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19届高三语文信息卷(一)(含解析)一、积累应用1.按要求填空(1)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2)位卑则足羞,_____。()《师说》)(3)柳永《八声甘州》中“_____,_____”两句描写花叶凋零,感叹自然美景随着时光流逝而消歇。【答案】(1).黄沙百战穿金甲(2).官盛则近谀(3).韩愈(4).是处红衰翠减(5).苒苒物华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穿、盛、谀、苒、休等词,都要格外留意。2.按要求选择。(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A.小周毕业多年后邂逅当年同窗好友,感慨地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B.吴先生面对争强好胜、惹是生非的小孙子,谆谆教诲道:“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C.郑老师深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道,因此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D.王助理的方案被领导否定,心情郁闷,同事安慰说:“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2)下面是某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的讲话,以下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_____A.男生寝室昨晚熄灯后聊天,希望你们既往不咎,改正错误。B.本周艺术节大家群策群力取得年级第一好成绩,可喜可贺。C.小刘同学尽管早晨迟到,但原因是他帮助邻居,值得见谅。D.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有问题尽管提出,我定会鼎力相助。【答案】(1).C(2).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表达连贯、简明、得体能力。语言得体就是要根据语境条件来使用语言,使言语得当。语言得体要注意四点:看清对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适应场合,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区别语体,写什么文用什么体;明确目的,有什么事说什么话。(1)A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是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此处是同学,不合语境。B项,“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意思是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一个人只有懂得羞耻,才能自省自勉,奋发图强。有羞耻心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战胜自我,这是“勇“的表现。此处是劝告不要惹是生非,不合语境。C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此处用于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正确。D项,“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意思是不能和生命只有一个季节(夏生夏死)的小虫子说冰是什么样的,因为它受限制于时令而不能理解;不能和井里面生活的青蛙,说大海是什么样的,因为它受空间限制自己不了解。此处指方案被领导否定,不合语境。故选C。(2)A项,“既往不咎”指对别人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此处用于称学生针对自身的过错,用错对象。C项,“见谅”是请求别人原谅自己的谦辞,此处用于称原谅别人,用错对象。D项,“鼎力相助”是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此处用于称对别人的帮助,用错对象。故选B。【点睛】语言得体运用看准对象要注意谦辞和敬辞,要注意禁忌语。讲话要讲究分寸,巧妙用语,日常场合亲切、自然,正式场合庄重、规范,娱乐场合幽默、活泼,悲伤场合低沉、哀婉。分清书面语和口语,口语亲切自然,书面语庄严、严谨。注意区分各种文体的不同的语言要求:议论文讲究用语准确严密,注意修饰语的使用。实用性文章语言讲究平实。新闻稿简洁、扼要,概括性强。广播、演讲辞明白、口语化,避免同音歧义词。广告用语通俗凝练,新颖活泼,幽默易记。合同措辞严密,表达清晰,政令词语庄严而有分寸等等。贺辞热情洋溢。二、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小议“伪善”陈家琪①知道恶而为恶,或故意为恶,这并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伪善”。真正的“伪善”,就是把出于自己主观意图的行为理解为对恶的铲除或消灭,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的意图的行为,就一定是善的。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②我们选两个古今中西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论来分析一下:③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⑤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⑥主观意志可以成为行为的客观性法则。⑦前面是孔子的,后面是康德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都只在强调人的主观意愿的纯正,使一切行为本身从一开始就“出于义务..”,而不是“合于义务”。“做买卖童叟无欺”,要“出于义务”,而不能仅仅理解为“合于义务”。其实,对人性、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理解,让我们确信要求“合于义务”要远好于对“出于义务”的要求。或者说,赚钱是对的,但要有制度和规则,使那些在行为上总是“合于规则”的人总能赚到钱,越“合规则”就越发财,而违反规则就一定让你人财两空。客观化的规则越强硬,越普遍,就越好。当然,规则总是人“出于义务”而制定的,一旦制定出来,就不管你的行为出于什么动机了,只管行为本身是否“合于规则”。做买卖你“童叟无欺”是不是出于义务,没有人管你;但时间长了,因为越合于规则就越能赚钱,“合于义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出于义务”。这就说明重要的是行为本身要合于规则,而这套规则又出于义务,慢慢就变成了对每个人而言的“出于义务”的习惯。⑧“伪善”就是只强调从行为动机上要求人,然后相信只要动机上纯正了,行为本身也就一定是善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就一定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⑨黑格尔由此概括出“伪善”的四个形式化规定:⑩第一,意图上的善决定一切,于是所有行为——批斗老师,烧书,砸烂旧世界,就都是对的,这叫从动机上把自己的恶解释为善。