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纲要青海省科学技术厅二OO四年三月1目录一、青海省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3)二、青海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目标…………………………………(6)(一)发展战略……………………………………………………………(7)(二)战略目标……………………………………………………………(7)三、经济和社会发展向科技提出的主要问题和任务……………………(9)四、青海省区域创新体系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与任务…………(14)(一)指导思想………………………………………………………………(14)(二)建设目标………………………………………………………………(17)1.中期目标…………………………………………………………………(17)2.近期目标…………………………………………………………………(17)五、青海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19)(一)健全科技研究开发体系………………………………………………(20)1、积极扶植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20)2.建设好公共科技研究开发机构…………………………………………(21)3.推动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建设………………………………………(23)4.建立多种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模式……………………………………(24)(二)建设科技研究开发设施条件平台……………………………………(24)1、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25)2.建设中试基地……………………………………………………………(25)3.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26)(三)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平台…………………………………(26)(四)建设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平台…………………………………………(27)2(五)建设青海省科技创新信息网络平台…………………………………(27)六、青海省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化环境建设保障措施…………………(27)(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27)1.政府加强宏观调控………………………………………………………(27)2.创新科技管理体制………………………………………………………(28)(二)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28)1.财税政策…………………………………………………………………(29)2.金融支持政策……………………………………………………………(29)3.人才激励政策……………………………………………………………(30)4.知识产权保护政策………………………………………………………(30)5.产业政策…………………………………………………………………(30)(三)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31)(四)改善人文环境………………………………………………………(32)(五)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33)(六)强化科技基础设施资源共享…………………………………………(34)3一、青海省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青海省位于祖国的西北部,在东经89°35´至103°39´、北纬31°39´至39°19´之间,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约800公里,土地总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51%,居全国第4位。青海省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整个黄河流域水量的二分之一、长江流域水量的四分之一都出自青海,这里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它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中下游地区、甚至全球。青海的气候对全球都具有预警器的作用。青海省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特点是:资源富省、经济穷省、科技弱省。1、资源丰富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盐湖资源得天独厚,不仅规模大、品种多,而且质量好。柴达木盆地的无机盐总储量达3780亿吨,其中氯化锂储量1392万吨,镁盐48亿吨,钾盐储量4.4亿吨(折合氯化钾),分别占全国总储量的83%、99%和97.3%,同时钠和锶的储量也是全国第一。世界上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已形成相应产业,我国由于受技术的制约,锂、镁、钾、锶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与对其的需求相比很不相称。4非金属矿产中,石棉占全国储量的40%多,且棉质极佳,驰名中外。黄河上游的水能、柴达木盆地的盐类矿产、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矿产,开发潜力巨大,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是青海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基础。青海也是我国主要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有可利用天然草场5亿多亩,各类牲畜2071万头,其中牦牛、藏系羊等牲畜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声誉。高原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反季节蔬菜、优质杂交春油菜、优质豆类、薯类和牛肉类及副产品、花卉类等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青海省平均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具有高寒缺氧,日照时间长,紫外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地形地貌复杂,环境无污染的特有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动植物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多,分布广,有鸟类200多种,兽类50多种,分别占全国的1/4和1/3。具有高原特色的虫草、贝母、大黄、雪莲、鹿角菜、沙棘等资源十分丰富。药用植物多达2085种。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为药业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青海旅游资源总量大、类型多、功能全、组合优良、科学内涵丰富,不少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更有不少旅游资源属全国独有或稀有类型。目前5省内可供旅游的景点900多处,包括国家级23处,省级351处,州县级540处。其中在国内乃至世界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景点有20余处。青海的江河源、昆仑文化、青海湖等都具有垄断性品牌,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是青海发展特色旅游业的重要基地。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青海交通条件的改善,青海旅游业将大有可为。3、经济基础薄弱尽管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但是迄今为止,青海经济总量仍然较小,发展程度较低。2000年全省GDP263.1亿元,仅占全国GDP的0.29%,在全国各省区中倒数第2位。人均GDP5068元,比全国人均水平低1854元。青海省地域广阔,人口稀少。但农牧业人口多,65%的人口在农村;贫困人口比重大,受教育程度低。人均收入水平低,2000年,城镇人均收入仅为全国的82%,农村人均收入仅为全国的66%。青海省产业结构散而弱,层次低,主导产业不明显。根据1999年的资料,在第一产业中,种植业与畜牧业分别占第一产业实现GDP的50%和47%,优良种子业、中藏药业、花卉等产业实现的GDP不足3%,产出明显偏低。