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2019届高三历史第三次适应性统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四川省广元市2019届高三历史第三次适应性统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商朝,征伐、祭祀、施政等政治要务都要进行占卜;而到了西周时期,君主管理国家往往关注百姓的议论。这反映出A.国家管理不再借助神权B.商朝政治制度已被西周抛弃C.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D.西周的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周时期,君主管理国家往往关注百姓的议论”可知,西周时期开始重视百姓的重要作用,D选项符合题意。西周时期的政治特点仍然是神权和王权的紧密结合,A选项排除。商朝政治制度被西周抛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2.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汉武帝以后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政府注重兹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国家对经济控制力度加强D.精耕细作农亚模式面临转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再结合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和实施专卖制度,使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国家对经济控制力度加强,故C正确,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政府注重兹提高工商业者地位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精耕细作农业模式这时期一直在沿用并没有面临转型,排除D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武帝以后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结合所学重农抑商政策分析解答即可。3.下表为宋朝某些年代国家财税收入统计表。据此可知,宋朝A.土地集中现象突出B.财税结构发生变化C.农耕经济走向衰退D.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分析材料“货币收入总额”“商税收入”“商税所占百分比”三组数据可知,商税的比重提高,因此反映出其财税结构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宋朝某些年代国家财税收入统计表”,与土地集中现象突出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商税的比重提高,但没有信息表明农耕经济走向衰退,故C项错误;从材料商税收入的相关信息中只反映出其财税结构发生变化而无法得出商品经济高度繁荣这一结论,故D项错误。4.罗尔纲先生经考证后认为《水浒传》应分为前后两部分,分别出自不同作者之手,前部分成书于元末明初,后部分成书于明中叶。有此判断的原因之一,是《水浒传》的主题思想由“替天行道救生民”转变为“替天行道存忠义”。由此可知A.理性判断与解释利于历史研究的突破B.只有大量的考证才能接近历史的真实C.史家对史料的解读带有强烈主观色彩D.历史研究的深入唯有依赖丰富的史料【答案】A【解析】【详解】罗尔纲先生依据《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变化来考证《水浒传》前后两部分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之手,这属于对历史的理性判断与解释,有利于历史研究的突破,故选A项;大量考证能证实历史,但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对历史进行合理的解释与判断也能接近历史真实,排除B项;材料中罗尔纲先生的解读属于对历史的理性解释与判断,不能体现其强烈的主观色彩,排除C项;丰富的史料能推动历史研究的深入,但理性解释也能推动历史研究,排除D项。5.针对出国华工“如在地狱,慘不忍睹”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了A.国际协商能保障华工的权益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等信息来看,说明郭嵩焘主张通过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国际法的规定,来处理保护本国公民在外权利等相关事宜,说明郭嵩焘的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通过这种方式保护华工权益的结果,排除A项;郭嵩焘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并非表明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利益,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排除D项。【点睛】郭嵩焘反对“严夷夏之大防”,主张开放;反对视西方诸国为“夷狄”,主张把它们当作一个个独立的文明国家来看待。针对封建士大夫的“虚骄”习气,郭嵩焘认为:中国除“取法”西洋外,别无他法。为了帮助人们打开眼界,了解、取法西方,郭嵩焘还把出使英国途中的见闻,参以自己的感想,逐日详记下来,写成《使西纪程》寄回总理衙门。在郭嵩焘的思想中,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6.下表是民国初年国内若干地区农村消费情况统计表。据此可以推断A.北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B.中东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C.经济发展受区域位置影响D.自然经济解体存在不平衡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内陆地区自给大于购买,而沿海地区购买大于自给,这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分布有关,说明自然经济解体存在不平衡性,故D项正确;表格反映的是北部、中部以及沿海地区情况,A项不全面,故不正确;中东部地区自给大于购买,工业化程度低,故B项说法不正确;表格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与地域性差异有关,不是区域位置的影响,故C项说法不正确。7.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在边区境内只准使用边区银行币,该币图案多为边区名胜,如中共中央办公楼、边区参议会会场、边区银行大楼等。自此,边区银行币逐渐成为独立于法币之外的货币体系。边区政府的这一举措A.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B.有利于抗日民主政权的巩固C.有助于民族工业走出困境D.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1941年由于日军残酷的扫荡和国民党右派掀起的反共浪潮,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局面。陕甘宁边区政府以边币取代法币,有利于避免法币贬值带来的经济冲击,边币图案设计有利于加强民众的政权认同,故B正确;根据所学可知,1941年还没有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故A项错误;仅有货币政策这一项不足以让民族工业走出面临的困境,排除C项;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的是中共开展的大生产运动,排除D项。