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高新部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分封制又叫“分土封侯制”,是古代中国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由此推断A.分封制产生于东周B.古代历朝都实行分封制C.分封的核心是土地D.封侯有义务保护周天子【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西周建立后就开始实行分封制,故A错误;秦朝统一全国后,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为历代所沿用,故B错误;依据“分土封侯制”可知,分封制关键是分封土地,故C正确;题干“分土封侯制”没有说明诸侯要尽义务,故D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分封制又叫‘分土封侯制’”即可。2.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等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与之渊源对应正确的是()A.夏、王位世袭制B.周、分封制C.周、宗法制D.唐、科举制【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从“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这些词可理解到,它们都与“祖”有关系,即血缘关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古代中国的一项政治制度是西周的宗法制,C选项符合题意;王位世袭制有两种方式: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A选项排除;分封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B选项排除;科举制属于选官制度,D选项排除。【点睛】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主旨是在强调血缘关系,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3.一位西方学者评价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与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世系”是指血缘政治体制,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官僚政治的体系,A正确;材料中的“世系与教育”不是军功政治,B错误;材料中“世系与教育”也不是分权政治体系,C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不是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D错误。4.下图为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之间举行盟誓时记载誓词的文书。其誓词为:一定要“忠心事主”,决不“与贼为徒”,否则夷灭氏族,绝子绝孙。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A.宗法制度的严酷苛刻B.分封制遭到了破坏C.卿大夫对诸侯的忠诚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忠心事主”“决不与贼为徒”“否则夷灭氏族,绝子绝孙”,客观上说明宗法分封制遭到了破坏,因此要强调卿大夫对诸侯的忠诚,故选B。誓词并不能说明宗法制度的严酷苛刻,排除A。C只是表象,而不是反映的问题,排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是在秦朝,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时期是各诸侯国混战的年代,那个时代的大背景就是礼崩乐坏,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严重破坏,使得诸侯国中实力强大的小宗觊觎大宗的权位,实力强大的诸侯国觊觎天子的权位。明显的事件就是战国初期的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5.秦汉帝国的政治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A.王位世袭制度B.皇帝制度C.“推恩令”D.郡县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分析,“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间的纷争。王位世袭制在春秋战国之前就出现了,不选A。皇帝制度和“推恩令”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出现,不选BC。郡县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被秦汉帝国承袭,故选D。夏朝时就出现王位世袭制度,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排除A。秦朝首创皇帝制度,汉武帝时期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名师点睛】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6.“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A.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B.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C.有效解决了皇权相权的矛盾D.强化君主个人独裁【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秦朝有君臣集议制度,故可知秦朝集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A项正确;题干强调秦朝实行集议制度,与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无关,且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强调秦朝实行集议制度,与皇权相权矛盾无关,排除C;D项强化君主个人独裁与题干“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矛盾,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信息“秦廷有集议之制”“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7.唐代名臣范祖禹说:“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悔。”由此可知,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A.易形成冗官现象B.降低了行政效率C.减少了决策失误D.加强了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冗官是指官员人数超出实际需要,机构职能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数过多和机构重叠的信息,故A项错误;按照材料信息“机事往往留滞”,意指三省分权并相互牵制,有可能导致相互之间的扯皮,进而耽误国事,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减少决策失误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的侧重点在于三省六部制的弊端,没有表达关于加强君主专制的意思,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8.《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举措A.解决了相权与皇权矛盾B.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C.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D.使得君主专制走向顶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可知,材料提及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题干所示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决策失误,B项与题意相符,正确;唐朝设立三省六部是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不能说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A;元朝实行一省二院制,中书省一家权力独大,C选项排除。专制皇权走向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D选项排除。9.清朝某学者在评价中国古代的一项制度时,称这一制度导致“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极。”这一制度是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八股取士【答案】B【解析】“高门华阀”等字眼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的注重门第高低,所以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察举制、科举制,所以选项A、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没有八股取士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0.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诗句与“此项制度”直接相关的是A.“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B.“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可知,此项制度使平民社会,穷苦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这是科举制,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就表达了考生中榜后的欢愉心情,D正确;“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描写的是黄巢起义时,长安城在战火过后破败的情景,与科举制无关,A错误;“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描写的是察举制的弊端,与科举制无关,B错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反映的是世家大族的衰落,与科举制无关,C错误。11.秦朝建立了完备的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这从实质上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A.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B.内容、范围不断扩大C.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D.首要任务是加强管理官吏【答案】A【解析】古代监察制度主要是监察官员防止腐败,实质上是为了加强皇权,故A正确;B材料没有体现;监察不包括平民,故C错误;D不是实质体现。12.秦朝的郡县制比西周的分封制更能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的原因在于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是管理地方行政的机构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郡县官吏由中央和皇帝牢牢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郡县制和分封制相比最大的特点是郡县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正确;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不是材料中对比现象的原因,A错误;分封制也是地方行政机构,B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和天子也是臣与君的关系,C错误。13.“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封国势力对朝廷构成威胁B.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C.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D.地方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大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方镇”是指藩镇,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唐末至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节度使在藩镇中的权力非常大;A项是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B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D项是元代行省制度。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制度1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15.史书云:“(宋)太祖鉴前代之失,集精锐于京师。”“禁兵者……皆以守京师,备征伐。”这表明当时的战略方针及其主要意图是A.分化事权——强化皇权B.守内虚外——消灭割据C.重文轻武——中央集权D.精兵简政——抵御外患【答案】B【解析】【详解】“集精锐于京师”和“禁兵者……皆以守京师”反映的是“守内虚外”的方针。“鉴前代之失”指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备征伐”指在当时内有割据和外有边患的情况下皇帝随时都可调用禁军。“守内虚外”是当时北宋消灭割据、抵御外患的需要,也是当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需要,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在中央官制上分化事权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重文轻武的信息,排除C;宋代没有体现精兵简政以低于侵略的信息,排除D。16.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