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卷(完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本堂考试120分钟,满分150分。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A卷(100分)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纤.细(xiān)要塞.(sài)澎湃.(pài)锐不可当.(dǎng)B.渗.透(shèn)炸.药(zhà)遗嘱.(zhǔ)卓.有成效(zhuō)C.亘.古(gèn)翘首(qiáo)桅杆..(wéi)屏.息敛声(bǐng)D.修葺(qì)凌.空(líng)镌.刻(juān)锲.而不舍(qì)2.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篑退,毫无斗志。B.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术。C.啊,小桃树,我怎么将你遗在这里,而身飘异乡,又漠漠忘却呢?D.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B.轰隆的巨响,振聋发聩....,游人打着手势在夸张地交谈,却好像失去了声音。C.网络文学似乎大有成为准主流文学之势,但相对于纯文学而言,它只不过是冰山一角....。D.这所大学一些学生语文水平实在低劣,传扬出去,准会被人贻笑大方....,影响学校声誉。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B.展览室的桌子上厚厚的放着一叠植物标本。C.发展没有终点,实践不会终结,因此思想解放也不会一劳永逸,难道我们能否认这不是真理吗?D.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莫言笔耕不辍,他将作品中描绘的乡土风情与灵动的想象力相结合,开启了当代小说一个新的审美时期,将中国故事带到了世界文学的舞台。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完成5—8题。5.下面加点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时常)人不堪.其忧(不能忍受)B.治.经为博士(研究)旦.辞爷娘去(早晨)C.其一犬.坐于前(狗)竟.不可得(竟然)D.但微颔.之(下巴)宜.乎众矣(应当)6.选择对下列加点字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左将军王凝之.妻也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三十而.立D.蒙辞以.军中多务以.钱覆其口7.下面对文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选择其中好的人跟从学习,不好的人的缺点就加以改正。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译:将军们经历了千百次战斗,战死沙场;壮士们从军多年,胜利归来。C.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吗?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译:不一会儿,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心情很从容。8.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宋朝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B.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赞美了莲的美好品质,表达了自己的志趣。C.《陋室铭》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D.《卖油翁》通过讲故事阐明事理,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人各有所长,即使自己有什么长处也不能骄傲自大。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古诗文默写。(6分)9.(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2分)①,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②晴川历历汉阳树,。(王维《使至塞上》)③攀条折其荣,。(《庭中有奇树》)(2)请在王绩的《野望》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被微信撕碎的生活①微信是一种即时聊天工具,比起QQ,它更方便、更快捷,功能更强大。每天我们在微信中醒来,在微信中睡去,我们舍不得错过每一条朋友圈的新鲜事。我们无论饭前饭后都要照相,刮风下雨都要自拍,看到名牌就要合影……②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第一件事不是相互问候,而是寻问WiFi密码,当WiFi终于连上,第一时间就是拍照并上传到朋友圈。那一刻,谁说我们不是在“为朋友圈而活”?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增长,朋友圈也开始迅速膨胀,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代购信息、心灵鸡汤、养生秘籍,不堪其扰。种种被朋友圈绑架的行为,让“逃离朋友圈”的行为正悄然兴起。③对此,专家认为,自我觉察非常重要。必须意识到,刷屏的行为是否真实地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是,就需要进行控制和管理。④随着微信的流行,人们所接收的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高度碎片化的形式出现。对此,人们的评价始终褒贬不一。⑤脑科学得出的一种结论是,这种形式会严重分散人的注意力。因此,有科学家相信,这种“浅尝辄止”的方式,会使大脑在参与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肤浅”。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提供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过于丰富,让人们以为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与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而碎片化的阅读会“矮化”阅读者的文化。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没有耐心和习惯去阅读一本书籍,甚至是一篇长文。而文化是思想的产物,它需要创造者付出时间和专注力。⑥不过,反对者并不这么看,他们认为这低估了年轻人在网络上获取知识的深度,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数字一代”往往..是用建设性的办法与信息互动来感受信息并获取信息。⑦你知道“同辈压力”吗?就是朋友之间要做同样的事情,说同样的话,穿同样的衣服,遵循同样的规则。网络时代,人们的“疯狂”并不是真正源于对信息的渴求,而是害怕被“out”。