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景观设计学包括景观设计和景观规划两个方面。景观设计学的奠基者是奥姆斯特德,代表作是美国中央公园。国外古典园林:对称规则。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曲径通幽。景观设计方法构思、构图、对景与借景、隔景与障景、引导与示意、渗透和延伸、尺度与比例、质感与肌理、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景观设计的造型方法:因借法:通过视点、视线的巧妙组织,把空间的景物纳入视线之中,目的是丰富景观的层次,扩大空间感。透视法:利用视觉的错觉,改变景观环境效果的做法。景观设计的形态要素:基本要素——点、线、面和体。影响基本要素的变量中有视觉和触觉两种感受的:肌理、质感。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三元论)(1)环境心理学(2)生态学(3)行为地理学主从与重点突出手法:(1)主景升高或降低法:通过地形的高低处理,能够吸引人的注意。(2)轴线对称法:轴线可强调出景观的中心和重点(3)动势向心法:这种方法是把主景置于空间的几何中心,使全局规划稳定适中路径的类型:平面:向心、环绕、随意立面:平坦、凹型、凸型、坡型地形的表现方式等高线、蓑状线、明暗度和色彩、模型表示法、计算机图解法、百分比法动水表现形式有:流水、跌水、喷泉、瀑布等。石材分为天然石材和人造石材。花架是最接近于自然的小品。广场按地形分为:平面型广场和立体型广场。在山脊的顶部可顺脊线布置建筑、道路和停车场。风景区中的主要游览路线沿谷地组织。景观: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景与借景:景观设计的平面布置中,往往有一定的建筑轴线和道路轴线,在尽端安排的景物称为对景。对景往往是平面构图和立体造型的视觉中心,对整个景观设计起着主导作用。对景可以分为直接对景和间接对景。借景也是景观设计常用的手法。通过建筑的空间组合,或建筑本身的设计手法,将远处的景致借用过来。对称与均衡对称:对称的布置有中轴线可循,常给人以庄重、严整的感觉。规则式园林绿地中采用较多,如纪念性园林,某些大型公共建筑的庭园。均衡:均衡是在不对称的布置中求得平衡的处理,均衡的处理,基本上以导游线前进方向,游人所见景观的画面构图来考虑平衡。均衡的对立面是不均衡,不均衡就是有动势的感觉。对比与协调对比是指造型要素之间显著的差异,协调是指保持差异的同时强调共性,一般来讲对比强调差异,而协调强调统一。对比与协调也就是美学上的“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这样才能获得高层次的审美。缺少对比变化会使人感到单调、缺乏美感,可是过分的强调对比变化就会失去景观的协调一致性,会给人造成视觉上的混乱.节奏与韵律景观要素的节奏与韵律是通过体量大小的区分、空间虚实的交替、构件排列的疏密、长短的变化、曲柔刚直的2穿插等等变化来表现。同一种或同一组造型要素的连续反复或交替反复能够在视觉上造成一种动态的丰富的秩序视觉效果,给节奏带来了多样性,使其具有视觉感和强烈的韵律美。交替韵律有两种以上因素交替等距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方式称为交替韵律,交替韵律由于重复出现的形式较简单韵律多,因此,在构图中变化较多,较为丰富,适合于表现热烈的、活泼的具有秩序感的景物。例如两种不同花池交替组合形成的韵律,两种不同材料的铺地交替出现形成的韵律(几何形广场形成交错韵律)。密度分为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如果面积不变而变化个体数目,研究的是社会密度;个体数目不变而变化面积时,研究的是空间密度。格式塔心理学概念:研究学者认为人的大脑里生来就有一些法则,对图形的组合原则有一套心理规律。斑块:是在景观的空间尺度上所能见到的最小异质性单元,即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具有通道或屏障功能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是联系斑块的重要桥梁与纽带。分为绿道、蓝道、灰道、明道、暗道。基质:是景观中范围广阔、相对同质且连通性最强的背景地域,是一种重要的景观元素。