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岳池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四川省广安岳池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科技与舞台艺术,一直相伴而生,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戏剧诞生的时代。古希腊罗马剧场中令人惊诧的声场设计和半圆形舞台的切割工艺,就代表了当时的最高科技,为观众创造了最好的观看环境。自此,可以说,每一次舞台空间的塑造都渗透着“科技因子”。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一词所指涉的内涵也在发生转变。科技改变着时代,也改变着我们与舞台视觉互动的方式。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使剧场设备大步飞跃,让艺术家能够完成更加迷人的艺术创作。而到了信息技术时代,科技又是以何种方式重构我们所看到的舞台景观呢?一直以来,我们在剧场所看见的科技元素,都被潜藏在舞台视觉的语法结构之下——科技成为艺术的补充手段,为观众创造美好的“幻觉感受”。人们在剧场内看到的不是光,而是日月;机械舞台的移动,被译为山峦地脉的涌动;电动吊杆的升降,更可以指代房屋的损坏和坍塌……科技一直被潜藏在各种舞台语言的修辞手段下,充满象征和比喻意味。而随着科技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思考方式也在发生转变。科技不再是陌生、冷僻的专业领域,人们可以和科技直接互动,并开始直视其本体。因此,当艺术工作者对科技本体进行思考,将科技在舞台景观中一直以来的修辞“外衣”剥离,它在当代舞台语境中的身份也将发生转变。以我曾担任舞美设计的《对话·寓言2047》为例。在这场演出中,科技不再象征、比喻着什么,科技本体成为观众的直接审视对象。“人与科技,何往何至”是张艺谋导演通过这台演出,对当代科技焦虑所提出的问题。该演出以平铺直叙的演出节奏,打破了观众传统的戏剧思维,来自全球的科技创新团队赤裸地、不加修辞地将科技本体置于舞台空间之中。演出获得了海内外的良好评价,相对于传统舞台景观,人们对于这样“视觉新颖”的演出似乎抱有更大的兴趣,传统剧场的评价体系逐渐失效。在我看来,该演出能够获得更多人的反响和共鸣,是因为演出所指向的“科技”元素,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构成。而演出所提出的疑惑,正是当代人对于生活、对于科技的疑惑。随着当代艺术家对科技的思考逐渐觉醒,科技从剧场物理空间的构成者,到遮蔽于戏剧修辞之后的表演者,再到被观众直接审视的“演员”,不断推动着当代舞台景观的发展。事实上,当“工业设计”“科技美学”等字眼跃入大众视野,科技本身也具有了人文的温度。在数字化的今天,科技催生了舞台视觉的“大爆炸”:AR技术、交互影像、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新的表达元素,为舞台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性。当然,丰富不等于滥用,新元素的运用不是让我们制造舞台视觉垃圾,而是要让科技与舞台、与传统舞美融合,创造统一的视觉语言和舞台美学。总之,当代的舞台设计者不可避免地要兼顾跨界与融合,其实践的核心便在于向舞台本体的回归。(摘编自任冬生《“科技美学”绽放舞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希腊罗马剧场中的声场设计和半圆形舞台的切割工艺是舞台空间最早出现的“科技因子”。B.传统舞台中,科技只是艺术的补充手段,所以人们在剧场内看到的不是光,而是日月。C.当艺术工作者将科技在舞台景观中一直以来的修辞“外衣”剥离,科技的身份已经发生变化。D.随着当代艺术家对科技的思考逐渐觉醒,科技的角色不断演变,迅速地推动着舞台景观的发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段论述了科技与舞台艺术相伴而生的历史,阐明了科技与舞台艺术之间的关系。B.文章详细对比了传统舞台下科技发挥的作用与当前多样化的科技元素制造的舞台效果。C.文章运用作者自己担任舞美设计的演出的实例论证了科技本体置于舞台空间之中所产生的影响。D.文章通过科技与舞台艺术的历史提出科技重构舞台的问题,后针对问题论述,最后总结舞台设计的核心内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科技被潜藏在舞台视觉的语法结构之下充满象征和比喻意味,是其在传统舞台的角色。