⑪第二,用外在的原因解释别人的动机,于是既可以把别人的善行解释成恶行,也可以把对方的恶行解释为善行;出身、历史、经历、看了什么书、听了谁的话等等都可以成为解释的理由。⑫第三,盖然论。到底什么样的动机是善、是恶,是出于义务,最后只有靠权威的认定;于是有多少权威,也就有了多少必须“出于义务”的行为动机;权威也就是统治者的意志,大家无形中养成了“听话”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作风,直接知觉与偶然想象代替了概念与逻辑上的论述。⑬第四,善与恶的界限终于消失了,人们各自选择自己的行为,然后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无数的人由“坏人”变成好人,又有无数身居高位的“好人”变成了坏人,如此反复,终于使善恶不再有任何客观的标准,剩下的只有自己的利益与选择。大家也就只习惯于从道德上(也就是从动机上)对诸如三聚氰胺、毒疫苗之类的事进行谴责,而这些谴责既无效也无力,因为你只会把问题归结为道德、动机、良知、信念等主观因素,而所有应做什么、不做什么的善恶之别,只能等待着权力意志的任性解释。⑭现代世界从一个崇尚圣人、君子、英雄、德行、高尚、充满诗意的世界变成了一个法律与伦理世界客观化,人们只知做一个守法公民,过平庸、琐碎、乏味生活的时代。在这变化中,沉湎于或自恋于个人内在的道德情感是一回事,如何让这种道德情感通过法规而具有了特殊性的规定性,从而寻找到生活的另一种安宁与闲暇,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我们这代人,五十年前,“文革”开始时,从内心到外在过的都是一种英雄、道德、崇高、让信念充满诗意的生活,对于发生在身边的种种灾难,包括那么多人的死亡与对文物古迹的极其彻底的、可怕的破坏一无所感或毫不在意。五十年后的年轻人呢?他们可知道五十年前所发生过的一切?他们可从理论上对道德与政治、法治与权利的关系做过思索?作为一个在高校中已经工作了超过三十五年的老教授,听到对社会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天良丧尽之类的道德谴责时,怎能不忧心忡忡,并在直接知觉与偶然想象中不断遭遇着“伪善”的磨难?3.第⑦段中加点的词“义务”的含义是。4.下列材料能够证明“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一项是()。A.纳粹德国为了提升本国国民素质,消灭清洗被视为劣等民族的犹太人。B.某个美国公民为了净化美国社会刺杀某色情杂志的创刊人,致其瘫痪。C.资本家为了赚钱的需要,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D.上班族为了抓紧时间,在上下地铁时奋勇向前。5.第⑧段画线句表达的是“伪善”者的观点。下列能反映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所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都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B.所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都不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C.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D.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不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6.第③到第⑥段引用了孔子与康德的名言,分析其作用。7.概括本文论证思路。【答案】3.动机上的善的意图/动机的善4.C5.D6.作者引用的孔子和康德的名言的材料具有典型性,在一个广泛的层面上说明了有很多人认为动机的善最为重要,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将出于义务看得更重要。引出了下文作者对于“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分析议论。7.首先解释什么是伪善,然后指出伪善的问题所在,并阐述了合于义务比出义务更重要的观点,接着作者论述了伪善的四种形式及其表现,进一步揭示出了伪善泛滥会造成的恶果。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和个人经历,引发青年人对于“伪善”、“合于义务”和“出于义务”的现实思考。【解析】【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文本内容“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的意图的行为,就一定是善的。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观意志可以成为行为的客观性法则”“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都只在强调人的主观意愿的纯正”分析可知,动机上的善的意图。【4题详解】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能够证明“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一项,A项、B项、D项都是从出于义务,即出于善的动机出发,而最终导致了恶。故选C。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第⑧段画线句表达的是“伪善”者的观点,A项,与画线句同;B项,与画线句相反,“所有”二字绝对化,不妥;C项,与画线句有交叉或者被包含关系。因此选择D。【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③到第⑥段引用了孔子与康德的名言的作用,需要概括名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语境内容分析作用。结合文本内容“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我们选两个古今中西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论来分析一下”“其实,对人性、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理解,让我们确信要求‘合于义务’要远好于对‘出于义务’的要求”分析可知,在一个广泛的层面上说明了有很多人认为动机的善最为重要,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将出于义务看得更重要。结合下文内容“‘合于义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出于义务’。这就说明重要的是行为本身要合于规则,而这套规则又出于义务,慢慢就变成了对每个人而言的‘出于义务’的习惯”分析,引出了下文作者对于“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分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