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写作上的从小见大周国平①世界文学宝库中,有许多名篇是通过描述日常小事阐明大道理的。即使是那些宏大叙事的巨著,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占据大量篇幅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人在一生中也许会遭遇大事,但遭遇最多的还是日常小事,不论伟大与平凡,概莫能外。因此,对于写作者来说,从小见大是一项重要的功夫。②怎样做到从小见大?要在平时练就“见”的眼力,还需在写作时如实写出所“见”。③大道理往往寓于小事之中。如何从小事中发现大道理呢?“功夫在诗外”,陆游此言说出了写作的普遍真理。意义只向有心人敞开,你唯有平时就勤于思考宇宙、社会、人生的大道理,又敏于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才会有一副从小见大的好眼力。泰戈尔从一朵野花看到了造物主创造的耐心,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如此写道:“我的主,你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同样的一朵野花,一个对宇宙和生命的真理毫无思考的人看见了,是什么感想也不会有的。④而写作不是写作时才发生的事情。平时生活中,心灵始终要保持一种活泼的状态,如同一条浪花四溅的溪流,所谓好文章不过是被抓到手的其中一朵浪花罢了。长期以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在生活中每遇到触动我的心灵的事,不论悲喜苦乐,随时记录下来,包括由之产生的思考。越是使我快乐或痛苦、感动或愤怒的事,我越不轻易放过,但也不沉溺其中,而是把它们当作认识人生和人性的宝贵材料。这样做的结果是,久而久之,我感到小与大之间的道路是畅通的,从小见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⑤当然,具体写作时,是要有技巧的,但技巧并不复杂。对所写的这件小事,要抓住它真正触动你的情境和细节,这实际上是小和大之间的关联点。要对这关联点着重加以描述,尽可能写得准确、细致、具体、生动,让读者感到,你被触动是多么自然的事情,他们在此情境中同样会被触动。这样的描述,己经隐含大道理了。对于从小事中体悟到的大道理,需作画龙点晴的表述,语言要简洁,切忌长篇大论;要质朴,切忌豪言壮语;最好还要独特,切忌陈词滥调。最佳的效果是,读者从你所描述的“小”中己经隐约见出了“大”,而在读到你的点睛之句时,仿佛刹那问被点破,发出会心的微笑。1.第②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2.第③段中,作者用泰戈尔的例子是为了___________。3.对第④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写作时保持心灵的活泼。B.写作前要注重平时积累。C.写作前做好行文的构思。D.写作要能引发读者深思。4.阅读第⑤段,概括在具体写作时如何做到“从小见大”。【答案】1.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从小见大对写作者很重要”的观点,引出下文对如何做到从小见大的方法的阐述。2.证明平时勤于思考大道理,敏于感受小事物,才会有从小见大的好眼力的观点3.B4.(1)抓住小和大的关联点,并着重描述:(2)语言表述要简洁、质朴、独特。【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具体考查分析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结合前后语段内容“因此,对于写作者来说,从小见大是一项重要的功夫”“要在平时练就‘见’的眼力,还需在写作时如实写出所‘见”“大道理往往寓于小事之中。如何从小事中发现大道理呢”“而写作不是写作时才发生的事情”等分析,第二段内容结构上主要是承上启下,答题时候需要具体分析承上启下的内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及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第③段中,作者用泰戈尔的例子是为了”,需要立足文本第三节内容,联系上下文语句等分析目的。结合“意义只向有心人敞开,你唯有平时就勤于思考宇宙、社会、人生的大道理,又敏于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才会有一副从小见大的好眼力”分析,写泰戈尔从一朵野花看到了造物主创造的耐心,敬畏之心油然而生等,为了证明平时勤于思考大道理,敏于感受小事物,才会有从小见大的好眼力的观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结合“而写作不是写作时才发生的事情”“在生活中每遇到触动我的心灵的事,不论悲喜苦乐,随时记录下来,包括由之产生的思考”等分析,语段主要强调写作前的积累,平时要不断记录,不断积累等。B项理解最恰当,故选B。【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结合“对所写的这件小事,要抓住它真正触动你的情境和细节,这实际上是小和大之间的关联点。要对这关联点着重加以描述,尽可能写得准确、细致、具体、生动”分析,在具体写作时,抓住小和大的关联点,并着重描述。结合“需作画龙点晴的表述,语言要简洁,切忌长篇大论;要质朴,切忌豪言壮语;最好还要独特,切忌陈词滥调”分析,在具体写作时,语言表述要简洁、质朴、独特。【点睛】信息筛选整合题,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几种在文段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黄州赤壁谒东坡①我又来了,在这满天秋碧的日子。②我是来看苏东坡的。③在我的心目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黄州只有滚滚江水边这片青松与修竹掩映的江矶兀立于小城一侧,兀立于如烟波一般浩渺的文化时空里;在我的心目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黄州只有苏轼屹立在这里,屹立在历史的苍穹之下。④江上的霞晖刚刚散去,东坡先生漫步走下矶头,几分悠闲,几分沉思。