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反收购策略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上市公司反收购策略研究作者:罗永红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参考文献(61条)1.参考文献2.刘文通公司兼并收购论19973.张舫公司收购法律制度研究19984.刘澄清公司并购法律实务19985.科斯.陈郁企业、市场和法律19906.左柏云.陈德恒金融学系列教材《国际金融》7.刘文通公司兼并收购论19978.ps萨德沙纳姆.胡海峰.舒志军兼并与收购19989.范如国企业并购理论200410.王苏生要约收购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1.张邦辉企业收购实务199512.方芳上海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经济学分析200313.彭进军股份制企业兼并与收购199914.周春生融资、并购与公司控制200515.于兆吉.郭亚军在中国国情下实施反并购策略探析[期刊论文]-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6.王慧从创建三资企业到跨国直接并购的思考[期刊论文]-商业研究2003(20)17.周枫公司收购与反收购战略的博弈理论分析18.彭嘉圣.彭晗西方反收购策略及其启示200019.吴晓梅上市公司事前防御策略及其典型案例实证研究[期刊论文]-特区经济2001(8)20.李平.陈萍企业集团的形成、组织和绩效--辽宁60户大型国有工业企业集团案例分析[期刊论文]-战略与管理2001(1)21.部职工股:遗忘的角落200422.干春晖经济师要了解西方企业的反收购技巧1998(05)23.李劲松公司反收购与董事受信义务研究[期刊论文]-现代法学2003(4)24.刘珊中国管理层收购(MBO)的利弊研究[期刊论文]-价值工程2005(4)25.孙希真.张建光并构战中的反并购策略1999(07)26.贺小刚管理者如何反并购2000(05)27.安丽英美关于上市公司反收购立法对我国的启示[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2002(7)28.梁静溪论目标公司反收购决策权的归属及行使[期刊论文]-学术交流2002(3)29.庞克道.俞建忠论上市公司收购中的反收购制度[期刊论文]-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30.李春林.朱圆反收购的价值分析[期刊论文]-当代财经2005(6)31.谢耘耕传媒并购与反并购[期刊论文]-新闻界2005(3)32.恭和一渣打银行反收购争夺战2000(03)33.王健君中国MBO还要真空多久?--透视管理层收购34.艾德文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论不能成立[期刊论文]-真理的追求2001(2)35.张雷中国MBO囚鸟之困何时了?200136.刘群对目标公司反收购行为的规制200337.何彬.汤澄防鲨网的构建--论反收购策略38.KonanChan.DavidIkenberryInmooLee.WilliamJMcNallyDofirmsknowinglyrepurchasestockforgoodreasons?39.RobertRomanoinfranote340.HenryGManneMergersandtheMarketforCorporateControl196541.NicholasLGeorgakopoulos,CorporateDefenseLawForDispersedOwnership2001(11)42.MalatestaPaulH.RalphAWalkingPosionPillsSecurities:StockholderWealth,ProfitabilityandOwnershipStructure1988(1-2)43.MarkSJohnson.RameshPRaoTheImpactofAntitakeoverAmendmentsonCorporate43、FinancialPerformance199744.PRChandy.CharlesMFoster.JRMichael.K.Braswell,StephenL,PoeTheShareholderWealthEffectsofThePennsylvaniaFouthGenerationAntitakeoverLaw1995(03)45.上市公司收购法律问题探析46.博客中国反并购的几种常用策略200547.博客中国反并购六种方法网易商业报道200548.查看详情49.陆满平ESOP要慎行200450.查看详情51.全球并购研究中心查看详情52.朱全胜上市公司反收购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0453.范珊梅上市公司反收购问题研究200354.朱志雄目标公司反收购对策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0555.吴晓敏敌意收购中的并购与反并购策略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0056.李伟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制度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0557.山传海中国上市公司反收购策略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0058.《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中国证监令第11号200259.《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10号200260.证券法61.公司法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冯璐控制权转移目标公司主要特征分析——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2008并购作为社会资源重新配置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直都具有相当活跃的表现,在现代企业经营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成功的并购活动能够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益,而失败的并购活动则可能使企业陷入艰难的境地。而对于目标公司的选择,在整个并购过程中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不同的市场环境和背景下,企业的并购动机和并购行为都有所不同,如何识别目标公司,无论对上市公司、投资者还是中介机构、政府监管部门等等,都有着重要作用。股权分置改革不断深入使得上市公司进行并购的市场背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如今我国新环境下,如何辨识并购事件中的目标公司更是吸引了各方利益相关者的目光。本文在介绍了一些并购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2004年--2006年间发生的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事件为样本,通过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Logit回归模型对我国发生控制权转移的目标公司进行实证分析,比较上市公司收购过程中目标公司区别于非目标公司的特征,并且分析并购动机,寻找控制权转移的目标公司特征。本文研究发现,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规模小、管理层效率低下、股权分散度高、股权制衡机制强、高管层薪酬较高、交易成本低的公司,成为并购过程中目标公司的可能性较大。我国控制权转移的目标公司规模小、管理层效率低下、股权分散度高的特征与西方成熟市场关于目标公司的分析具有一致性,尤其是目标公司流通股比例较高这一特征表明随着全流通的推进,主并购公司可以通过收购二级市场的足够股份完成收购,这主要是降低了收购成本。