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下学期三诊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1.下列有关生命系统中方向性的描述,合理的是()A.蛋白质合成时,遗传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B.发生渗透吸水时,水分子的扩散是单向的C.受到刺激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双向的D.生物进化时,变异和自然选择都是定向的【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细胞中分泌蛋白合成时,遗传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即DNA转录形成mRNA,再翻译形成蛋白质,A正确;细胞发生渗透吸水时,水分子的扩散是双向的,只是扩散进细胞的水分子数目多于扩散出细胞的水分子数,B错误;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而反射弧至少由两个神经元组成,因此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C错误;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但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2.真核生物中,下列过程一定在生物膜上进行的是()A.DNA的复制和转录B.CO2的固定和还原C.中心体发出星射线牵引染色体D.有氧呼吸中利用O2生成H2O【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膜系统指的是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不同的生物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导致其功能不同。【详解】DNA的复制和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少量发生在叶绿体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A错误;CO2的固定和还原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B错误;中心体发出星射线牵引染色体,发生在细胞核内,C错误;真核细胞中,有氧呼吸中利用O2生成H2O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D正确。3.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癌变是细胞连续进行分裂的结果B.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C.衰老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增强D.色素沉积出现“老年斑”是细胞分化的结果【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详解】细胞癌变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具有无限增值的特点,A错误;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B正确;衰老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C错误;色素沉积出现“老年斑”是细胞衰老的结果,D错误。4.下列关于生物科学史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B.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使用了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C.温特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某种物质促进胚芽鞘尖端下部生长D.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证明激素调节的存在,并发现了促胰液素【答案】A【解析】【分析】考查多项科学发现实验的方法和结论,意在考查学生对科学发现史的关注和基本事实的掌握情况。【详解】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用实物构建了物理模型,B正确.温特实验用胚芽鞘尖端处理过的琼脂块置于胚芽鞘的切面上的方法证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某种物质促进胚芽鞘尖端下部生长,C正确.斯他林和贝利斯把盐酸处理过的小肠粘膜提取液注入狗的血液,证明激素调节的存在,并发现了促胰液素,D正确.【点睛】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不是那一个实验证明的,而是总结出来的;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5.某兴趣小组将小鼠分成两组,A组注射一定量的某种生物提取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均表现正常。注射后若干天,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等量的该种生物提取液,A组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B组未见明显的异常表现。对第二次注射后A组小鼠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提取液中的物质导致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B.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刺激A组小鼠产生了特异性免疫C.提取液中的物质阻碍了神经细胞与骨骼肌细胞间的兴奋传递D.提取液中的物质使A组小鼠细胞不能正常产生ATP【答案】B【解析】【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详解】分析题干,A组注射一定量的某种生物提取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均表现正常。注射后若干天,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等量的该种生物提取液,A组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B组未见明显的异常表现,说明A组出现的现象属于过敏反应,A错误;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会经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消灭过敏原,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小鼠未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但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时,会发生过敏反应,出现过敏现象,如呼吸困难等症状,B正确;呼吸困难与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无关,C错误;A组小鼠呼吸困难,但是能产生ATP,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以实验现象为载体,考查了过敏反应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够明确过敏反应的概念和特点,并结合题干中对照实验的结果准确判断。6.货币状掌跖角化病是一种遗传病,患者脚掌部发病一般从幼儿学会走路时开始,随年龄增长,患处损伤逐步加重;手掌发病多见于手工劳动者。如图为某家族中该病的遗传系谱,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社会群体调查可推断出此病的遗传特点B.货币状掌跖角化病的症状表现仅由基因决定的C.由家系图判断此病最可能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D.