B.《对话·寓言2047》因其“科技”元素的存在,传统剧场的评价体系逐渐失效。C.科技本身具有人文的温度,“工业设计”“科技美学”才能融入舞台艺术,跃人大众视野。D.作者认为科技新元素运用要与舞台、与传统舞美融合,创造统一的视觉语言和舞台美学。(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山音秦碧薇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外公谢世的次日,雾霭沉沉,下着密如针脚的雨。山里的世界静极了,没有丝毫外界的声音。“山里人现在越来越少,你外公啊,一人教了几座山头的小孩,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几个。”前来给外公下葬的一位大伯对我说道,末了还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真可惜啊,那些小孩都挺喜欢他的。喏,那边就有一个他的学生。”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正好对上一双惶惑不安的眼睛。那是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头发扎得松松垮垮,身形也偏瘦小,上身一件衬衣洗得发白。她定定地看向我,板着脸,双唇紧抿,幼兽般的眼睛漆黑发亮,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我凑过去问她:“你家在哪?”她抬头飞快地瞟了我一眼,不说话,朝山上一片在雨中凝固的苍翠努了努嘴。“你爸妈呢?”我注意到她的脸迅速蒙上了一层寒霜,眼皮也耷拉下来。她张了张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半晌才失落地开口:“他们去外面打工了。”“那你跟谁过?”“弟弟妹妹,还有奶奶。”之后我也不知该怎样搭话,便默默走开了,因为我猛然发现,我们之间已然如被巨斧劈开了一道鸿沟,我与她的距离,就像各自眼中的风景般遥远。山也跟着沉默,不发出什么声响。在她的奶奶走后.她突然叫住了我。“你外公教过我,我很喜欢他。”“他教我们认字、算术,还给我们念诗、唱歌。他还说,我们这个地方以前叫作夔州。”“你看到我们头顶的天空了吗?他说这是夔州特有的天空,他说这种天空是‘苍色’的。”我惊讶于她会对我这个陌生人讲这些,更惊讶于她没有我想象中隐忍至极的悲伤,却也不是饱经沧桑的麻木老成,而是一个正当年华少女的冷静自持。仿佛外公的离去对她来说只是送别一只北归的鸟,是注视一片摇落在厚厚腐殖质中难觅踪迹的叶子。我明白,可能对于她,离别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渐渐地,我跟她熟稔起来。我发现她非常喜欢看书,时常看见她捧着翻旧的课本,在风里站成一株瘦削的酢浆草,融进绿得化不开的山中。我在很多个梦境里都幻想逃离城市,视线所及之处都融化成僵硬死板的色块,水泥森林将我围困在高梁飞架之间。耳边的尘嚣,是炸了线的重工业蝉呜,于是大脑也要爆炸了似的,不由得感叹道:“还是山里好啊!”她不能相信地望向我,脸颊激动得有些发红。“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生活,一人在山中,仅仅一人,只能听流水的声音,风从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远山浅淡,与天相接的地方只剩一条极细的线,是她抿起的嘴唇。她凝望后山的竹浪松涛,像凝望一个梦中的幻影。“而现在我不能读书了,除了大山,外面的声音都听不到了。”她的话语似被水浸透,我转过头,看见她眼里的泪花像在走钢丝,摇摇欲坠。我离开那天,她执意要来送我。她步履轻捷,每一步,都分毫不差地踏着我的影子,宛若夏商时祭天祈雨的女祭司。她语调平仄分明,在四下无人的山中响彻,像黄昏,像诗人,像黄昏中的诗人。她说:“我听说再过几个星期,学校就有人来修理了,有新学校,就有老师,就可以上学了。”“真的?”“真的!”耳畔有什么呼啸而过。是山音。(选自2018年6月29日《光明日报》)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我”和小女孩熟悉了之后,“我”才有机会了解她的心声,才看到了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B.“我”幻想逃离城市,而小女孩渴望山外的声音,这个在文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这篇文章的主题。C.本文多半采用环境描写,其主要目的都是表现山中的幽静和宁谧,山中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D.