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版本教材对比整合,促进数学核心素养提升------以《小数的意义》为例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材实现了“一纲多本”,即以新课标为模板,各种版本教材围绕其编写,各具特色。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对比不同版本在同一个知识点的导入,难点的处置,教学习题的设计等,通过对比整合出最利于教师指导学生,最适合本班学生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资源。笔者以《小数的意义》一节为例从知识的导入、教材分析、难点的处置、数学素养的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北师大版教材本节放在四年级下册:通过孩子们熟悉的人民币元角分及刻度尺米、分米、厘米之间互换的现实模型认识小数。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借助以元、角、分为主的现实背景初步认识了小数,很自然的由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再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难点的处置:借助图形把其分成10份、100份取其中的若干份数,抽象到一般意义上的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学生很容易理解。如下图:最后介绍我国古代对小数的认识:人教版《小数的意义》一节放在四年级下册: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的继续学习和深入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小数的大量应用,同时在三年级的学习中,对于小数的读法,小数在价格上表达的具体含义都已有所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对于小数产生的实际价值有所认识,抓住数与数之间的紧密关系,了解小数的来源,掌握小数的意义,同时,通过与整数、分数知识的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小数的计数单位和进率。难点的处置:借助学生熟悉的米尺刻度建立起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小数所表示的意义。如下图:教学习题的设计:借助于线段和图形感知小数的意义。最后介绍我国古代对小数的认识,拓展视野:而苏教版《小数的意义与性质》一节在五年级上册:学情分析:本节是在掌握了整数的概念和计数法之后以及初步认识了分数与一位小数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难点的突破:借助刻度尺揭示分数、小数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习题的设计:借助于平面图形和小方块理解巩固小数的意义。通过对比发现,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现实基础,内容都安排在第二学段四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小数的基础,并且都是借助刻度尺先得到分数在得到小数。本节知识的导入都是孩子们熟悉的长度或者人民币作为突破口学生容易接受,但知识点的呈现北师大版和人教版通过认知冲突步步揭示,而苏教版本节放在五年级上册,在解决“小数意义”这个问题上更直接,没有更多的导入引领。苏教版在习题中出现了立体小方块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0份来取其中的1份来表示千分之一及0.001。三种版本都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的能力,初步感知小数的模型均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元角分等或者米尺中的刻度。通过对比各版本教材在今后教学中有如下启示:1.在深入研究课标的基础上吃透教材。注重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用教材教而不是单单教教材。教科书是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一种理解和诠释,只有全面透彻研读课标,学会选择性利用多种版本教材,使教学更具有广泛性、多样性,才能游刃有余。2.有效发挥教材的作用和功能,充分挖掘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教师借鉴参考各类教科书的编排,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是最经济和便利的,学会将教材资源最大限度加以利用。除此之外,比如班班通、电子白板、微课程的应用也可以帮助教师拓展视野,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3.利用核心问题去引领,点燃学习激情激发学习潜能,帮助学生构建结构化的知识,深度发掘教材所制定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突破。但必须注意的是,教科书只是我们解读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多个版本的综合应用,决不能“乱花渐欲迷人眼”,不能让自己的思维被纷繁的教材所缠绕,更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在内容和形式上要结合本班学生的需要及学习特点向外延伸,结合个人的教学风格,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将各种教材资源最大限度加以整合利用。实现“一纲多本”,真正使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从而更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无形和有意识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