⑧韩寒曾写道:“身边的碎片越来越多,什么都是来得快去得快,多睡几个小时就感觉和世界脱节了,关机一天就以为被人类抛弃了……”⑨2014年冬天,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火遍全中国。朋友圈中讨论着各种相关的话题。根本用不着推荐,因为周围人几乎都在观看。那时候,如果你不知道“都教授”,恐怕就没什么可聊的了。中/华-资*源%库⑩我们处在一个对信息遗漏恐惧的时代,每个人都害怕自己会错过些什么。我们担心就在眨眼的那一刻,一个大机会就溜走了。其实,真正可怕的是,因为害怕这种错过,急于想要跟上时代的节奏,而乱了自己的步伐。⑪新媒体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它无法代替诵读经典所能带给我们的心灵上的收获。新媒体只是丰富了我们的阅读方式,但不会彻底颠覆我们的阅读习惯。⑫微信仅仅是用来填补碎片时间的工具,大块的时间仍然是应该用来正经地工作、学习,以及阅读严肃作品。事实上,有阅读习惯的人并不会放弃深度阅读的时间。无论在地铁上还是航班上,发达国家乘客手持书本阅读的比例明显高于国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更早受益于新技术的人恰恰也更懂得抵御它、控制它。我们并不是要反对新媒体,而是必须时常反思,并对此保持警惕。无论何时,人类都不能被技术主宰。10.第⑥段加点词语“往往”一词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4分)11.第⑧⑨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12.请列举至少两条“被微信撕碎”的“生活”的具体表现。(2分)五、写作(60分)春暖花开,柳舞莺啼,那是美妙的青春旋律;朔风卷雪,枭鸟怪鸣,那是黯淡的青春音符。成功它并不平凡,是暴风雨后的彩虹;失败也并不简单,是千锤百炼的锻造。在你青春潋滟的波光中,一定有酸甜苦辣的生活体验,有五彩缤纷的人生梦想,有敢为人先的探索追寻……请以“,我的青春旋律”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例如填写“拼搏”“坚强”“尽责”“感恩”“诚信”“追逐梦想”“成就美德”等,你也可以自行提炼一个词语或短语填写在横线上,进行写作。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套作抄袭;⑤文中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B卷(50分)一、诗歌赏析(4分)山房春事(其二)唐·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注】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1.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2分)2.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分)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龙井题名记秦观①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龙井③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⑤,则曰:“以不时至,去矣。”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⑥,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⑦,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淮海集》)【注】①秦观:宋代著名词人。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②会稽:今浙江绍兴。③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⑤篮舆:竹轿。⑥雷峰: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⑦惠因涧:山涧名。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以书.邀余入山:(2)比.出郭,日已夕:(3)濯.足于惠因涧:(4)以.不时至,去矣: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1)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2)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5.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二段画线内容简要分析。(2分)三、名著导读(4分)6.《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曾易名为__________。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真是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以__________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__________,使西方人全面地料及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7.“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以上是斯诺在书中对__________的描述。四、记叙文阅读(18分)自行车之歌苏童①我父亲的那辆自行车是六十年代出产的永久牌,黑色车身,造型憨厚坚固。从我记事到八十年代离家求学,我父亲一直骑着它早出晚归。星期天的早晨,我总是能看见父亲在院子里用纱线擦拭他的自行车。现在我是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②童年多病,许多早晨和黄昏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往于去医院的路上。曾经有一次我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骑了二十里路,去乡村寻找一个握有家传秘方的赤脚医生。我难以忘记这二十里路,大约十里是苏州城内的那种石子路、青石板路,另外十里就是乡村地带如海浪般起伏的泥路了。我像一只小舢板一样在父亲身后颠簸,而我父亲就像一个熟悉水情的水手,也尽量让自行车的航行保持通畅。③多少中国人对父亲的自行车怀有异样的亲情!多少孩子在星期天骑上父亲的自行车偷偷地出了门!去干什么?不干什么,就是去骑车!我记得我第一次骑车在苏州城漫游的经历。我去了市中心的小广场,小广场四周有三家电影院,一家商场。等我从商场出来,突然感到十分恐慌:我发现广场空地上早巳成一片自行车的海洋,每辆自行车看上去都像我们家的那一辆。我拿着钥匙在自行车堆里走过来走过去,头脑中一片晕眩,我觉得许多半新不旧的“永久”自行车的坐垫和书包架上,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气息。④1980年我中学毕业前夕,父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他说:你假如考不上大学,这车就给你上班用。但我考上了。我父母又说:车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