文末“呼啸而过”的声音,代表着山中留守儿童们向外呐喊的声音,也代表着他们即将走出山外的声音。5.试分析文中的小女孩有哪些性格特点。(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本文题为“山音”,它究竟代表了什么样的声音?反映了什么主题?请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熊希龄:“此君一出天下暖”1892年农历二月十二日,湖南沅州府衙内,一群春风得意的新科举人、秀才,聚在一起游园赏花,吟诗作画。有画牡丹的,有画荷花的,有画兰花的,有画菊花的。而有名举人则画了株棉花,那株棉花,俏生生地立于洁白的宣纸上,枝叶扶疏,蓓蕾初放,清逸中透出温暖安稳气象。题字也绝:此君一出天下暖。此人就是熊希龄,新科举人。这一年,他二十二岁。二十四岁,他又顺利中了进士,还被光绪帝“点翰林”。可是,他入翰林院不到两个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亡激起了熊希龄的满腔豪情和报国之志。他给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上书,强烈要求变法维新。湖南维新运动兴起,他又以在籍翰林身份协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并参加谭嗣同创立的南学会。他以为他倾心倾力推助的波澜,将席卷一切旧的、破的东西,让新世界的春花遍地开放,可惜,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杀。熊希龄因在赴京途中骤病,未能按时到京而逃过一劫,但也被清廷“革职永不叙用,发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回到老家的熊希龄,闭门读书,养精蓄锐。庚子事变后,在新任湖南巡抚端方的大力保荐下,熊希龄充任清廷派遣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的随员,一起出访。这番国外游历,丰盈了熊希龄的阅历。回国后,在整治东三省经济的过程中,被冠上一顶“理财能手”的高帽。后来这尊“财神”却被袁世凯一眼相中。熊希龄虽力辞五次,仍被推着就任了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为了粉饰太平,竭力拉拢进步党人组阁,熊希龄自然是负责组阁的不二人选。当上民国首任民选总理的熊希龄,雄心勃勃,力图建立起“真正共和国”。可是,袁世凯让他组阁,本来就只是一种姿态,一个过渡,是利用“名流”来装点门面对付国民党。当袁世凯的目的达到后,他原形毕露,很快以大总统的名义解散国民党和国会,熊希龄也辞职下台。当了袁世凯的炮灰和祭品的熊希龄,一时间备受世人指责和诟病。在众人的唾骂声中,熊希龄的人生跌入谷底,仕途之门也砰然合上。1917年的夏末秋初,北方发生了大面积水灾,近两万个村庄被淹,六百多万灾民无家可归。儿童命运尤其悲惨,插标卖首和遗弃路边的灾童比比皆是。为救济灾童,熊希龄在北京设立慈幼局,这就是香山慈幼院的前身。1920年,香山慈幼院正式开院,一次就招录了六百四十名孤贫儿童。六年后,在院儿童已接近两千人。香山慈幼院最大的困难是经费问题。作为院长的熊希龄,一方面利用自己的地位,向社会募捐,向政府呼吁拨款,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投入了大量财力。1932年,他更是毁家纾难,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悉数捐充儿童幸福基金。熊希龄也因此赢得了“熊菩萨”和“慈善总理”的美誉。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已淡忘政治的熊希龄又萌发了爱国热忱。熊希龄会见张学良,吁请他出兵抗日,收复东北失地。他受聘为国民救国会指导委员,臂缠黑纱,亲临战场,对士兵发表抗日演说,讲到激愤处潸然泪下。他说:“国难临头,已及眉睫……余虽六十老翁,此心不甘亡虏,一息尚存,誓当奋斗。”他并没有只说大话不做事,1933年4月,他亲率红十字会救护队前往喜峰口、古北口前线慰军。后来,熊希龄组织慈幼院内二百多名男生为义勇军,开赴抗日前线,组织女生参加红十字会救护队,到战区医院看护伤兵和难民。淞沪会战时,亲友纷纷劝他们离沪远避。他不但不躲避,还以老病之躯,率领上海红十字会会员,日夜穿行于伤兵难民间,出入于枪林弹雨中。沪宁相继沦陷后,熊希龄和夫人毛彦文忧心如焚,乘船赴香港为难民和伤兵募捐,后准备绕道广州返回湖南,以期再为苦难中的家国尽绵薄之力。但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