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押题考试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押题考试试题(含解析)一、积累应用填空1.按要求补全下面空缺。(1)_______,杜鹃声里斜阳暮。(北宋·秦观《_______·郴州旅舍》)(2)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3)柳永《八声甘州》中“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句,从对面着笔抒发情感。杜甫《月夜》中同样采用这一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答案】(1).(1)可堪孤馆闭春寒(2).踏莎行(3).(2)官盛则近谀(4).(3)今夜鄜州月(5).闺中只独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堪、踏、谀、鄜、闺。【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选择2.按要求选出正确答案。(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小李与小黄常常共同学习,相互探讨,可谓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B.小李同伴都很贪玩,而他勤奋读书,老师赞他“蓬生麻中,不扶而直”。C.小黄因考试失利而懊丧不已,朋友们安慰他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D.小黄自己家境贫寒,却还想资助小李,小李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对观众来说,看综艺、追偶像的目的除了放松、娱乐之外,汲取正能量也是一大需求。从《国家宝藏》等文化类综艺屡受热捧,到《最强大脑》等节目选手被视为榜样,都证明了这一点。不仅上述棚内综艺,,,,,,。在新一季的许多档真人秀中,我们都可以欣喜地看到明星地位正在弱化,文化与正能量输出的意识逐渐增强。①在这个过程中正能量的传递变得更加重要②户外真人秀在这方面也应大有作为③与观众获得共鸣④户外节目能够突破舞台和场景录制的限制⑤利用生活中无穷无尽的时代素材⑥让观众在欢笑之余进行更多的自我观照A.⑤①②⑥③④B.②④⑤③⑥①C.③②④①⑥⑤D.④②①⑥⑤③【答案】(1).A(2).B【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名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首先要积累大量的常见名言名句的意义并明确他们的用法,重点要考虑词意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等;其次就是按照题目要求结合具体语言环境仔细斟酌认真考虑,并按照要求选出正确答案。本题要求选出“选项中,名句使用最恰当的一项”。B项,“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是成语,意思是蓬草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语境中说他的伙伴都贪玩,不算是好的环境,不合适。C项,“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没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于劝解人要善始善终。,语境中是劝说人不要灰心丧气,不合适。D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语境中说的是一个人乐于助人,不合适,故选A.(2)本题考查的是语句连贯。所谓“连贯”就是围绕一定的中心,按一定的叙述角度和一定的顺序作表达,使之前后照应,结合紧密,语气上一气贯通。思考角度主要有陈述对象的统一,把握语句的结构的对称性,词语的照应与暗示,合乎语意表达的逻辑性,知晓连贯位置的提示性,领会感情色彩的和谐性。本提要求选出“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结合语境,前文说的是“不仅上述棚内综艺”,对应的关联词是“也”,内容是和“棚内综艺”相关的“户外真人秀”;“能够突破舞台和场景录制的限制”是对“大有作为”的解释说明,②④放在一起,“利用生活中无穷无尽的时代素材”是“突破限制”的具体做法,④后接⑤;“获得共鸣”之后才会“自我观照”,且这些是“利用时代素材”的目的,⑤后接③⑥;“这个过程”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故选B。二、阅读理解①全球化意味着什么?进入2018年,很多人有一种感觉,世界似乎被卷入了反全球化的浪潮。曾经的人类大同样板工程“欧盟”和“欧元区”陷入了乱局;难民涌入的外部刺激,更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在计算欧盟崩溃的时间点。难道历史真的要走向一个拐点,重回那民族国家严守各自的堡垒,相互提防甚至对抗的时代?②很多时候,对未来的迷茫和悲观,只是由于你站的位置还不够高,视野还不够广,就如一些人因为局部地区的战火纷飞就感叹人类暴力爆发,而一本数据丰富、逻辑严密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美]斯蒂芬•平克著)就让他们闭嘴。同样,关于人类未来的走向,我们有必要梳理人类发展更漫长的历程,去发掘其中的规律。荣获2018年美国考古研究所霍尔顿图书奖的《第五次开始》作者罗伯特•L.凯利告诉我们,在人类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后,即将迎来第五次开始。这一次,人类可以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③作者将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技术的开始、文化的开始、农业的开始、国家的开始。这种划分方式,强调动态的“开始”,强调人类历史时间线的“点”,更有代入感。让我们回到历史的关键节点,去探索人类历史动态的前进过程。④使用工具,使我们与兽类彻底区分开来;文化,让我们得以交流,结成社群,进而形成共同的记忆和意识;农业诞生,自此人类不再居无定所,得以产生“剩余”产品,进而产生阶层和阶级;终于,我们熟悉的历史阶段来临,国家得以产生,它更高效地组织生产,庇护具有共同文化和记忆的国民,也制造了压迫和国家间更具毁灭性的战争。⑤有趣的是,回看历史,国家往往是一个基本的记忆展开单位。