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表章节名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老王》作者:杨绛学科语文授课班级七年级6班授课时数2设计者所属学校依据标准1、采用合作探究法、质疑法、诵读法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2、本单元课文以“爱”为中心话题,通过对《老王》主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3、学习运用圈点批注地方法来品味语言,多角度揣摩掌握一个善良者对另一个善良者的关怀。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杨绛的《老王》,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人物传记式课文。本单元以人物描写为主,课文都是围绕着作者熟悉的人来写,《老王》的主人公正是作者生活中熟悉的一位车夫。文章记叙了我和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表现出老王的“苦”与“善”,体现了作者夫妇与老王之间的深厚情感。1、本文内容重点:老王送香油和鸡蛋(8-16自然段)。2、本课难点:文中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该怎样解读?3、方法能力重点:列表对比分析法4、创新精神重点:老王和作者身上每一种优秀品质的挖掘,都是一次发现的过程,也是创新精神培养落实的过程。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点:培养学生对弱势群体应有的情感和态度,并从老王和作者身上汲取优秀品质,以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本节(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掌握并积累词语。(1)通过速读课文,快速提取课文信息,把握老王的“苦”和“善”。(2)通过分析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叙事要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3)通过品析文中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刻画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过程和方法:(1)通过速读课文,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2)通过自由朗读、独立思考、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解析文本,寻找答案。(3)学会运用诵读法、圈点法、列表对比、分析的思维方法等学习方法研习文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体会“老王”和作者的善良,激发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增强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不幸者的意识,关爱他们,潜移默化中陶冶美的情操。学习者特征分析重点填写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有影响的心理状态、知识结构特点和学习准备情况,作为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依据。如果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的,还需要分析学生现在所具备的信息素养状况,以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1、农村的孩子见识较少,加上阅读量也小,对这类文章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2、课文的“文革”背景和现在的孩子的现实生活相差太远,历史课本对“文革”内容也较少。3、学生的自身功底较薄弱,许多孩子无法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低层人民生活状况。教师语: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些人,渺小得如同被闲置在老街墙角的丑石;卑微得如同蜷缩在栅栏下被主人遗弃的流浪猫;平凡的如匍匐在路边的荒草。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杨绛先生笔下的《老王》,体会一个不幸者对另一个不幸者的关怀的情感。(板书课题:《老王》杨绛)分小组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并讨论文章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段话?哪个句子看出来的?(1)字词识记自读课文后,把文中生字词用幻灯片展示在屏幕上,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2)作者及背景简介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文革后主要的散文创作成果是《干校六记》,记述作者1969年底到1972年春在河南“五七干校”中的生活经历。另有译文《堂•吉诃德》等。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背景资料: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学生初读课文,小组长检查生字、词:伛绷捎惶恐肿胀荒僻塌败取缔骷髅滞笨愧怍学生划好后,请学生齐读出这些文字。图片导入,生动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夯实基础,为深入探究文本作准备。了解作者及背景,更有利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整体感知,了解作者情感意旨。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板书:幸运的人、不幸者)(二)再读文本,走进老王的生活:1.老王有哪些不幸?教师总结:多媒体幻灯片表格显示:职业:三轮车夫单干户生理缺陷:瞎眼居住条件:多年塌败的房屋家庭:少亲无依指导学生深读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幻灯片显示)“这老光棍”(鄙视轻薄)“大约”“不老实”(无根据的人格侮辱)(1)“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该怎样理解?(幻灯片)教师总结:同是低层艰难生活的人,冷言恶语最伤人心,后一个不幸,是那个社会的不幸!(2)此时此刻你打算用哪个字概括老王的特点?(幻灯片显示:苦!)