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七中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真正的经典,我想是指那些进入了文化史、文学史,具有原创性和划时代意义以及永恒艺术魅力,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作品。它们往往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完美的体现,按先哲的说法,它们是“不可企及的高峰”。经典的阅读同样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经典有初读与重读,有浅读又有深读。不仅是因为这些经典名著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需要反复阅读;还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升,而需要重读、深读、精读,以获得新的生命感悟和情感体验。经典阅读,要从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着眼,摒弃种种错误阅读思想的影响,不断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本质。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经典对一些读者也只是被知晓,或只限于了解书名和主人公的名字,对作品本身却知之甚少。即使读过,有时也只是浅尝辄止。而重读或深阅读却绝非“再看一遍”,那可能是无用的重复。重读的境界应当像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所言: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新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他用这种体会来解释何谓经典,同样道出了阅读经典的感受。它启示我们,初读也好,重读也好,都意味着把经典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经典进行主动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需要营造一种精神氛围,张扬一种人文情怀,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一种期望之外的心灵激动。一部经典名著,当然不是给一个人看的,无数人都会读它,这就会有千千万万种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心灵体验。在阅读这个领域倒不妨借用这句名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以,应当跳出传统阅读的思维模式,开辟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建设性的文化性格,面对经典时必须要有的一种健康的阅读心态。作为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的经典,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对它的核心价值应深怀敬畏之心。经典资源除具有愉悦心灵、培养审美力之功能以外,还葆有借鉴、参照乃至资治的社会文化功能。对于每个公民来说,经典名著在以科学的现代意识观照下,有启迪当代公民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功能,并使我们从中汲取力量,有所追求,有所摒弃。我国一位当代作家谈到阅读名著的感受,认为阅读进入了敬畏,便有了一种沉重和无法言说的尊重,一种超越纯粹意义上的阅读的体味和凝思,进而有了自卑,深感自己知识的贫乏,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文明竞那么缺乏了解。(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3日《为什么经典值得反复品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典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影响力巨大的作品,代表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所达到的最高点。B.经典被一些读者“知晓”,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知晓,他们对经典的把握是知表不知里,知浅不知深。C.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书中认为,经典是那种重读和初读没有分别、给人同样感受的作品。D.经典值得反复阅读,因为经典本身有不朽的价值,也因为读者有获得新感悟、新体验的心理需求。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对“真正经典”做出了界定与阐释,为下文论述经典的阅读打下了基础。B.文章逐层深入地论述了“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读?”三个关键问题。C.文章以意大利作家和我国一位当代作家的阅读感受为例,论述了阅读经典的意义。D.文章立足于倡导对经典的重读、深读,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主动、创造性地阅读经典,才能营造精神氛围,张扬人文情怀,感受心灵的激动。B.阅读需突破传统一元、单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建设性文化性格和健康阅读心态。C.每位公民只有在科学的现代意识观照下阅读经典名著,才能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D.阅读经典会让人产生敬畏与尊重,进而变得谦虚,认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与浅薄。【答案】1.C2.C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C项,“经典是那种重读和初读没有分别、给人同样感受作品”错。卡尔维诺“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新发现的书”的意思是:经典是那种每次重读都会有新发现、新感受的作品。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C项,据“它启示我们……对经典进行主动的、创造性的阅读”,可知文章举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例子,是为了论述阅读的方法,而不阅读的意义。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营造精神氛围”是“主动、创造性地阅读经典”所需要的条件,而不是其结果;C项,阅读经典,有“启迪当代公民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功能”,但不是“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前提。