生态设计: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它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蓑状线:蓑状线是互不相连的短线,均与等高线相互垂直,蓑状线的粗细和密度表示斜坡坡度的陡缓。凸地形:最具抗拒重力而代表权力和力量的地形。相对于平地而言,丘陵具有较为明显的视觉特征——具有动感和变化,在一定区域容易形成视觉中心,个人主体置身于此类地形,在视觉上相应的会有向上和向下两个方向。水景的造型手法1、面状造型。指用开阔的大水面构成整个空间的主体基地,其他景致围绕其展开。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水资源丰富的地域,水景构成整个环境的主题。2、线型连通:指主要用线型水型,如溪流,贯穿整个空间,把各要素联系起来,增加景观整体性。景观小品:景观小品在我国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泛指室内外空间中一切具有美感的、为环境所需、能满足人们某种日常行为而设置的人为小品构筑物,跌水:指水体从高水面流向低水面呈台阶状跌落的形式。跌水台阶有高有低,层次有多有少,有各种丰富多彩的跌水类型。喷泉:指将水通过一定的压力处理,由喷头喷洒出来,并具有特定形状的水体造型。分为水喷泉和旱喷泉。旱喷泉:指将水池面以地面铺装的结构形式掩盖喷口的位置。旱喷泉的水池和喷头均隐藏于地下,表面是平整的硬质铺装,在不喷的时候不影响景观效果和人流穿行。中国古代广场一类是院落空间发展而成的广场。广场平面布局手法充分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类型不重对称轴线的特征,以住宅院落扩大到大型宫殿及庙宇建筑群,还扩大到整个城市布局。利用广场空间的变化衬托主体建筑的庄严神圣、至高无上的气势,除了维护封建礼教和等级秩序的功能外,还有运气、凶吉等十分玄妙的象征意义。另一类是结合交通、贸易、宗教活动功能的传统城镇空地。存在于经济不断发展的城市,布局灵活,而且有一定的自发性,所以多结合地形呈现不规整的自由形状。广场空间较为流通,常用牌坊、照壁、旗帜、望柱等小品,形成围而不堵的效果,常常用建筑小品构成标志物和象征作用。尺度适当,有利于市民步行活动,接近城市广场的基本意义。城市公园的景观特征:1、以树木、草地、花卉为主,兼以人工构筑物的景观。2、由动物、植物、水体、园路等组成,偏重人与自然的交流。3、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户外(绿化)活动空间。城市公园的设计趋势:1、从静态走向动态;2、从平面水平走向空间立体33、功能日趋综合;4、风格更趋多样性公园景观规划的原则:1、公园宜静不宜闹;2、生活污水和废水不得排入公园水体3、公园内乡土植物数量;4、公园应发挥应急避难功能5、以人为本公园设计的要点:1)布局形式有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结合公园自身的地形情况、环境条件和主题项目而定(2)功能分区合理。综合性公园常分有文化娱乐区、安静休息区、儿童活动区(3)完善附属设施:餐厅、小商店、厕所、电话亭、垃圾箱、休息椅、公共标志等临水空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断面形式进行驳岸处理:(1)自然缓坡型:通常适用于较宽阔的滨水空间,水陆之间通过自然缓坡地形,弱化水陆的高差感,形成自然的空间过渡。临水可设置游览步道,结合植物的栽植构成自然弯曲的水岸,形成自然生态、开阔舒展的滨水空间。(2)台地型:对于水陆高差较大,绿地空间又不很开阔的区域,可采用台地式弱化空间的高差感,避免生硬的过渡。即将总的高差通过多层台地化解,每层台地可根据需要设计成平台、铺地或者栽植空间,台地之间通过台阶沟通上下层交通,结合种植设计遮挡硬质挡土墙砌体,形成内向型临水空间。(3)挑出型:对于开阔的水面,可采用该种处理形式,通过设计临水或水上平台、栈道满足人们亲水、远眺观赏的要求。临水平台、栈道地表标高一般参照水体的常水位设计,通常根据水体的状况,高出常水位0.5~1.0m,若风浪较大区域,可适当抬高,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贴近水面为宜。挑出的平台、栈道在水深较深区域应设置栏杆,当水深较浅时,可以不设栏杆或使用坐凳栏杆围合。(4)引入型:该种类型是指将水体引入绿地内部,结合地势高差关系组织动态水景,构成景观节点。其原理是利用水体的流动个性,以水泵为动力,将下层河、湖中的水泵到上层绿地,通过瀑布、溪流、跌水等水景形式再流回下层水体,形成水的自我循环。