这两句诗是对早春美景的品评和抒情。早春草色是淡淡的一抹新绿,似有还无;早春之美所唤起人的精神愉悦乃至昂奋则是深切的。皇都长安虽然杨柳堆烟,花光烂漫,但无论如何也引不起严冬告逝、草芽初萌时那种欣慰惊喜。这正是诗人对早春景色特别喜爱的真谛所在。五、课堂小结学习诗歌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要用自己的想象去再现诗人为我们营造的艺术世界,用我们的审美方式去感受诗人的审美体验,就会更好地理解诗歌。但要记住“诗无达诂”,在学习时不要受别人观点的影响,要有独立的思考与认识。六、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歌。2.课外积累韦应物、韩愈的代表性诗歌,背诵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