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G.W.Allport,1954)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在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艾尔乌德(C.A.Ellwood,1925)的定义,他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勒温(K.Lewin,1936)提出过一个公式:B=f(P,E)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二)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三、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范围社会心理学家感兴趣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一般来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层面,即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和社会层面。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E.P.Hollander,1976)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一、哲学思辨阶段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二、经验描述阶段这一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三、实证分析阶段这一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心理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F.H.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一)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原则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二)调查法(三)档案法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一、社会学习论(一)简史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俄国的巴甫洛夫和美国的华生(J.Watson)是行为主义早期的代表,后来霍尔(C.Hull)特别是斯金纳(B.Skinner)发展了行为主义。20世纪50至60年代米勒(N.Miller)、多拉德(J.Dollard)等学者用学习的原则研究人的社会行为;后来班杜拉(A.Bandura)和沃尔特斯(R.Walters)提出了社会学习论(1963)。(二)学习的机制在社会学习论看来,学习过程大致有三种机制,即联想、强化与模仿。1、联想2、强化3、模仿(三)观察学习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二、社会交换论社会交换论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它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G.Homans)。霍曼斯(G.Homans)提出的五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一)成功命题个体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某一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重复该行为的频率就越高。(二)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引起相同的或相似的行为。(三)价值命题某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体越有价值,他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就越高。(四)剥夺—满足命题个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五)剥夺—赞同命题当个体行为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受到出其所料的惩罚时,他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侵犯行为,此时侵犯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反之,如果个体行为得到预期的,甚至超过预期的奖赏,或没有受到预期的处罚,他可能会高兴,就会采取赞同行为,赞同行为的结果对他来说,也变得更有价值。三、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学者詹姆斯(W.James)和米德(M.Mead),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H.Brumer)。四、精神分析论(一)弗洛依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和观点1、意识与潜意识2、“力必多”3、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4、生本能与死本能5、人格结构(二)荣格(C.Jung)的分析心理学(三)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在学术界则主张终身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再社会化还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三)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四)培养社会角色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四、个体社会化的载体五、社会化的分类(一)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二)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和规范行事的过程。学者们把男女之间的差异从三个不同方面加以描述,即:1、性“性”是个生物学概念,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2、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指的就是性别的差异3、性别角色表示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三)道德社会化1、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四)政治社会化1、国家形象阶段2、抽象国家观念阶段3、国家组织系统阶段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一、社会角色的概念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二、社会角色的分类(一)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二)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三)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四)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三、角色扮演(一)角色期待(二)角色领悟(三)角色实践四、角色失调(一)角色冲突(二)角色不清(三)角色中断(四)角色失败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一、自我(一)自我的概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二)自我的结构自我主要有五个层面,即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三)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解释经验3、决定期待(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1、生理自我这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生理自我始于出生8个月左右,3岁左右基本成熟。2、社会自我大致从3岁到13、14岁,这个时期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人们能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并根据社会期待调整自己的行动。3、心理自我这阶段需时10年左右,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二、身份(一)身份的定义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它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它是易变的。(二)身份的特点1、客观性2、主观性3、多重性4、稳定性5、契约性三、自尊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社会知觉一、基本概念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原因的知觉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经验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图式的主要作用: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2、影响记忆3、影响自我知觉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二、印象形成的效应(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二)光环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盖全的现象。(三)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一)加法模式(二)平均模式(三)加权平均模式(四)中心品质模式四、印象管理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常见的印象管理策略有: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4、投人所好第三单元归因一、归因的概念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二、行为原因的分类(一)内因与外因(二)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三)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表2-1维纳的归因模型内因外因稳因能力难度非稳因努力运气三、控制点理论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Rotter)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四、归因原则(一)不变性原则海德(F.Heider,1958)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二)折扣原则折扣原则是归因理论的另一个主要研究者凯利(H.Kelly,1972)提出的。(三)协变原则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凯利(1967)指出,人们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以及背景。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三种信息:1、特异性信息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作出反应。2、共同性信息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3、一致性信息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作出的反应是否一致。表2-2归因线索条件提供的资料归因一致性特异性共同性1高—每个人都笑高—她对别的小丑没笑过高—她总是对这个小丑发笑刺激物(外因)小丑(61%)2低—别人很少发笑低—她总对小丑们发笑高—她总是对小丑们发笑人(内因)玛丽(86%)3低—别人很少发笑高—她没对别的小丑发笑低—她以前几乎没对别的小丑笑过情境(外因)(72%)第四节社会动机与交往情绪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一、社会动机的概念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二、动机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又产生新的需要,这一循环过程称为动机过程。三、社会动机的功能(一)激活功能(二)指向功能(三)维持与调节功能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强度过低或过高,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困难一般难度容易低高高低动机效率水平图2-1动机强度、任务难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一、亲合动机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亲合需要引起亲合动机。(一)亲合的起源亲合起源于依恋。(二)亲合的作用1、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2、获得信息3、减轻心理4、避免窘境(三)影响亲合的因素1、情境因素2、情绪因素3、出生顺序二、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即个体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一)成就动机的重要性(二)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目标的吸引力2

1 / 9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