D项,“谦虚”错,原文是“自卑”。故选B。(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父亲的后视镜黄咏梅退休前,父亲是个货运司机,跑长途。那些年月,汽车司机是很红的。父亲跟人炫耀光辉岁月,总是说,他最远跑到过天路,“呀拉唆,那就是青藏高原……”一说,肯定就要唱。天晓得父亲是哪个年代开到过天路的。别人要是问起,天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他无言以答,只顾哼“呀拉唆”,一哼没个完,好像他记忆里那条天路,开不到尽头,还时常超速,把人撇在后视镜都看不见的拐弯处。父亲常说,他的身后拉着台拖拉机,母亲是车头,哥哥是左轮,我是右轮。在我和哥哥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经常缺席,他从来没有参加过一次家长会,他的签名从没出现在我们任何一本作业簿上。可是,父亲却为我们的求知欲付出过沉重代价。那一年,哥哥念初三,我念初一,我们不再满足从父亲捎回来的特产袋子上找课本里读到的地名了,我们缠着父亲讲那些地方。可是,父亲每每让我们失望。父亲抱歉地解释说,你们老爸天天坐在这个大玻璃罩子里,脚都不沾地,这些地方,多数是在镜子里看到的,你们知道,后视镜里看到的东西,比风筝还飞得远,又远又小。既然父亲在路上看到的风景仅仅是那样的一个个点,父亲又有什么好说的呢?可我们还是不甘心,钻进父亲的驾驶位上,吵闹着,让父亲带我们到公路上,到这个小城以外的任何一个地方去。父亲从来没有妥协过。运输厂纪律很严,别说是我们小孩子,就连母亲,都没坐过父亲的车出城。母亲恐吓我们说,别老缠着爸爸和他的卡车,要是爸爸饭碗丢了,我们这台拖拉机就报废了,到那个时候,拆掉你们这两只轮子,卖钱去。我们就再不钻进父亲的驾驶室闹了。有一天,吃过晚饭,父亲从房间里拿出一叠照片,神秘兮兮地递给我们。我们一看,竟然全是父亲在路上拍的。原来父亲求厂里那个工会主席借了相机。这些照片拍下的多数是公路牌。很多地名我们听也没听说过:怀集、白沙、乐从、溧阳……也有我们知道的:桂林、长沙、武昌,天啊,竟然还有贺兰山。哥哥显摆地背起了那首诗:“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父亲赞赏地看着哥哥,那目光让我嫉妒死了。过后,我从书里找哥哥背的那首《满江红》,心里一阵郁闷,此贺兰山非彼贺兰山啊,当时,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就连开到过贺兰山的父亲也不知道。那么,父亲算不算到过这些地方?逐渐地,我们不再满足看公路牌,我们吵着父亲要看风景。父亲只好拍些沿途的风景回来。一座奇怪的石头山,一排飒爽的钻天杨,一道有趣的倒淌河,以及一轮即将沉入群山的落日…….父亲的拍摄技术不怎么样,他的取景器总是装不完那些美丽的瞬间,这时,父亲就会在旁边用话语补充给我们听,有照片为指示牌,父亲说得生动些了。父亲拍回来的照片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好看,他被路上的风景迷住了。因为这些照片,我们觉得自己就坐在父亲的副驾驶位上,到了父亲所到的地方,看到了父亲所看到的风景,我们不再觉得父亲远得只剩一个点了。我们开始记挂在路上的父亲,会看着街上任何一辆车,想,不知道这次,父亲又会拍回什么样的照片呢?我们这样记挂着,觉得时间慢得像蜗牛。那天,父亲回来了,脸色沉重,二话不说,只顾喝水。气氛严肃,我和哥哥便没敢吵着父亲要看照片。母亲更伤心,她只是一直重复着那句话:“就是不能停啊,以后千万别停了!”父亲没作任何申辩,他垂着头,乖乖地重复着母亲的话:“是啊,就是不该停的啊,以后千万不能停了……”原来,父亲这次开到贵州六盘水盘山公路,那地方刚下过雨,山与山之间正骑着一道彩虹,像年画里看到的那么美。父亲生怕这彩虹消失了,连忙停下车,抓起相机,跑到路边拍起来。没想到,父亲停车的地方是盘山路一个转弯口,迎面一辆货车看到父亲的卡车时,刹车已经来不及,两相对撞,货车翻了,父亲卡车上的货物也被撞得七零八落。万幸的是,人没事。父亲被厂里记过处分,还要负责赔偿货物损失。父亲再也没有停下来拍照。那些地图一样的照片,一段时间被我夹在课外书里,当书签。(有删改《钟山》2014年第1期)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人物关系并不复杂,情节也较简单,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凸显出父爱与亲情的主题。B.小说以“父亲的后视镜”为题,既符合父亲的司机身份,又表现了父亲对家人的牵挂,意味深长。C.小说开头写父亲不能说出天路的具体情况,是说明父亲并不爱看景色,为和下文拍风景照片形成对比。D.小说以“我”为叙述视角具有可信性,线索比较单纯集中,情节的推进、场面的转换也较自由。5.请分析“我们不再觉得父亲远得只剩一个点了”这句话的含意及作用。6.细节描写会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请从文本中找出三个例子具体分析。【答案】4.C5.含意:照片拉近了我们和父亲的距离,父亲用他拍摄的照片弥补了常年在外跑车使我们缺失的父爱。作用:①情节上,呼应了上文提到的从后视镜看到的东西小。②人物塑造上,表现了父亲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的变化,通过孩子们的观感体现了父亲性格中隐藏的父爱亲情的一面。③主题上,突出了亲情的温暖,父爱的深沉。6.①“谈起天路时,父亲情不自禁地唱歌”这一细节,通过这种下意识的习惯,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父亲对自己往昔光辉岁月的得意。②父亲“拿出照片,神秘兮兮地递给我们”这一细节,通过父亲的故作神秘,生动地表现出他为自己能够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而感到的快乐。③“哥哥背诗,父亲赞赏地看着哥哥”这一细节,通过父亲的眼神,生动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成长的喜悦。④“父亲回来脸色沉重,二话不说,只顾喝水”这一细节,通过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内心的后悔。【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应从人物形象、手法分析、环境描写、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本题C项,“说明父亲并不爱看景色”错,据“父亲抱歉地解释说,你们老爸天天坐在这个大玻璃罩子里,脚都不沾地,这些地方,多数是在镜子里看到的”“父亲从来没有妥协过。运输厂纪律很严,别说是我们小孩子,就连母亲,都没坐过父亲的车出城”,可知是因为父亲工作认真。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的含义及作用。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语句含义,作用题可从人物、情节、主题的角度来答。本题分析“我们不再觉得父亲远得只剩一个点了”这句话的含意及作用。含义:可从原因的角度分析,据“在我和哥哥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经常缺席,他从来没有参加过一次家长会,他的签名从没出现在我们任何一本作业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