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模拟第三次测试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陕西省榆林市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模拟第三次测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请将试题(卷)和答题纸上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上。3.非选择题用黑色墨水签宇笔答在答题纸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城内,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历史部分1.公元前536年,代表庄正醇厚的三代理想的叔向反对子产“铸刑鼎”,认为“礼”的尊严给在于其不成文,让人日用而不知,提出“国将亡必多制”。子产则以“吾以救世”回应叔向的指责。两人争论的实质是A.要不要铸造“刑鼎”B.以何种方式“救世”C.“多制”是否“国亡”D.“世”需不需要救【答案】B【解析】【详解】概括材料可知,叔向认为“礼”的神秘性有利于对人的管理,故用周礼来治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子产“铸刑鼎”则是把刑书铸在鼎上,以刑法来治民,因此,二人争论的是实质是以周礼治民,还是以法治民,故B项正确。要不要铸造“刑鼎”、“多制”是否“国亡”在实质也是以何种方法来治民,故AC排除。两人对“世”需不需要救不存在分歧,而是以何种方法来救争论,故D项排除。2.经济繁荣、社会秩序安定为文学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创作环境。下列诗句不能折射唐朝经济发展的是A.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C.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D.昔在建城市,盐酒昼夜喧【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故D项符合题意。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农村集市贸易(草市),故A项排除。越窑唐朝著名的青瓷窑系,故B项排除。夜市在唐朝时期出现,故C项排除。3.宋代土地所有权转换加速农民的地位也有了些变化,不再世代依附于某地主,隶属关系相对松弛。宋代社会关系的这变化A.是土地兼并的根源B.影响坊市制度的崩溃C.使拜金逐利风气盛行D.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农民对地主依附关系的松驰,这有利于农业面向市场进行生产,从而推动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坊市制度的崩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明朝晚期,在商品经济浸润下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故C项错误。4.据记载,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年间,尽管冀鲁豫三省土地得到了大量的开垦,但三省耕地总面积仅增长了30%,而同期人口数量则增长4倍还多,人均耕地从明代的12亩降至仅3亩。“冀鲁豫三省”的这一状况A.促使土地所有和经营更加分散B.推动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C.导致了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D.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冀鲁豫三省人地矛盾突出,并结合所知学知识可知,在传统耕作模式里,只要有充足的人力则不需要技术的革新就能完成土地的耕种,故D项正确。土地所有和经营更加分散是指土地兼并,与题目无关,故A项错误。农业生产商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是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C项错误。5.有学者说,19世纪晚期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是一次“跛足式的发展”。这一说法针对的是A.国家主导的排外性B.“中体西用”的局限性C.民间私营力量的薄弱D.官督商办的缺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晚期”“跛足式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评论的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只引进西方的器物技术,缺少对政治体制的相应变革,故B项正确。国家主导的排外性、民间私营力量的薄弱和官督商办的缺陷是洋务运动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是学者的观点,故ACD项排除。6.20世纪30年代,“农村危机”成为非常强烈的呼声,复农村”“农村改进”“改革土地制度”,成为一股强劲的浪湖。大批知识分子毅然故弃城市生活,投身乡村,形成了全国性的社会运动。这表明当时A.“工农武装制据”的道路探索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B.日本侵华致使中国农村陷入危机C.社会各界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D.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群众基础广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农村危机”成为非常强烈的呼声,并形成了全国性的社会运动,故C项正确。“工农武装制据”的道路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探索,尚未达到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的程度,故A项错误。此时日本侵华尚未导致中国农村陷入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群众基础广泛,故D项错误。7.阅读1914-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趋势图(下图):据此,下列关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分析正确的是A.1914年在民族危机刺激下,民族资产阶级抓起“实业救国”的热潮我国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B.1918年,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C.20世纪20年代前半段,民族工业发展放缓D.1927年-1936年,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占据主导,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较快【答案】C【解析】【详解】从图片材料可以看出,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经济发展放缓,故C项正确。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春天,故A项错误。尽管一战结后民族工业发展势头受阻,但经济总量仍然保持上升态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工业与其他经济成分的比较,故D项错误。8.1953年至1957年,新中国仿照苏联工业化模式实施的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材料说明A.一五计划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B.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导致农轻重比例不协调C.借鉴苏联经验,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一五计划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D项正确。