青海独特的自然条件本是发展优良种子、花卉、中藏药的理想基地,6优良种子、花卉的培育以及中藏药品的生产,投入少,见效快,并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这种观点已基本形成共识。由此不难看出这些产业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在于科学技术制约了产业化进程;在第二产业中,轻重工业的比例是11:89,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内部,其产出则集中于采掘业和原材料加工业,深加工技术水平较低;从轻工业发展来看,根据调查和分析,青海轻工业规模小、产业链短、产出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轻工技术是主要的制约瓶颈;第三产业中,各部门比例基本合理,信息产业发展较快,但青海省整体信息化水平与沿海发达省份有较大差距,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的范围小、能力弱,如不加快发展,会对青海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障碍。这些情况表明,青海省的经济增长主要部分仍然由农业和其它传统产业支撑,缺乏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新产业。4、科技竞争力较弱资源富省和经济穷省这对矛盾背后,关键在于科技杠杆的作用不突出。青海仍然是全国科教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劳动力素质较差的地区。二、青海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目标7(一)发展战略----科教兴青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百年大计,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始终把科教工作放在全省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快推进科教兴青战略的步伐。----基础优先战略。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优先发展基础设施是改变青海落后面貌、实现加快发展的前提条件。必须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青海开发的首要位置,坚持基础先行,优先发展。----开放带动战略。通过更大的开放推进改革,带动创新,改善环境,为大开发提供强大动力,以大开发促进大发展。----重点开发战略。进一步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地区的支持,使其优先发展起来,进而带动全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战略目标第一阶段,2001—2005年,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开始向第三步8战略目标迈进阶段。这一阶段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对优势资源进行规模开发。5年年均经济增长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年均12.5‰左右,到2005年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70元,折合912美元(按2000年价格、汇率计算,下同)。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特色经济初见成效。基础设施大大改善,初步适应大开发的需要。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城镇和农业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牧业区多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扶贫攻坚取得全胜,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第二阶段,2006—2015年,初步实现工业化阶段。在“十五”计划完成的基础上,再用10年的时间,使青海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和优势资源开发向纵深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实现工业化。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省经济发展年均增长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年均11.5‰。到2015年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667元,折合2129美元,与全国发展水平差距趋于缩小。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形成规模,建成全国重要的钾肥、水电、天然气和有色金属生产基地。城镇化取得明显进展。国民高等教育化程度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人民9基本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第三阶段,2016—2050年,向现代化迈进阶段。再经过30多年的努力,到2050年基本建立起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生活接近当时全国的平均水平。在全面实现“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从2016年到2050年的35年间,如果全省的经济发展速度能够达到年均增长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到2050年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可达到10129无,折合12373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三、经济和社会发展向科技提出的主要问题和任务根据青海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必须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即从现在到未来20年左右的时间内,我省科技发展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包括产学研紧密结合、精干高效的研究开发体系;运行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科技中介体系;协调、高效的科技管理体系以及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新型科技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大幅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加速传统产业改造,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大力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10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实现科技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推动全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此,我省的科技工作将进行三个层面的战略部署。----科技富民:强化先进适用技术推广转化,依靠科技增效益,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科技强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着力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促进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竞争能力。----科技自身发展: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我省科技工作要紧密围绕西部大开发这个中心,以优先发展面向资源转换的优势科学技术作为科技工作的切入点,集中力量完成五大重点任务:1、积极服务于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11----实施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工程,为特色农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以解决农畜产品质量差、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农牧业生态环境脆弱等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