(3)苦海中的老王又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用一个字概括(善!)具体表现在哪些事情里?在老王善良的行动中,哪个情节最让我们感动?学生齐读语段并重读句子。初步了解作者对卑微的人力车夫的情感: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学生默读课文,找到文章中的相关词句:三轮车夫、单干户、瞎眼、房屋塌败多年、孤独无依学生模拟说话人的语气读课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明确:前一个“不幸”是老王自身的“不幸”,后一个“不幸”反映出“无聊看客”的冷漠!流露作者对老王的深切同情,对“有人”的一丝不满。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学生再读,总结其善行。带送大冰块,车费减半(老实厚道)送先生到医院不要钱(心地善良)改装三轮车让乘客坐(细心善良)离世前,送香油、鸡蛋(知恩必报)学生细读体味,分组讨论总结:苦海中挣扎的老王病入膏肓的情况下,送香油、鸡蛋。初步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用圈点勾划自读课文。深读,学生自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抓住文章中易被忽视的情节,深入理解文意。讨论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总结概括能力。细读文本,真正理解老王的前文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后文送鸡蛋又说“我不是要钱。”那在他灯枯油尽的生命终点到底想要什么?(三)精读文本,结合背景深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分析“我”的形象,体会“我”的善良。(1)杨绛到底做了什么,让行将朽木的老王亲人般牵肠挂肚呢?(2)不幸的老王社会地位卑微,作者并没有因此看不起他,而是用一颗善心同情、照顾老王。作者到底是怎样的一位作家呢?在哪个牛鬼蛇神指鹿为马的年代,境况如何呢?(幻灯片出示作者文革中遭受的凌辱和不公)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钟书、杨绛均被“揪出”,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反动学术权威”,打入了“牛鬼蛇神”的阵营。有人写大字报诬陷钱钟书轻蔑领袖著作,钱钟书夫妇用事实澄清了诬陷。1969年11月,钱钟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锻炼,1970年7月,杨绛也来干校。1972年3月,钱钟书夫妇由干校回家,遭到了住在他们家的“革命男女”的毒打、迫害,被迫离家逃走,在外过了三年的流亡生活。“文化大革命”期间,杨绛一家人受尽了屈辱和蹂躏。教师总结:身处暗夜浊流中的杨绛,善于体察边缘人的苦处,却淡化了自己的苦楚。她的言行散发着人性的温暖,散发着“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芒。(3)怎样理解作者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呢?讨论:人之将死,最想把哪怕点滴的爱送给自己的至亲啊!学生思考后总结:他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尊重,真正的平等相待,而不是作者寄予的同情啊!学生自主发言,明确:①照顾生意,坐他的车;②和老王聊天儿。③总付给他应得的报酬;④关心生计,询问生活。⑤送大瓶鱼肝油,治夜盲症。学生读补充内容,结合课文讨论杨绛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学生结论:杨绛夫妇处境十分艰难,受批斗,被人欺凌,他们也是不幸的。行为,老王的需求。理解文章内容。锻炼分析问题,概括问题能力。探究作者的行为,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读补充资料,真正感知中国知识分子在暗夜在浊流中的高贵灵魂。教师总结:背负屈辱的杨绛苦中有情,苦中有爱,她所说的幸运其实是:荣辱不惊、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的最好体现。(四)叩问灵魂,感悟崇高。(4)就是这样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知识分子。多年后,为什么对自己曾给予关怀的社会底层人物老王仍心怀愧怍呢?引导学生找找:送大鸡蛋好香油这件事,给作者留下多少遗憾。老王的外貌、动作、语言师生共同探讨。“大鸡蛋好香油”送来的是回报和亲近,是理解和尊重。拿走的却是临死之人无用的纸币,怎能不让老王寒心?怎能不让作者愧怍?(板书在人与人之间划“=”)杨绛先生的散文外表平静,但是骨子里有刺。刺得人隐隐生痛。令人钦佩的是:她敢于用这跟软刺剖析自己反省自己。其愧怍其实正是作者人性的光辉的再现。她在语录中这样写道:(出示幻灯片)(五)拓展延伸,反省自己。多媒体播放低层人民贫苦生活视频。关心不幸者,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相互尊重。(板书: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六)小结•寄语简•爱说:“站在上帝面前我们是平等的。”所以杨绛关注着卑贱的老王,救助着贫穷的老王,同情着不幸的老王,为老王学生找到细节:老王送鸡蛋香油时的情形和作者的表现:老王:面色死灰、僵尸、白骨、直僵僵地镶嵌、像棺材里倒出来的、“我不是要钱。”作者的表现:我忙去接。我也赶忙解释。我忙去给他开了门。三个“忙”字,慌乱仓促的结束了今生和老王的交往。学生讨论:老王不要钱,不要同情,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作者愧怍自己没能理解老王。学生感悟思考:如何关怀身边的“老王”再次细读文章相关段落,感知作者敢于剖析自己,反省自己的品质。拓展延伸,学习善良留给善良的感动,以达到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再次激发学生心底深处的同情心。的生命带去了春天般的温暖。同学们,让我们将平等、尊重和博爱献给我们身边的苦难者,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位“老王”,将春天送给他们,好吗?请记住: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七)作业布置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提示:学习运用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重点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人物感情的基础上展开充分合理的想像。学生动笔在作业本中限时完成。作业的设置,意在考查学生“揣摩重点语句,品味凝练语言”的掌握程度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