而市净率较高这一特征恰与国外发达市场不同,这很大程度是由于市场对消息的炒作从而导致股价波动的结果。盈利质量和现金流状况方面在统计检验中目标公司与非目标公司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也就是说主并购公司战略性并购的动机逐渐开始更为明显,在考虑目标公司时,不是完全忽略目标公司自身盈利质量问题,为了并购后能产生规模和协同效应,目标公司同样应该具备能够良好发展的基础,而不仅仅是个“壳资源”。另外,目标公司股权制衡度更高,高管层薪酬更高这些特征,都表明现有的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最后本文研究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并购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及执行力度;加强全流通后对企业并购行为的立法监管;强化中介机构作用;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制衡机制,制约大股东行为,保护小股东利益;完善法律法规对高管层薪酬制度的约束和监管,不断规范、完善并购行为,促进控制权市场的健康发展。2.学位论文许晓霞并购目标公司特征的实证研究——基于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2006随着世界经济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并购活动日益活跃,它促进了财富的集中和资源的配置,同时也推动了企业结构的变迁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并购的盛行,对成功并购提出了要求。并购的成败主要在于目标公司的正确选择,目标公司的特征是目标公司的重要因素,目标公司的特征对并购成败关系重大,因此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的基本思路是先对并购动因理论进行梳理,找出影响并购成败的因素,对我国并购目标公司特征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对2005年度发生并购的目标公司进行研究,以2004年度数据为基础,并以行业抽取相同数量的非目标公司做配比,利用ANOVA分析方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实证结果支持了管理无效率假设、股权分散假设及股份流动性假设,财务杠杆假设与西方不同。最后根据前文的理论和实证结果提出选择目标公司的建议和对政府部门的建议。希望本篇论文的目标公司特征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有利于并购活动,为选择目标公司提供依据和建议。3.期刊论文高静美.GAOJing-mei基于目标企业类型差异的购并绩效改善策略研究——上市目标公司与非上市目标公司的对比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9,(10)企业购并是一项技术性、策略性很强的经济活动,由于购并程序较为复杂繁琐、牵涉方面多,所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目标企业,主并企业的购并计划内容、步骤和绩效改善策略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括外部环境(I-M-L维度)、链接要素(I-S-M维度)以及内部要素(I-E-G维度)三个层面的综合性研究框架,针对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两种不同类型的目标企业,对框架中可能造成购并失败风险的诸多层面和纷繁因素做一个对比和分析,对于一些可能对购并实践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的问题廓清,并提出对策性意见,以期对我国购并市场的健康发展和降低企业购并失败率提供理论上的诠释和实践上的参照.4.学位论文吴谦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财富效应的实证研究2007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控制权转移是否为目标公司带来了财富效应。公司控制权转移,实质上是对较为稀缺的控制权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本文将控制权转移界定为上市公司由于股权转让而导致的原第一大股东变更。通过选取2002—2004年发生控制权转移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控制权这一稀缺资源的重新配置是否为公司创造了价值。公司控制权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公司控制权转移效率对上市公司的微观绩效以及整个市场的宏观效率有很大的影响,深入研究和探讨控制权转移对目标公司财富效应的影响,对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和健全控制权市场的发展,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整体效率具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由于我国发生的并购事件多发生在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所以上市公司收购非上市公司,除非收购的资产或者股权比例比较大,足以影响收购主体的经营业绩,或者收购主体通过收购来实现产业转型等,研究并购重组事件才具有意义;而作为被并购的上市公司而言,无论从公司治理,还是从产业发展方向和经营业绩来说,都会有较大的改变。因此本文的研究视角是以发生控制权转移的目标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控制权转移后是否为目标公司带来了财富效应。目前,国内有关并购绩效研究的文献也不少,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很多体制和制度还不完善,各实证研究结果难免受到研究方法及研究角度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各研究结果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本文运用改进的事件研究法、改进的主成分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计量和统计方法,对影响控制权转移价格和转移溢价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从股价反应及财务绩效变化的角度研究控制权转移能否为目标上市公司创造财富效应,并研究哪些是影响上市公司财富效应的主要因素。并首次尝试从实证的角度,研究我国发生较少的几例要约收购对目标公司股票收益率及波动率的影响。股权分置解决后,我国证券市场将步入全流通时代。通过对近几年控制权转移对目标上市公司财富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将步入“新并购时代”呈现的新特点,尤其是控制权转移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为规范我国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发展控制权市场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论文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部分,共由八章组成:第一部分即前四章,为后续内容作了理论知识、研究背景等方面的必要铺垫。第一章为引言,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的框架及研究的创新点及研究的局限性;第二章介绍了有关公司控制权理论、企业并购理论及并购财富效应的理论;第三章阐述了我国近几年并购重组的特点,

1 / 8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