比如中国史,朝代更迭是叙事的主基调,而深入一个朝代,帝王来去又常常是叙事的主线。为何如此?笔者以为,一方面是因为人类记忆最深刻的阶段,正是第四次开始后的阶段,史料更丰富,更有延续性;另一方面,在于我们如今依然处于第四次开始后的阶段,依然习惯性地以国家为切入点去思考历史。⑥本书作者是考古学家,因而更关注历史本身。我们回看历史,常基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投射历史,从而存在曲解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在历史研究中,常常强调要站在当时人的角度看问题的原因。在这方面,凯利这样的考古学家却有着先天“优势”,因为他考察的对象是客观实体,是未经前人“加工”的素材,从而可以科学的方式去考察分析。虽然其中一些对历史逻辑的模拟带有主观性,但总的来说,还原历史的概率大大增加。⑦凯利在本书第二章“考古学家如何思考”中,介绍了其工作和思考方式。这一章看似是个人总结,却是后续介绍人类历史的重要铺垫,增强了后文叙事的力量,因为它描述的就是考古学家剖析历史不一样的力量。比如,他介绍考古学家面对著名的“奥茨”原始人遗体时追根溯源的方式,展示了考古学家的工作过程,这既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⑧考古学家独特的工作和思维方式,使凯利对人类社会有了新的思考。在对未来的展望中,凯利提出了他乐观的预期,那就是“第五次开始”。国家为主体的历史运作方式加快了人类进步的效率,为我们带来了生活的提升;与此同时,其弊端也不断涌现。⑨我们需要新的开始。在凯利看来,这一次,与此前我们常常被历史进程推着走不同,人类已经有了更多主动改变世界的可能。跨越国家定义的全球化,将在第五次开始中扮演重要力量。互联网提高了信息流转的速度和广度,如今一个中国青年可能和美国人一样听着阿黛尔的新歌,这只是全球文化交流的一个注解而已,其背后则体现了人类全球化交流和协作的力量。这将推动人类的进化向更好的方向前进。⑩凯利的寄望在今天似乎有些让人难以信服。毕竟,全球范围正在因为贸易产生争端,区域联合的范本欧盟也显得岌岌可危。但是,人类历史的进化从来不是单线的,当年欧洲发起一波全球化贸易过程的时候,伴随的是血腥的殖民化过程。而如今的全球化过程已然理性许多,利益最大化已成为一个可以协商的过程,而非暴力的开始。这体现的正是凯利对人类社会的信心:“人类现在已经拥有改造世界的能力”,“我们有自我教育的历史”,前者让人类具备了沿着进化轨道继续高速发展的可能,后者让我们在伦理和道德上不会偏离轨道太远。⑪凯利是技术乐观主义者,他让我们相信,人类将利用自己的技术更好地改造世界。凯利还是人类道德底线乐观主义者,他不相信诸如人工智能的技术,最终会导致大面积失业,成为阶级对抗的“自毁”路径。⑫“第五次开始”,已经开始。我们对人类此前历史积淀的技术和伦理充满信心。这一次,我们将走得更远,走向人类更好的目标。3.对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用类比论证,证明《第五次开始》和《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样数据丰富、逻辑严密。B.用对比论证,证明那些“因为局部地区的战火就以为人类暴力爆发”的观点必须批评。C.用引证,证明整体来看,人性中的善要远大于恶,因此人们对未来应抱有足够的信心。D.用例证,证明人们不能仅仅根据个人对局部现象的直观感受就作出对人类的悲观判断。4.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5.根据文中信息,简要介绍《第五次开始》这本书(80字左右)。6.以下题目中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一项是A.我们需要新的开始——以《第五次开始》为例B.考古学家如何思考?——以罗伯特•L.凯利为例C.全球化意味着什么?——读《第五次开始》D.洞察人类历史的力量——评《第五次开始》7.在第⑧-⑪段中,呈现了凯利对未来乐观的预期。请对凯利的这种观点作评析。【答案】3.D4.承接上文对“国家的开始”是“我们熟悉的”阶段的介绍;证明人们回看历史常以国家为基本的记忆展开单位;从前人史料影响和自身惯性思维两个角度挖掘人们难以摆脱国家视野的原因;暗示当前“反全球化”浪潮出现的根源;与下文凯利以考古学的方法进行更宏观和客观的科学研究形成对比;为证明凯利的思考更接近历史发展的真相作铺垫。5.2018年美国考古研究所霍尔顿图书奖获奖作品。作者罗伯特•L.凯利,考古学家。该书阐述人类在技术、文化、农业、国家出现带来的四次前进后,将主动迎接全球化带来的第五个历史发展节点。6.C7.答案示例一:凯利认为,跨越国家定义的全球化将推动人类迈入新的更美好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观点连通了当下与未来,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在当前全球范围因为贸易等问题产生争端的背景下,凯利乐观的预期能够给人们以走出困境的信心和克服障碍的决心,启迪人们不应逆时代潮流而行,应该合作开创理想的未来。答案示例二:凯利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将迎来历史上的第五次跨越式前进。这种乐观的预期颇具鼓舞力,但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该观点完全建立在对人性的美好寄望的基础上,片面强调了发展中有利的一面而忽视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对历史进程中可能存在的重大危机缺乏足够的警惕,让人难以信服。【解析】【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论证方法的类型。第②段,作者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和《第五次开始》所论述的观点来证明“很多时候,对未来的迷茫和悲观,只是由于你站的位置还不够高,视野还不够广”,这是举例论证。故选D。【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先审题,从题干看,这是一道“作用”题,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从内容上看,这一段文字主要论述的是“国家往往是一个基本的记忆展开单位”这一观点,回答了第一段“难道历史真的要走向一个拐点,重回那民族国家严守各自的堡垒,相互提防甚至对抗的时代”的疑问,并明确指出,正是因为“在于我们如今依然处于第四次开始后的阶段,依然习惯性地以国家为切入点去思考历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