【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边币的发行。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理解根据地推行边币政策的主要作用,缓解经济困难,加强政治认同。8.下图反映了1961-1985年全国集市数量变化的态势。该变化A.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B.是地方行政体制调整的结果C.与国家政策调整密切相关D.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中“1961年一1978年,我国集数先下降”,这是“左”倾思想影响的结果;“1978年-1985年,我国集数后上升”,这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结果,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我国集数先下降后.上升说明与国家政策调整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题干中“1961年-1978年,我国集数先下降”,此时中国还没有进行改革开放,故A项错误;题干中我国集数先下降后上升,说明与国家政策调整密切相关,并不是地方行政体制调整的结果,故B项错误;题干中“1961年-1978年,国集数先下降”,根据所学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1978年12月开始的,之前的这一段时间经济体制改革还没开始,故D项错误。9.根据古代法原则,父亲遗产当然传于儿子;儿子则传于最近的男系亲属;无男系亲属则财产归入氏族。《十二铜表法》则承认民众有支配他的财产和立遗嘱的权利。这一变化表明A.个人权利观有所发展B.贵族特权受到国家限制C.古代法原则已被颠覆D.家长权利受到城邦侵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十二铜表法》则承认民众有支配他的财产和立遗嘱的权利。”可知个人权利观与古代法原则有所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表明贵族特权受到国家限制,排除B项;根据材料古代法原则并结合《十二铜表法》承认民众有支配他的财产和立遗嘱的权利可知,古代法原则并没有被颠覆,排除C项;家长权利受到城邦侵蚀与材料主旨意思不符合,排除D项。10.据学者统计,1690-1709年法国出版的书刊中,平均每10万词里,“民族”一词出现4.7次,1750-1769年平均出现22.2次,1770-1789年达到22.5次且经常和“公民”、“自由”等词汇同时使用。这反映出,18世纪后期的法国A.外部安全形势日益严峡B.海外殖民活动遭受打击C.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D.封建王朝统治危机加剧【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1690~1709年法国出版的书刊中,平均每10万词,民族一词出现4.7次,1750~1769年平均出现22.2次,1770~1789年达到22.5次且经常和公民、自由等话语同时使用”可知18世纪后期法国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掀起争取自由民主的斗争,封建统治危机加剧,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社会矛盾尖锐,材料强调的是法国国内社会形势而非国外形势,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法国国内的社会形势而非海外殖民活动,故B项错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使共和思想广为传播,故C项错误。11.1953-1964年,苏联的谷物总产量年均达到1.175亿吨,比1945-1953年间的年均产量增长62%。在农业技术改造方面,到1960年初,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全面实现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取得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苏联A.垦荒运动的推行B.经济体制的转型C.农业政策的调整D.产业结构的重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53~1964年期间,苏联的谷物总产量年均达到1.175亿吨,比1945~1953年问的年均产量增长62%。”可知苏联农业生产获得了发展。根据所学知识,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进行的调整与改革,改变了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故C正确。垦荒运动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经济体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故B错误。经济结构的重建,不符合苏联的史实,故D错误。12.2006至7017年,金砖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比重从12%上升到23%,贸易总额比重从11%上升到16%,对外投资比重从7%上升到12%。据此可知,金砖国家A.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B.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区域化进程C.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D.促使世界经济新秩序得以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题中表明,金砖国家近十一年在经济发展、贸易总额和对外投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其经济活动与成果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故A项正确。经济区域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地理相邻的国家建立经贸合作组织,通过契约或协定,促使资本、技术、劳动、信息、劳务和商品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的动态过程。而材料中并未提及有关经济区域化的信息,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砖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改变成员国中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劣势与被动的地位,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性,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一)必考题:共135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古代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如政府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规定扶贫是各级政权的重要职责,需设立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北朝在以“三长制”重建乡里机构时,特别强调三长有照顾乡里贫弱的责任。——摘场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16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