他仍然站在坡下的那片开阔地上,展望万里长天,展望远方烟树,历历的江南原野,任身旁的长河滔滔而去,任三三两两的人群从公园穿过。无垠江山,朗朗怀抱,今日黄州的秋空,依然能让他产生无限怀想。⑤是的,先生没有离开过黄州。他把自己最好的创造年华留在了黄州,他把最有影响力的作品留在了黄州,他把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和生命表现留在了黄州。⑥不曾有过干戈扰攘的著名战事,不曾有过或虚或实的传说故事,黄州的悠远,黄州的名望,是靠文化构筑起来的。说得具体些,是在970多年前的那个风雨如磐的日子,一个近似囚犯的人被押解到这里,在这里留下了几纸文字之后,就把这座小城高高地垫起,让世人刮目相看了。⑦如今,不闻低吟高诵之声,横笛漫吹的悠扬也已渐渐远去,但有苏轼伫立在这里。无论是秋色中的黄州,还是春阳下的黄州,见到苏公,都能让人遐想翩翩。⑧那是一个让人永远无法悟透的文化话题,本是一场人生悲剧,却导致了一次生命意义的至高升华。在我们今天为宋词、为唐宋散文这些巨大文化财富而备感骄傲的同时,只能庆幸当年的黄州,不是今天人们印象中的这座大江似练、山水如绘的美丽小城,上苍就不会将那次重大的文学孵化..选定在这里。⑨黄州有幸。当年,这处在人们看来十分偏僻的蛮夷之地,却意外地迎来了才华盖世的词人,加上它临江的地理位置,还有个与赤壁鏖战之地同名的矶头,使词人想到了历史上那场著名的激战,使这座平淡无奇的小小江矶得以峥嵘出世,使千万年安然流淌的江水在文字的画卷中显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使这座城池肩负起了一次重大的文化使命。⑩词人有幸。作为悲剧的主角,乌台诗案带给他的政治挫折是惨重的。刚刚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苏轼来到黄州,无疑是走进了他那宦海人生的巨大落差。是黄州尊贤敬德的淳朴民风抚慰了他遭受过重创的心灵,是黄州壮丽的山水激发了他的才情。尽管人生厄运和功名未成难免使他感伤,但他得以在这个小小平台上一览辽阔江山,走向情动千古的高远之境,以江海豪情卓然独步,为中国文化史写下了极其精妙的一页。⑪古往今来,每一个追求文化高度的汉语言书写者,无不苦思冥索地探寻过方块汉字的最佳组合之奥秘。而当年词人泛舟江波之上,借着如纱如水的月色,与人把盏谈笑,随之挥毫写下了令天下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旷世之作。那样的夜晚,词人一家或寄居于小小寺庙,或局缩于简陋茅庐,忘却了自己身处逆境的他,在这夜阑人静之时,还端坐窗前,秉烛研墨,其神情之从容,其笔锋之流畅,犹如天授。⑫天地广袤,山水无数,为何黄州能够诞生出震古烁今的文学作品,造就出一代文化奇人,这里的山水蕴藏着怎样的灵性,东坡先生曾在这里受到了怎样的灵感支配,才完成那样绝妙的文字组合的?这种问题也许有些玄虚,但并不一定是个可笑的话题。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学人向往黄州,他们除了游览名胜,还希望从这里寻访到什么,感悟到什么。或许,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这就是文化名胜对寻访者的诱惑所在。⑬苏轼被贬谪而来,本是历史对道义和文化的一次暴虐践踏,本是命运对他的一次极不负责任的安排,但他却在这种艰困和屈辱的遭遇中,实现了一次被历史大书其功的文化突破。惊世之作如此出现,除了神灵相助之功,似乎没有谁能够作出符合现实规律、并且令人信服的解答。⑭我每次到黄州,都要来赤壁一游。尽管我没有能力来破解杰出文化的诞生之谜,连苏轼谪居黄州五年的经历也缺乏研读,甚至不清楚自己一次次反复而来有什么实际意义。然而,每次前来,我总要在这位先贤面前久久凝望,看他峨冠博带的衣饰,看他并不伟岸的身躯,看他自然平静的表情,看他穿透岁月的眼神。文化伟人生荣死哀,不像帝王将相那样,活着没有人敢靠近,死后没有人愿意靠近。一代代后人读着先贤的作品,总像他们还活着,不管他们离自己多么遥远。⑮这回,我再一次走近苏轼像前,再一次屏住气息仰望,再一次留影纪念。可我似乎突然感到,他那双平和远眺的眼睛中透出的雄视百代的目光,让人震撼。⑯原来,我无法走近他。5.第⑧段加点词“孵化”在文中的含义是。6.第⑨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是。7.本文第④段的文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8.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③段看似矛盾,实则突出了苏轼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B.本文横穿古今,通过凭吊苏轼也反思了古代的文化现象。C.第⑪段划线句让我们联想起《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D.本文语言朴实而不失于文采,平静的叙述中涌动着激情。9.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对文章的最后一段进行赏析。【答案】5.构思、酝酿、创作。6.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自己身临其境而勾起的历史回顾与联想,抒发内心对东坡的敬慕之情。7.具有虚实结合的特点,作者运用联想想象的写作手法,横贯古今,把东坡先生写活,重新赋予他生命,仿佛东坡先生没有离开黄州,还生活在人们中间,依然用他那宽阔的心胸从容地面对生活,这样使东坡的形象给人平易亲切之感,流露出作者对东坡的仰慕与喜爱之情。8.C9.从结构上看,最后一段结尾紧扣题目,同时也照应了文章的开头。从内容看,“走近”苏轼是本文行文的线索和主题。作者来到黄州,看到苏轼曾经生活过的黄州山水,勾起了他对历史的回忆,他从时间和空间上“走近”苏轼;接着,他苏轼的遭遇及其文学作品,“走近”苏轼的心灵;结果他发现自己无法“走近”苏轼,突出了苏轼高尚的人格与杰出的艺术成就,表现出作者对苏轼的敬仰之情,并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解析】【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语境考虑。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在文中,“孵化”一词是阐述“重大的文学”的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