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学-第七章心理健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记忆:◆心理健康的含义◆学习障碍、学习疲劳、考试焦虑、厌学、攻击行为与网络成瘾、心理辅导活动课、团体辅导、系统脱敏法、理性情绪疗法的一般概念理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运用:◆能够结合实际,分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矫正策略◆能够结合实际,选择适合的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与方法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什么是心理健康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一、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全的个性品质及其他稳定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自我内部以及自我与环境之间能够保持和谐一致的状态,促使个体心境达到最佳发展水平。所谓心理健康,应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最起码的含义,如同身体没有疾病才是身体健康的基本条件一样。其二,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的本质的含义,它意味着人们能消除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发展处于最佳状态。如同体弱不算有病,但毕竟不算强壮一样。我们现在更注重心理健康的第二层含义。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划分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1.统计学规范◆2.生理学规范◆3.主观经验规范◆4.社会适应规◆5.价值观规范(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具有正常的认知活动◆2自我意识观念明确◆4能与他人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5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三、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一)生物因素◆1.遗传因素◆2.内分泌系统的◆3.生理疾病(二)外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1.家庭因素(1)家长素质(2)父母期望(3)家庭教养方式(4)家庭其他重大生活事件◆2学校因素(1)学校教育指导思想(2)教师素质(3)学校人际关系◆3社会环境因素(1)文化背景(2)社会风气(3)社区生活环境(三)学生自身因素第二节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即:。学校中的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行为问题青春期性心理问题一、学校学习心理问题学校学习心理问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主要介绍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学习障碍、学习疲劳、考试焦虑、厌学等问题。(一)学习障碍学习障碍是指个体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等方面的获取和运用上表现出明显困难的学习异常的通称,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机能发展障碍。1.学习障碍的分类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将学习障碍分为发展性学习障碍与学业性学习障碍。其中,发展性学习障碍包括注意力缺陷、记忆力缺陷、思维能力异常、知觉能力缺陷、语言能力异常、数学推理能力缺陷;学业性学习障碍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算术障碍等。学习障碍发展性学习障碍学业性学习障碍2.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学习障碍的产生,既有其生理因素的制约,也有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1)内在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缺陷。(2)学生生活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3.矫正学习障碍的对策(1)优化教学环境(2)转化教师态度(3)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学生,提供健康的补救教学(二)学习疲劳学习疲劳是指长时间连续紧张学习后由于身心过度疲劳所导致的学习效率逐渐下降,并伴有渴望停止学习活动的生理和心理现象。1.学习疲劳的表现学习疲劳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类,其中以心理疲劳为主。心理疲劳的表现症状是对学习感到厌恶、倦怠、情绪紧张不安、烦闷、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兴趣减退、学习感到困难。生理疲劳表现为肌肉疲劳和神经疲劳,肌肉疲劳指肌肉痉挛,动作不协调,姿势不端正,疲乏无力等;神经疲劳表现为神经系统的疲惫或紊乱,感觉迟钝,辨别困难,反应时间加长。2.学习疲劳产生的原因◆大脑机制◆不良的学习习惯与用脑习惯◆环境和教育的因素3.学习疲劳的调适缓解学习疲劳现象,首先应从教育环境入手,力争多元化教育评价手段的运用;改变教学观念,确保课堂质量;改善课堂教学环节、教学手段,丰富教学的呈现方式,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审美性。改善室内卫生环境,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合理安排学习课程,调整自己的生物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用脑习惯,保持最佳学习状态;保证充足的睡眠,拒绝疲劳战术。(三)考试焦虑1.表现症状考试焦虑产生时,会伴随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诸如,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皮肤出汗、面红耳赤等生理反应,在心理上多表现为忧虑、紧张、恐惧、坐立不安、慌乱等情绪体验。当然,考试焦虑是因人而异的,不同个体考试焦虑的程度和表现方式各不相同。2.原因生理的原因心理和社会因素3.考试焦虑的预防与矫治(1)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减轻压力(2)改变认知,端正考试动机(3)掌握应试技巧(4)掌握调控紧张情绪的技巧(四)厌学症1.厌学症表现及特点厌学症又称学习抑郁症,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缺乏学习欲望,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动上主动远离学习。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对学习丧失兴趣,对于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丧失了自主学习的动力;(2)学习无目标、无计划、得过且过;(3)缺乏意志与毅力,对学习产生了畏惧情绪;(4)产生了消极的学习体验,逃避学习情境。2.厌学症产生的原因从内因来看,学生没有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缺乏内在的动机;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缺乏成功的体验,容易对学习产生厌恶,形成恶性循环;从外因来看,学生学习压力大,家长没有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观,有的家长态度粗暴、教育方式失当,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容易受到影响;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自制力和自控力都还比较差,若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学生就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态度。3.厌学症的矫治(1)家长应了解和学习学生心理发展特点(2)教师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3)坚持多表扬、少批评的教育原则二、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表现亲子关系问题:亲子关系就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的关系。