这种利用地势高差关系完成动态水景的构建比单纯的防护性驳岸或挡土墙的做法要科学美观得多,但由于造价和维护等原因,只适用于局部景观节点,不宜大面积使用。地形的设计原则及方法(1)地形的设计原则1、因地制宜、适度改造原则。要根据不同的地形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2、整体性原则。地形具有连续性,场地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景观,不能孤立存在。3、扬长避短原则。合理利用地形,改善环境中不利的地形条件,使之符合整个景观空间要求。(2)地形的设计方法1、在景观中根据功能布局的需求,利用微地形或者适当的抬高、下沉来划分不同的区域,使空间既彼此分隔又相互联系。2、地形变化较大的场地,可以利用地形的坡度设计跌水,也可以适当的进行挖湖、堆山,以丰富空间形态。3、在人流大量聚集的区域,需要有便捷的集散空间,场地宜处理为平缓、开敞的地形。一些需要创造出景观节点及视觉中心的区域,可以处理成起伏的地形,并以此为基础布置瀑布、跌水、泉、涓流等水景或其他类型的景观。4、对于休闲类景观中自然地形的处理,要师法自然植物的作用1、环境功能——改善小气候和保持水土。2、景观功能——主景、背景和季相景色。3、建造功能——植物材料和视线安排。①全部遮挡②漏景③部分遮挡及框景4.美学功能:植被强调主景、框景及美化其他设计元素,使其作为景观焦点或背景;另外,利用4植被的色彩差别、质地等特点还可以形成小范围的特色,以提高景观的识别性,使景观更加人性化。美学方面还体现在植物树形之美,开花、结果随时间的变化展现出生生不息,提供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之愉悦。5.空间功能:界定空间、遮景、提供私密性空间和创造系列景观等,简言之,即空间造型功能。6.生态功能:遮荫、防风、净化空气、调节温度和影响雨水的汇流等,另外,非常重要的是提供生物栖息、繁衍、觅食的生存空间。7、其它作用:丰富过渡或零碎的空间、增加尺度感、丰富建筑物立面、软化过于生硬的建筑物轮廓等。植物配置设计1、规则式种植(1)对植:在轴线左右,对称地栽植同种、同形的树木。(2)列植:将同形同种的树木按一定的株行距排列种植。(3)、图案种植2、自然式种植:按种植审美特征分:英国风景园中的自然式栽植和美国自然式种植按植株数量分为:孤植、丛植、群植、林植孤植:是指乔灌木的孤立种植方式;也可以2~3株紧密栽植,但要具有统一的单体形态,必须是同一树种,相距不超过5米。丛植:是由二株到十几株的乔木或乔灌木组合种植,主要用于自然式园林中。群植:组成树群的树木株数一般在20~30株。水景设计的原则(1)宜“小”不宜“大”原则。在设计水体时,多考虑设计小的水体。大水体一般是靠人工挖出来的,因此大都是“死水”,一旦发生水体污染问题,那将是致命的。而小水体容易营建,这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小水体更易于满足人们亲水的需求,更能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更何况在后期养护管理中,小水体便于更好的养护,并且在水体发生污染的情况下,小水体更易于治理。(2)宜“曲”不宜“直”原则。所谓宜“曲”不宜“直”原则指的是水体最好设计成曲的。我们古典园林营建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师法自然”,即在设计中要遵循大自然中的规律,这样的水景更易于形成变幻的效果。尤其是在居住区中更易于设计成仿自然的曲水!(3)宜“下”不宜“上”原则。此处的“下”与“上”是一种相对的关系,宜“下”不宜“上”指的是设计的水景尽可能与自然中的万有引力相符合,不要设计太多的喷泉,喷泉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在现实中我们最好能充分利用重力的作用,用尽可能少的能量来形成尽可能美的景观。(4)宜“虚”不宜“实”原则。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虚的水景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此处的虚的水景是相对于实际水体而言的,它是一种意向性的水景,是用具有地域特征的造园要素如石块、沙粒、野草等仿照大自然中自然水体的形状而成的。这样的水景对于严重缺水地区水景的营建具有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