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剩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高平,似乎很难与瓶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基,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于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而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米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旱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中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D.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式结构,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古典王开岭①温习一下这些句子吧:“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那样明亮的户外,那样的四季,那样的江河岳脉,它们今天在哪里呢?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天光明澈,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皎月安在?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活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视野里被生生扯去?多少诗词风景像《广陵散》般成为遮远的绝响?②“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关关雎,在河之洲”……抚摸这些句子的时候,我除了对美的巨大感动,内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凉和疼痛:那自然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生命与自然最相爱和谐的“蜜月之岁”永远同我们告别了!闻读竟成了永诀和追悼!③语文教材中的众多游记,无论是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洞庭……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意境外,更有着凭吊和祭奠的意义,更有着“黄鹤一去不复返”的绝唱意味!难道我们在对之阐释时,就只停留在汉语表面的字义上?比如“蒹葭”“雎鸠”,难道除了“一种植物”“一种水鸟”,就再也延伸不出别的含义?除了挖掘莫须有的政治意义,难道就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隐隐动容?除了分享审美愉悦,难道就品咂不出挥别”的忧愤和悲怆?④我更想建议老师:为什么不问问孩子,那些美丽的“雎鸠”“鹿鸣”哪里去了?甚至还可以让孩子去想,假如诗人活在当下,他又会作何吟?这等反差难道不会在孩子心里掀起一场风暴吗?我不知道老师们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口儿,心中有没有升起一丝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那我要为我们的教育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因为,接种了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面对一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将被铲平的古街时,至少会有一丝心痛和迟疑。这就有救了。⑤其实,又何止语文课!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笔画、词条、年代、人名、事件和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树立起一种信仰,当他们成年后,所谓环保宣传和口号标语又有什么用呢?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上,做得选远不够。试想,从小缺少“感动”的孩子会变成什么人?所以当今天从网上看到广州餐来上日均“吃猫”一万只,惊讶得目瞪口呆时,我忽然想到:这些食客曾经也是孩子,谁曾告诉他们“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吃的”呢?随即又想起那个用硫酸泼熊的清华学生。⑥曾经看到两则报道,都和“树”有关一—⑦一位叫莱莉亚·希尔的女孩,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红杉树,竟然在这棵高55米的树上栖居了738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该树。⑧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当市政工程的铲车向古树枣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年轻人高喊着“拯救斯德哥尔摩”,用身体组成人墙,挡在那些美丽的古树前。终于,政府做出了让步,将地铁绕道而行。⑨读着这些报道,我被深深打动了。多么勇敢和纯洁的心灵啊,其心灵像那些大树一样美丽而健康!我深信,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与其童年教育和自然意识的启蒙有关这热爱一定是童年就埋藏在心底,正是那些深刻的印象刺激和鼓励着他们,才让他们做出这般不顾一切的举动。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树”不出这样的“人”呢?像“树”一样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的“人”!(原文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题“流逝的古典”含义深厚,指已经消逝了的古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类与自然最亲近和谐的岁月。B.文章追古思今,涉猎中外,记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感染力极强,能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C.两则报道都和“树”有关,由此过渡到”树人”,谈到塑造心灵,行文巧妙自然。D.列举广州餐桌上日均“吃猫”一万只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小时候大人要教小孩“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吃的”这个道理。5.文中画线的句子“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应怎么理解?(6分)6.作者在文末热切呼唤“像树一样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的人”,综观全文,他希望我们的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来?(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第四次零售革命是建立在互联网电商基础上、又超越互联网的一次革命,它将把人类带入智能商业时代。这次革命改变的是零售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变零售业本质“成本效率、体验”的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方式,是信息、商品和资金流动效率的升级,然后一步步走向社会化、专业化。社会化是专业化的基础,通过社会化能够更好地实现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提高专业化的水平。最终,信息、商品和资金流的服务会变成像水电煤一样的公共基础设施,将零售业的成本、效率、体验推向的层次。所以,零售的改变其实是背后零售基础设施的改变。未来零售的业态可以有许多新的形式,但背后的基础设施会越来越社会化、专业化。零售业会演变成为互联、共享的零售生态。(刘强东《第四次零售革命将是一次超越互联网的革命》)材料二推动第四次零售革命的因素是什么呢?消费主权时代的到来,使需求个性化。需求个性化是指消费来越注重自身个性的表达。他们的关注点从性价比、产品功能等共性特征转向美学设计、价值标签等个性特征,这对产品和零售的适配度提出更高要求。比如说,来消费者可以通过家里的智能冰描自动识别鸡蛋、牛奶等常规食品的余量,自动下单;可以对着电视剧中喜欢的服装搭配随手拍照,自动识别售卖来源并实现购买;还可以一边和虚拟助手种天,一边让它购买朋友最近关注的时尚新品作为生日礼物…可以预见的是,消费变化带来的结果是:客户需求、消费场景和商品产出会变得极其分散。这会给零售活动带来非常大的挑战:如何才能把这些散乱的点有序地串联起来、协同起来?通过更新的技术可以来实现。消费和技术就像DNA的双螺旋结构一样,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消费端的变化代表了第四次零售革命的方向。但如果没有智能技术的支撑,这一切都是空谈。技术端的更新则为第四次零售革命提供了支撑。消费与技术两股力量绞合在一起,带来第四次零售革命。(《第四次零售革命,还是新零售》)材料三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3.1万亿元,同比增长334%,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颕比重达到13.8%,增速比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出18.2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5%。随着新零售这扇大门的开启,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在“寒冬”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春天。2017年的“双十一”,很多国产品牌占据了越来越大的优势,其品牌销售增速高于国际品牌。凭借互联网技术创新、善用多元化的营销手段和服务优势,中国品牌正在崛起。中国在未来零售方面,有很大的探索与突破,将会成为许多国际的模板。“超级大企业”们如果能在标准、国际规则方面进一步探索并加强国际合作,那么中国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制定、提升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也就有了着力点,中国引领的“第四次零售革命”就正在落实到实处。(《国内国际品牌“双11”发力全渠道,新零售大门开启》)7.下列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四次零售革命,将把人类带入智能商业时代,它建立在互联网电商基础上,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