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现代社会科学,即研究个人心理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中间性、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1875年德国学者谢夫勒最早提出。本书概念: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诞生标志: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社会心理学导论》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以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及其变化(现实、想象、隐含的影响)——美,奥尔波特兄弟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强调以习惯来解释人类行为,认为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有赖于对个体生活在其中的历史的与社会环境的理解。——美,艾尔乌德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强调社会心理学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着重研究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中,潘菽本书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和反应系统。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刺激作出的回答,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其所处的情境。勒温:B=f(P,E)B(behavior)行为,P(person)个体;E(environment)个体所处的情境;f(function)函数关系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的关系项目现实性存在性观察性主体社会行为外显客观存在容易观察社会生活中的个人社会心理内隐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人际层面:个体间相互作用与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段、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专栏2-1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项目关注的中心分析的内容研究目的研究的方法国际核心期刊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个体即时刺激、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预测行为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美国心理学会《人格和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等社会变量描述行为调查与参与观察法美国社会学会《社会心理学季刊》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美国学者霍兰德三阶段理论:哲学思辨——启蒙期关于“人性”的哲学争论:人本善、人本恶经验描述——形成期19世纪上德国民族心理学:拉扎鲁斯、谢夫勒、冯特19世纪中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尔德《模仿率》、迪尔凯姆、列朋20世纪20年代英国本能心理学:达尔文、麦独孤12种本能奥地利的精神分析派:弗洛伊德实证分析——确立期奥尔波特、勒温等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实证分析——确立期先驱:特力普里特(美)、莫德(德)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墨菲夫妇《实验社会心理学》1.瑟斯顿、李科特:态度测量2.谢里夫:游动效应3.莫里诺:社会测量法4.勒温:群体动力学二战后多元发展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美)第三单元研究方法一、原则:客观性原则:中立系统性原则理论结合实际原则伦理原则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的措施和步骤研究者应评估研究计划的道德可接受性研究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被试同意;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同意,并在事后向被试说明,求得理解被试有退出研究的自由对被试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同意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工作关系)第三单元研究方法研究方法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观察者隐瞒自己身份调查法访谈法结构访谈、非结构访谈直接访谈、间接访谈问卷法:标准化、收效快结构问卷、无结构问卷发送问卷、访问问卷、邮寄问卷问卷设计原则:目的性、全面性、非歧义性、非暗示性档案研究法实验法: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常识的区别项目来源严谨性社会心理学科学研究科学、严谨严肃、公正社会常识观察与经验判断缺乏严谨性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描述现象解释事实探求规律预测行为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精神分析论勒温:“好理论,最实际”一、社会学习论起源:行为主义(班杜拉、沃尔特斯)学习机制:联想:经典条件反射强化:强化物;正强化、负强化模仿:榜样;父母与重要他人观察学习:班杜拉: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不足:忽视情境、外归因、关注行为二、社会交换论霍曼斯、布劳、埃莫森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个体为了在交换中获得最大收益,减少代价,使得交换行为本身变成得失的对照;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的人们的自愿的活动,不仅存在与个体之间,而且存在于群体和社区之间。互动维持的条件是: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的平衡。基本观点:成功、刺激、价值、剥夺-满足、侵犯-赞同命题“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三、符号互动论詹姆斯、米德、布鲁默(“符号互动”)、库利、杜威、库恩、威因斯坦、戈夫曼基本假设: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其意义为基础的;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事物自身中;个体在应付其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意义存在于互动中。三、符号互动论主要观点:1、心智、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发展以使用符号为前提;2、语言是心智、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4、个体具有能动性;5、行为受认知信念的制约;6、身份与身份的意义存在于互动过程中;7、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四、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意识、潜意识、前意识里比多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生本能与死本能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荣格:心理分析情结与梦发展潜力与完善人格集体无意识生命力四、精神分析论新精神分析论霍妮:“文化因素”论(强调后天因素)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学习信任阶段(0—18月)、成为自主者阶段(18月—4岁)、发展自主性阶段(4—5岁)、变得勤奋阶段(5—11岁)、个人同一感阶段(11—18岁)、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8—30岁)显示创造力阶段(中年及壮年)、达到完善阶段(从成熟到晚年)沙利文:人际关系学说(强调人际关系)相关复习题1.霍妮主张(),批评弗洛伊德的力比多说。A.文化因素论B、自我实现论C、现实主义论D、人格发展阶段论相关复习题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问卷设计的主要原则是()。A.有结构原则B、非歧义性原则C、目的性原则D、全面性原则相关复习题3.社会学习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派别,它强调()。A、文化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B、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C、事物意义及符号对个体行为的作用D.直接强化、间接强化与自我强化相关复习题多选4.下列属于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提出的五个普遍性命题的是()。A.成功命题B.侵犯—赞同命题C.价值命题D.剥夺与满足命题相关复习题多选5.问卷设计的适度规模原则包括()。A.针对特定问题展开B.问题不要太多C、避免出现歧义D.面不要太广相关复习题多选6.问卷的结构一般包括()。A.题目B.指导语C.结束语D.调查实施记录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社会化第一单元社会角色第一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第一单元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概念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角度看: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终生社会化=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第一单元社会化二、社会化的内容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遵守社会规范:教育和舆论树立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人类有较长的甚或依赖期(13-25年),是社会化的基础较好的遗传素质:脑的智能第一单元社会化四、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学校: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大众传播媒介:影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参照群体: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个体可以不具备这个群体资格,但是这个群体能为个体提供行为参照)作用机制:规范(框架)和比较(标准)第一单元社会化五、社会化的外延(类型)语言社会化:个体与社会联系的纽带,语言包括语词、语音、意义符号性别角色社会化:性(生物学)、性别(人格特征)、性别角色(角色期待)道德社会化: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认知)、道德情感(体验)、道德行为(行动)政治社会化:国家形象阶段(国歌国旗领袖)、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爱国意识的发展和培养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第二单元社会角色一、社会角色的概念(芝加哥学派米德)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二、社会角色的分类按照获得方式:先赋角色、成就角色按照功能:功利型角色、表现型角色按照规范化程度:规定型角色、开放型角色按照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第二单元社会角色三、角色扮演过程:角色期待:他人和社会的期待角色领悟:个体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角色实践:表现社会角色的过程四、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间冲突、角色内冲突角色不清:角色模糊。角色中断:旧角色推出来不及进入新角色角色失败:退出舞台第三单元自我、身份和自尊一、自我自我的概念: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生理、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主我是个体的主观经验,是认识的主体,是自我的动力成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是经验的内容,是认识的对象,制约主我的活动。(詹姆斯)镜我: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断的反映。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看自己身体;心理自我:看自己心理世界(态度、信念、价值观、人格综合);社会自我: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的自我;理想自我:个体期待自己成为的人;反思自我:个体评价他人或社会对自己的看法(自我概念反馈)第三单元自我、身份和自尊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生理自我(8月至3岁):占有感、支配感、爱护感社会自我(3岁至13、14岁):理解社会期待,调整自己的行动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知觉调节心理特征及状态主动和独立,强调自我价值和自我理想,发展了自尊和自信——自我概念得以发展自我概念的测量高顿(15个我是……)1、2、3、……15、7分钟内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想到什么些什么,为自己写不为别人写第三单元自我、身份和自尊二、身份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社会地位——地位身份,相对稳定,是身份的主体;处境地位——处境身份,易变。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在地位身份中,角色就是由身份决定的行为期待。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第三单元自我、身份和自尊三、自尊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对成就、优势、自信等的欲望,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詹姆斯:自尊=成功/抱负第三单元自我、身份和自尊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