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二诊模拟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四川省棠湖中学2019届高三二诊模拟理综生物试题1.下列关于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A.核糖体与抗体、绝大多数酶和部分激素的合成有关B.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中无细胞核,有利于运输更多的氧气C.老年人和白化病患者的白头发都是由于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的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也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答案】C【解析】抗体、绝大多数酶和部分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A正确;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中无细胞核,有利于运输更多的氧气,B正确;老年人的白头发都是由于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的,白化病患者的白头发是由于络氨酸酶不能合成导致的,C错误;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也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D正确。2.艾滋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宣传预防艾滋病刻不容缓。下列与艾滋病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它用灭菌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B.它由衣壳、核酸等组成,属原核生物C.它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人体免疫功能障碍D.它通过血液、体液、握手、蚊虫叮咬等传播【答案】C【解析】A.艾滋病病原体HIV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用活细胞培养,不能直接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A错误;B.病毒由蛋白质衣壳和核酸等组成,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原核生物,也不属于真核生物,B错误;C.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其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人体免疫能力逐渐降低,最终丧失,C正确;D.HIV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性接触、母婴三种途径,D错误;答案选C。[点睛:本题以艾滋病的病原体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1.艾滋病发病机理:HIV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2.预防:不吸毒;洁身自好,不性滥交;不与爱滋病人共用文身、剃须刀等器具。3.下图为某二倍体植物的一个造孢细胞通过分裂形成精子的过程,其中①~④表示细胞分裂,X、Y、Z表示分裂过程中产生的细胞。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③的细胞分裂前期有同源染色体但无联会配对现象B.细胞Z与过程④产生的精子中所含遗传信息不可能相同C.过程①处在中期和过程④处在后期的细胞染色体数不同D.该植物形成精子时需要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共同参与【答案】D【解析】A.经减数分裂产生的花粉粒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过程③的细胞分裂前期没有同源染色体,也无联会现象,A错误;B.精子是由细胞Y经有丝分裂产生的,细胞Y和细胞Z是由花粉粒细胞经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细胞中遗传物质一样,所以细胞Z与过程④产生的精子中所含遗传信息相同,B错误;C.过程①处在中期时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过程④处在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C错误;D.据图可知,该植物形成精子时需要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共同参与,D正确;答案选D。4.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A.有丝分裂中可以发生基因突变,但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某染色体上DNA缺失20个碱基对所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片段缺失C.不遗传的变异不会产生新的生物类型D.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也会引起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答案】C【解析】有丝分裂中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但不会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某染色体上DNA缺失20个碱基对所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不遗传的变异不会产生新的生物类型,C正确;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都不会引起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D错误。5.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适宜浓度的NAA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不能诱导其生根B.促进植物茎生长的生长素浓度都促进同一植物根的生长C.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植株D.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在溶液的浓度较低时常用浸泡法【答案】D【解析】用适宜浓度的NAA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以诱导其生根,A错误;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促进植物茎生长的生长素浓度很可能已经抑制根的生长,B错误;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果实发育,但是不能促进植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应该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获得多倍体番茄植株,C错误;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在溶液的浓度较低时常用浸泡法,D正确。6.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显性遗传(D、d表示等位基因)。丈夫正常的孕妇(甲)为该病患者。现用放射探针对孕妇(甲)及其丈夫和他们的双胞胎孩子进行基因诊断(检测基因d的放射探针为d探针,检测基因D的放射探针为D探针),诊断结果如图(空圈表示无放射性,深色圈放射性强度是浅色圈的2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个体1、3为性别不同的双胞胎孩子B.抗维生素D佝偻病具有交叉遗传特点C.孕妇和个体2的基因型分别是XDXd、XdYD.个体1与正常异性婚配,所生女儿有一半患病【答案】D【解析】已知空圈代表无放射性,深颜色圈放射性强度是浅颜色圈的2倍,则图中孕妇甲既含有D基因,也含有d基因,是杂合子(基因型为XDXd);个体1只含有一个D基因,不含d基因,基因型为XDY;个体2只含有一个d基因,不含D基因,基因型为XdY;个体3只含有d基因,不含D基因,且放射性强度是浅颜色圈的2倍,所以其基因型为XdXd。因此,个体1、3为性别不同的双胞胎孩子,A项正确;由于男性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然后传递给女儿,由女儿传递给外孙,因此与X染色体连锁的遗传往往表现为是交叉遗传,B项正确;由前面分析可知,孕妇和个体2的基因型分别是XDXd、XdY,C项正确;个体1(XDY)与正常异性(XdXd)婚配,所生女儿(XDXd)全部患病,故D项错误。