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是洋务运动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农轻重比例不协调的信息,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须借鉴苏联经验,故C项错误。9.梭伦改革规定,立遗嘱人可以把财产留给氏族成员,也可以不留给氏族成员。这一改革措施在政治上A.莫定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B.提升了公民参政积极性C.体现了削弱贵族的趋势D.提升了平民的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不留给氏族成员”可知削弱血缘关系,从而打击贵族势力,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立遗嘱的规定,而奠定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是整个梭伦改革的影响,故A项错误。立遗嘱的规定无法提升公民参政积极性和平民地位,故BD项错误。10.为了保护已有的利益,费城制宪会议的各邦代表(和他们所代表的不同利益集团)必须建立种高于各自利益的公共利益,并建立一种高于各自权威的公共权威来贯彻公共利益。由此,制完会议的各邦代表主张A.实施人民主权和共和原则B.建立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C.改变各邦自治的原则D.建立权力有限的联邦政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必须建立种高于各自利益的公共利益,并建立一种高于各自权威的公共权威来贯彻公共利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建立权力有限的联邦政府,故D项正确。人民主权和共和原则的体现是民选总统,故A项错误。分权与制衡是指行政、立法与司法权之间的关系,题目是指联邦政府与各州权力的关系,故B项错误。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故C项错误。11.1963年,经济互助委员会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19%,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占12%;到20世纪80年代,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27%-33%,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占14%-17%,内部贸易占48%-52%。这一变化表明A.战后国际经济秩序重建B.两大阵营关系趋向缓和C.经济全球化的障碍扫清D.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答案】B【解析】【详解】经互会属于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对抗美国马歇尔计划建立的经济组织,主要限于社会主义国家贸易,材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和1963年相比,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明显上升,说明东西方两大阵营关系趋向缓和,故B项正确;战后经济秩序的建立是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建立,故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的障碍扫除是苏联解体之后,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两大阵营的贸易,不是区域经济组织贸易,故D项错误。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的扩张,使得每一个国家都更难不受到距离遥远的地方所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在经历了25年的显著增长之后,1974年西方经济繁荣突然陷入停顿。导致这次经济衰退的直接因素是A.中东石油禁运,国际油价暴涨B.国家干预经济,财政赤字剧增C.建设福利国家,民生开支过大D.技术革命兴起,经济深度调整【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4年西方经济出现滞胀,而它的直接原因就是中东的石油危机,故A项正确。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和福利国家的建设是经济滞胀的长远的深层次的原因,故BC项排除;D项是经济滞胀的影响,故排除。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时期,乡绅对于地方公共事务的参与,构建起一块相对独立于国家权力的公共领域。在这片公共领域,乡绅用私人财富和知识为乡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努力营造其作为地方精英的形象。这种公共领城成为一种用来凸显和集中宣扬乡绅所具有的不同于普通乡民的价值和荣誉的场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乡绅的身份才具有了公共性。之前,我们所界定的乡绅的知识要素和财富要素是由个人的努力或者家庭(家族)的支持而获得,虽然为乡民所崇拜和美慕,但对于乡村公共利益是没有实质性增益的,因而由知识和财富所产生的功名身份和地主身份往往只代表一种私人身份。唯有利用这种私人身份来增加乡村公共利益,乡绅才会具有公共身份。这便是身份的转化。——除祖澜《历史变迁语境下的乡绅概念之界定》材料二乡绅不仅负责教化民众、承担赋税、维持治安和平衡乡村社会结构等任务。而且还担负起县级以下乡村社会的公益事务,如治水赈灾或治安等,特别是在清末,由于朝廷治理能力遭到巨大的削弱,各种不受乡绅约束的民间社会组织在地方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具有自治性的功能。总之,乡绅的各种权力和社会地位,相当一部分是皇权默许甚至授予的。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目的是让乡绅在皇权难以支配到的乡村社会里,担负起率民为善的教化责任,以补充地方行政的不足。同时,乡绅又从乡村的宗族、家族、民众那里得到支持,这种源于古典式民主并具有较广泛民众基础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成为乡村民众的代表,构成在官府之外的又一股势力。这股势力既是官方与民间的桥梁,又是官府、乡里所期望造福乡里或教化民众的不二人选。正是其双重代理的身份维系了封建社会的稳定性。当然,其主要代理的是基于宗族的乡村社会的利益。因此,上下分治结构包含着降低执政风险的两个机制散执政风险的机制和自发调节集权程度的机制,从而有助于治理体制自身的长期稳定。——曹正汉《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材料三在国家权利构成方面,乡绅阶层是“国权不下县”的真空产物。乡绅阶层的产生,是国家权力在乡村形成的权力真空的产物。我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县级以下的乡镇,均实行自治,国家权力的触角只能到县一级,无法再向下渗透。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这样表述: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权力的真空、乡村社会的宗族文化和伦理支撑造就了“乡绅”这个阶层。——冯艳春《乡绅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绅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乡绅在中国农村长期存在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乡绅存在的积极意义。【答案】(1)特点:拥有私人财富;拥有知识;参与公共事务;增加公共利益。作用:教化民众、承担赋税、维持治安、平衡乡村社会结构、承担乡村社会的公益事务。(2)原因:皇权默许甚至授予的;地方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