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以下两幅图分别是明朝人绘制的孔子讲学图与拉斐尔于1509—1510年绘制的亚里士多德讲学图。从中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A.孔子强调“礼”,亚里斯多德主张和谐B.孔子强调专制,亚里斯多德主张民主C.孔子讲学强调灌输,亚里斯多德主张双向交流D.明代注重等级礼仪,文艺复兴看重自由平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两幅图片的信息,结合题干中的提示可知,第一幅图是明代的画家绘制的一幅图,所以它所体现的是明代人的一种思想观念,第二幅图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幅绘画故他所体现出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一种思想观念。故此题应选D项考点: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点评:此题为以文补图型选择题。此类试题以图像为主题情境,另以文字来补充图像内容不能反映的信息。解答此种类型的试题,关键在于从图像中提炼信息,并以文字传递的信息为补充,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筛选,得出正确答案。2.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在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C.“是非之心”,人皆有之D.“制天命而用之”【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和平幸福的和谐社会,结合所学孔子的核心思想为仁,主张以爱人之心来协调人际关系,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A项正确;BD项是荀子的思想;C项是李贽的思想。点睛:首先要明确材料中反映的是和谐社会的问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选项中找出答案即可。3.有学者这样评价柏拉图:“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坏)是无法估量的。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但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说是非柏拉图的。这位学者主要想表达A.柏拉图的思想有正反两方面相等的影响B.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构成了西方哲学的核心内容C.柏拉图著作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D.柏拉图的思想对西方影响巨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坏)是无法估量的”可知柏拉图思想影响巨大,故D项正确。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古希腊的人文精神·.柏拉图的思想的影响4.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C.学术思想不同D.谈论的问题不同【答案】B【解析】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都是在社会大变革时代,“先秦诸子皆为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AD两项错误;孔子和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源是爱的缺失,孔子站在贵族阶层角度提出仁的学说,但是爱是由等级差别的,并非一视同仁;墨子站在小生产阶级的立场,反对有等级的爱,主张真正的博爱,阶级的差别是造成思想差异的根源,思想是为本阶层服务的,故排除D,选B。点睛:本题为比较型选择题,儒学和墨家思想在战国是显学,双峰对决,相互驳斥,其它对立的思想是:不敬鬼神与明鬼的对立、厚葬与节葬的对立、重乐与非乐的对立、天命与非命的对立、罕言利与交相利的对立。5.孔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但他当年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方案,却一直被各国统治者拒绝,其原因包括①春秋时期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③孔子“仁”和“礼”的思想不符合统治者需要④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目的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时期更需要的是如何确立霸主地位的思想,而孔子力图维护原有的礼制,很显然不会被各国统治者所接受,也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故①②③④都符合历史史实,D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名师点睛】百家争鸣中的诸子百家思想:(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6)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6.亚里斯多德说:“一个人过度好胜就成了鲁莽,过度恐惧而畏缩不前就变成了怯懦。”这反映了他的A.法治思想B.哲学思想C.礼的思想D.中庸思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过度好胜就成了鲁莽,过度恐惧变成了怯懦”反映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是对古希腊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火花。故选D。考点:亚里斯多德的思想。点评:从近几年高考看,把中西方古代人文主义思想横向比较,通过新材料新情境的形式,考查学生学科能力的题目比较常见。与时政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考查,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新形式之一。在复习时注意同时期中外思想史的比较。本题还可以这样设问:“一个人过度好胜就成了鲁莽,过度恐惧而畏缩不前就变成了怯懦。”中国古代有类似思想的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庄子7.“如果你的钱包在你的口袋里,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这种演绎逻辑贯穿于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的研究、思考之中A.甘地B.孙中山C.亚里士多德D.牛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了“三段论”类型的演绎推理过程,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被选项中最擅长逻辑推理的杰出人物是亚里士多德,答案选C项,ABD三人均不合要求。考点:古代东西方先哲——亚里斯多德点评: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并称为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三位杰出思想家,他们三人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所在。其中亚里士多德以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结构著称于世,柏拉图以《理想国》文明,而苏格拉底则以其对民主自由原则的捍卫和对人循循善诱的教导为世人所称道。8.《明史》记载:“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上述材料不能显示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A.针对时弊B.虚心求教C.查漏补缺D.旁征博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可以看出,A.针对时弊和C.查漏补缺;从“,阅书八百余家”可以看出,D.旁征博引。只有B.虚心求教,从材料中看不出来。故此题应选B项。考点: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点评:此题为逆向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9.“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君治为本的思想D.“存百姓”的思想【答案】D【解析】由材料“本根不摇”、“君能清静”可推知,唐太宗认为君主要稳定百姓,天下才能安定,即唐太宗强调君主要注意稳定民心,故排除C,选D;A是孟子的思想,排除;材料是治国思想而非农业思想,排除B。10.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主要活动有:①对佛教等外来宗教“示存异方之教”②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任用突厥首领③以宗室女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④特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了唐太宗时期推行的民族融合的开明政策,结合史实可知②③符合题意要求,①是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与题意不符,④是发生在清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故答案选C项。考点:唐代的民族政策点评:唐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它以清明的政治,开放的文化和开明的民族政策为其时代特征的显著标志,再加上较之前代更为繁荣的经济使唐文化绽放出璀璨的光芒。而本题所考察的民族政策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1.《新唐书·魏征传》记载:征见秦王(李世民)功高,阴劝太子(李建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争吵)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早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材料反映了①唐太宗任人唯贤②魏征为人刚直,敢于说实话③唐太宗尊重魏征的意见④魏征在唐太宗夺取政权中发挥重要作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之前隐太子李建成召魏征为洗马,魏征见秦王李世民功高,劝李建成早日除掉他。后来玄武门之变太子失败了,李世民责备魏征离间他们兄弟关系,魏征从容答道:“太子早听我的的话,就不会造成今天这样了。”李世民器重他的胆识才能,没有怪罪于他。故答案选择C项。材料中没有说明唐太宗尊重魏征的意见和魏征在唐太宗夺取政权中发挥重要作用,故③④不选。考点:本题考查太平盛世的奠基者唐太宗。点评: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1)开启“贞观之治”的书面,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为“开元盛世”奠定初步基础;(2)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边疆各族和唐政权的友好关系,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迈入鼎盛时期;(3)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唐文化增添了开放多元的色彩。总之,尽管唐太宗贤明、审慎难以贯彻始终,但其文治武功为大唐盛世书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2.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志坤在《秦始皇大传》中说到,“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以下评价最能说明“始皇”称号是“当之无愧”的一项是A.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B.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确立的皇帝制、郡县制影响深远D.统一文字传承了中华文明【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不对,的雏形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C从属于;D从属于巩固统一的措施;B符合题意,直至今天,仍是代表时代的主流方向。考点:秦的统一点评: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体。这一部分知识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因为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根本所在,是中国政治文明演进的重要环节,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13.《旧唐书》载,贞观年间,“绝域君长①,皆来朝贡;九夷重译②,相望于道。”①绝域君长:指各个国家。②九夷重译:指各国翻译人员。)《旧唐书》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唐朝①国势强盛②成为世界中心③对外开放④国际影响深远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唐太宗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政策中外交往概况影响①设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者,并复信答礼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居住、做官、通婚③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①来访人员频繁②外来宗教传入(佛教经典、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③玄奘取经④朝鲜、日本积极学习唐朝文化①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②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③对朝鲜、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辐射)因此选D,②说法过于夸大。考点:唐太宗点评: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