7.研究人员通过一定手段,将正常蓝藻的光合作用途径(图中实线所示)进行改造,创建了能消耗NADPH的异丙醇生物合成途径(图中虚线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蓝藻细胞没有叶绿体,但能进行完整的光合作用过程,原因是_________。蓝藻吸收的光能在光反应阶段可以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_________中。NADPH在卡尔文循环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2)据图分析推测,在适宜光照条件下,与正常蓝藻相比,具有异丙醇生物合成途径的蓝藻,产生02的速率可能会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答案】(1).蓝藻细胞中含有吸收光能的色素和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酶(2).ATP和NADPH(3).为C3的还原提供能量和还原剂(4).加快(5).合成异丙醇需要消耗更多的NADPH,导致水在光下分解速率加快,使产02速率加快【解析】试题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据图分析,图示为蓝藻的光合作用途径(图中实线所示)进行改造的图解,而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因此图示过程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其中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NADPH,NADPH参与了卡尔文循环和异丙醇生物合成。(1)蓝藻是原核生物,无叶绿体,但是细胞中含有吸收光能的色素和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酶,因此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蓝藻光反应吸收的光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ATP和NADPH中,为暗反应(卡尔文循环)过程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提供能量,其中NADPH还能为暗反应(卡尔文循环)提供还原剂。(2)据图分析可知,改造后的蓝藻合成异丙醇需要消耗更多的NADPH,导致水在光下分解速率加快,因此其产02速率会加快。【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真核生物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发生场所,并通过分析蓝藻的光合作用图解判断其与真核生物光合作用过程的异同点。8.人体血糖平衡主要通过胰岛细胞的内分泌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升髙,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_________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通过促进组织细胞________(填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使血糖浓度降低,此过程属于_______调节。(2)胰岛素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细胞器中进行加工后,通过___________方式分泌到细胞外。(3)糖尿病与人们饮食状况和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体力活动过少,从而造成肥胖等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据此提出有效防治糖尿病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4)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体现了反馈调节的特点,反馈调节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胰岛B(2).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3).神经—体液(4).内质网、高尔基体(5).胞吐(6).控制饮食、运动治疗(7).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解析】试题分析:血糖平衡调节方式为神经一体液调节,具体调节过程为:。(1)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浓度降低,属于体液调节。(2)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在核糖体合成后,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才能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3)根据题意分析,肥胖等是糖尿病的诱因是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体力活动过少等,则应该通过控制饮食、运动治疗等方式防治糖尿病。(4)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9.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其能量所占比例如图所示。图2为图1中某种群在一段时间内λ值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題:(1)图1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由图中的_______(填编号)所固定;B和C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生物有_______(填编号)。(2)请画出图1中的生物构成的食物链(网):_______。(3)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数学模型为:Nt=N0λt;其中λ表示_______。据图2可知,前8年该种群数量最小的是_______点所对应的数量。【答案】(1).乙(2).竞争(3).乙、丙、丁或乙、A、B、C、D、丁(4).(5).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6).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能结合图表中信息准确答题。分析图1可知,图中甲是无机环境、乙是生产者、丙代表各级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①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②为碳在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传递,③为分解者的分解(呼吸)作用,④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图2是图1中某种群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λ1时种群数量不断增加;λ1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可据此答题。(1)已知图1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成分,碳在甲和乙之间双向传递,所以甲乙为无机环境和生产者,而乙传递到丙,所以甲为无机环境,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因此,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由图中的乙生产者所固定的;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根据其能量所占比例可知,B和C两种生物能量所占比例相当,说明二者可能处于同一营养级,所以B和C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竞争;该生态系统中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生物有乙(生产者)、丙(消费者)、丁(分解者)或乙、A、B、C、D、丁。(2)A、B、C、D是丙(消费者)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根据其能量所占比例可知,A是初级消费者,B和C是次级消费者,D是三级消费者。食物链(网)都是从生产者开始的,所以图1中的生物构成的食物链(网)为。(3)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数学模型中的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