Ⅳ代中患者与正常人婚配生女儿可避免此病的遗传【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系谱图:根据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和“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无法准确判断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系谱图中有女患者,所以该遗传病不可能是伴Y遗传;Ⅰ代男患者的女儿正常,所以该病也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据此分析。【详解】A.家系调查可以确定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和遗传特点,通过社会群体调查可以调查该遗传病的发病率,A错误;B.根据题意,该病多见于手工劳动者,因此该病的症状表现是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B错误;C.从系谱图看,该病有世代遗传的特点,且男女患病率相似,最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正确;D.根据此图题图无法判断出此病的遗传方式,所以Ⅳ中患者与正常人婚配后代是否患病无法判断,D错误。7.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是植物体的两个重要生理活动。下图是田间某农作物植株在晴朗天气一天内不同时间CO2浓度示意图(图中所示箭头表示气体运动的方向)。请分析回答问题。(1)光照条件下,CO2中的碳在该植物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转移途径是:____________。图中曲线_____表示玉米夜间CO2的浓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某同学选取若干大小和长势相似的该植物分别置于密闭装置内,给予不同条件时装置内CO2浓度变化如下表:若温度保持在20℃、光照强度保持在500Lx的条件下,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发现植株不能正常生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要进一步探究光照强弱对该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现提供的材料用具有:打孔器、注射器、台灯、烧杯、玉米植株叶片。实验时光照强弱除了可以调节灯泡的不同瓦数(功率)来实现外,还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调节,光合作用强度则可以通过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答案】(1).CO2→C3→(CH2O)(或糖类)(2).3(3).夜间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田间CO2浓度高而向外扩散(4).该植株12h光照产生的有机物量小于24h呼吸消耗的有机物量(5).调节台灯与实验装置间的距离(6).单位时间内反应物(CO2)消耗量或产物(O2或有机物)生成量【解析】【分析】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三碳化合物,再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图示三条曲线代表一天内不同时间二氧化碳的浓度,其中1、2曲线表示田间植物吸收二氧化碳,3表示二氧化碳向外扩散。【详解】(1)叶绿体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内二氧化碳首先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三碳化合物,再还原生成有机物,因此CO2中的碳在该植物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转移途径是:CO2→C3→(CH2O);由于夜间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田间CO2浓度高而向外扩散,因此图中3曲线代表玉米夜间CO2的浓度。(2)根据表格分析,温度保持在20℃、光照强度保持在500Lx的条件下,12小时光照,积累了0.5,12小时黑暗消耗了1,因此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其12h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量会小于24h呼吸消耗的有机物量,导致植物不能生长。(3)根据题意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可以调节灯泡的不同瓦数(功率)来实现外,还可以通过调节台灯与实验装置间的距离来进行调节;因变量是光合作用强度,可以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反应物(CO2)消耗量或产物(O2或有机物)生成量来表示。【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的详细过程,明确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和呼吸作用的产物,进而判断图中三条曲线代表的环境条件和发生的生理反应。8.科学家发现植物顶端优势受生长素和另一种植物激素M的共同调节。现有野生型植株甲、不能合成植物激素M的突变型植株乙和按图1进行嫁接形成的嫁接型植株丙(野生型甲做根、突变型乙做茎)。为探究植物激素M的作用及合成部位(是茎还是根),某兴趣小组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测定甲、乙、丙三植株侧芽的长度,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内产生,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____________有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植株甲能产生的植物激素是______________(填“生长素”、“植物激素M”或“生长素和植物激素M”)。(2)图2中,植株甲、乙进行对照,自变量是____________,由甲、乙对照结果可得出_________。(3)图2显示植株甲、丙都表现出明显的顶端优势现象,由此可得出________________。为使这一结论更具说服力,还需增设的另一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生长发育(2).生长素和植物激素M(3).有无植物激素M(4).植物激素M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5).植物激素M是根产生的(6).用突变型做根、野生型做茎进行嫁接实验形成植株丁,对比观察丁植株侧芽的长度【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1分析可知,甲植株是野生型;乙植株是突变型,不能合成植物激素M;丙植株是突变型乙的茎嫁接到野生型甲的根上形成的。根据图2分析,甲、乙的实验结果说明甲可以合成植物激素M和生长素,且植物激素M抑制侧芽生长,而乙不能合成激素M,解除了顶端优势,侧芽生长较快;甲、丙实验结果说明植物激素M是根合成的。【详解】(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特定部位产生并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可以产生植物激素M,同时也可以产生生长素。(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可以合成植物激素M,而乙不能,因此植株甲、乙进行对照,自变量是有无植物激素M,该实验的结果说明植物激素M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3)图2显示甲、丙都表现为明显的顶端优势,说明植物激素M是根产生的;为使这一结论更具说服力,还需增设对照实验,即用突变型做根、野生型做茎进行嫁接实验形成植株丁,对比观察丁植株侧芽的长度。【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实验甲、乙、丙组在变量上的差异,并能够根据对照性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