师生关系问题: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通过交往互动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同伴关系问题: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二)原因分析◆1.不良的人格类型◆2.认知偏差◆3.缺乏人际交往技能,交往中有挫折经历◆4.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三)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建立1.从中学生自身的角度看,培养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加强人际交往技能的训练,懂得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改正认知偏差,加强人格修养,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具体策略,学会正确看待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学会与父母、老师、同学和朋友正确交往,学会合作与竞争。2.从他人的角度看,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共同努力,比如说家长需要加强对青春期心理特征的了解,理解子女,采取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学校应建立优良的校园文化,教师要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创设集体活动的交往情境。三、行为问题行为问题是指在心理正常的情况下,表现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规范,且妨碍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行为。中小学生的行为问题集中表现在说谎、偷盗、欺凌、不良嗜好、网络成瘾等。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攻击行为与网络成瘾。(一)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或攻击倾向是指出于品行、习惯和非理性冲动而产生的、旨在伤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为,与平时所说的打架骂人的现象是不同的概念。单个型的攻击行为,即攻击者没有任何朋友,十分孤僻,对人冷言冷语,以伤害他人来满足自己或表达自己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的不满。团伙型攻击行为,即有相似需要的人组成一个亲密无间的团伙,专门欺侮他人。攻击行为类型攻击行为的产生可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理解:(1)从外因看,家庭、学校、社会存在的不良刺激,易诱发学生的攻击性行为。①成人的榜样作用。②家庭教养方式不当。③学校环境不良。④社会环境的影响。(2)从内因看,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认知能力低,自控能力不强,缺乏理智思辨、认清是非的能力,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感不足,极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熏染。(二)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最早由美国精神病医生伊文·戈德博格(1995)提出,它是指过度依赖和使用网络而导致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受损的现象。1.类型心理学家Armstrong对网络成瘾类型的划分比较全面,他认为网络成瘾可分为五种类型:(1)网络色情成瘾(2)网络关系成瘾(3)网络强迫行为(4)信息收集成瘾(5)网络游戏成瘾。2.网络成瘾的评判标准2005年11月,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根据网瘾青少年的特征制定了网瘾诊断标准:即网络成瘾的前提(必要条件)是:上网给青少年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这是网瘾评判标准的前提(必要条件)。在这一前提下,只要网民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充分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就认为该网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网瘾特征:①总是想着去上网;②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③每当因特网的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3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学生网络成瘾的形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1)客观原因。网络自身的虚拟性、隐蔽性、开放性、平等性等自身特性;同伴尤其是社会上不良青年的影响;学校中日益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不良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父母的不良家庭教养方式;恶劣的家庭环境;父母的高期望与学生能力的严重脱节;社区文化系统的不健全;学生课余时间安排的单一和无聊;不法网吧经营者以营利为目的通过游戏及不健康网络内容的吸引、诱惑、网络视频对青少年学生的吸引;网吧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都是造成学生网络成瘾的客观原因。(2)主观原因。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对新事物充满探索的欲望和渴望,同时,身心发育不成熟,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自我控制能力差,也不完全具备正确的判断能力,容易被网络上丰富、新颖、刺激的信息所迷惑和吸引而沉醉于此、难以自拔;同时,互联网也大大迎合了这个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一方面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无所顾忌,既得到了充分的宣泄,又能在现实生活中很好地隐蔽自己,确保心理安全;一方面网络聊天和交友缓解了青少年渴望与人交往又害怕与人交往的矛盾心理,也给自卑、内向、消沉的学生提供了重塑自我、找回自信的平台,在现实中往往也是这部分群体最容易陷入网络成瘾的误区。4.网络成瘾的矫治(1)找出学生网络成瘾的内部原因。(2)增强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和免疫力。(3)运用契约法、自我激励法、认知矫正、行为矫正等多种心理干预方法。(4)建立良好的家庭、学校支持系统。家长、教师应给予学生正面的积极的引导,理解、接纳、关心网络成瘾学生。(5)净化社会环境。四、青春期性心理问题(一)性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性体像意识的困惑◆性恐慌◆自慰行为(二)原因分析◆家庭、学校、社会对性问题的隐晦和神秘化◆性教育的缺失(三)矫正对策解决青少年性心理问题的核心在于性教育的成效如何。(1)开展性教育首先需要全社会成员共同努力,学校内部提高认识,家庭积极配合,社会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三方配合,形成合力,保持青少年性教育科学、健康、持续地开展。(2)学校改变传统的性教育方式,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特点选择性教育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通过科学的、易于接受的方式获得正确的性知识,形成健康的性意识与性观念。(3)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性教育,包含性知识、性道德、性心理相关性法律知识等,满足学生的性好奇。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性恐慌心理,引导学生走出性无知的误区。(4)青少年学生应树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培养丰富的业余爱好。第三节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与方法一、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一)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辅导活动课即心理健康活动课,它是为开展心理辅导而专门设计的一种活动课程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为目标,在班级内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活动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

1 / 5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