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陕西省咸阳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答案】C【解析】【详解】夏、商、周三族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说明三族都认同黄帝族,这主要反映出当时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故C正确;材料信息涉及三族,不是各族,故A错误;祭祀本族的先王、先公,体现了宗族观念逐渐强化,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B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世袭制度,故D错误。2.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A.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B.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C.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D.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不同学派对君主的不仁、不道行为都进行了抨击,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君主的绝对权威尚未树立,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众渴望统一的愿望,排除A;材料仅仅反映了不同学派反对君主的不仁、不道行为,无法体现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排除B;孟子和韩非子都代表地主阶级,故C错误。3.秦法规定:“布袤八尺,福(幅)广二尺五寸。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汉法也规定:“贩卖缯布不盈二尺二寸者,没入之。能捕告者,以畀(给予)之。”材料反映出秦汉时期A.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B.通过立法确保产品质量C.注重立法规范市场秩序D.商品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汉时期国家通过立法,用明确“袤”、“幅”的具体数目、奖励告发违规商人等做法,对经营布、缯等纺织品的活动进行明文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秦汉时期国家注重用立法方式规范市场秩序,C项正确;国家对经营内容和违规的打击,不能说明是在鼓励发展商品经济,对商业的规定不能确保产品的质量,国家对商业的规定,不能充分说明商品市场混乱,ABD三项错误。4.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这反映了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D.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与周分封制不同,故A项错误;封国制下的诸侯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监察制度的“强化”,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可知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5.下表文献中关于唐朝的叙述,表明当时出处叙述内容《清异录》有刁萧者,携一镜……背有字曰:碧金仙,大中九年十二月铜坊长老白九峰造《三水小牍》钜鹿郡南和县街北有纸坊,长垣悉晒纸《乐府杂录》文宗朝有内人郑中丞,善琵琶……郑尝弹小忽雷,偶以匙头脱,送崇仁坊南赵家修理,大约造乐器悉在此坊,其中二赵家最妙A.手工业分工越来越细密B.城市中的坊市界限已打破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D.一些城市出现手工业作坊【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材料信息中的镜、纸、琵琶等手工业品均由专业作坊制造,而这些手工作坊又受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产生,故选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手工业分工,也无法体现坊市界限已打破,排除AB;材料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的情况,无法体现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排除C。6.儒学讲究“圣人境界”或“圣人气象”,宋代理学以“平淡白摄”“无欲故静”的境界取代了先秦儒学“知其不可而为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气象。由此可知,宋代理学A.融合了佛道思想的主张B.强调坚持人格的独立性C.开始注重人的自身修养D.追求脱世离俗的自由观【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宋代理学以‘平淡白摄’‘无欲故静’的境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的主张,A正确;宋明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更加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B说法不全面;早在先秦时期儒学就注重人的自身修养,如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等观点就是强调人的自身修养,C错误;宋明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更加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D错误。7.明朝前期,内阁成员大多是资历浅、品阶低的官员,对皇帝的旨意绝对服从。明朝中后期内阁成员中有不少资历深、品阶高的元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严重制约。不少皇帝采取“打老提新”的手段,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却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这说明了明朝A.君权与相权矛盾不断激化B.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强化C.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D.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内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了严重制约,皇帝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说明明朝中后期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相权不复存在;B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演进情况,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8.梁启超说:“(西方)继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中国)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梁启超意在A.呼吁国民学习西方人文主义B.否定明清远洋开拓的滞后性C.反思中西方易位的社会原因D.肯定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成就【答案】C【解析】【详解】梁启超将中西方伟大航海家进行对比,认为西方有后继者,而中国没有,意在反思中西方易位的社会原因,选项C正确;材料与人文主义无关,排除A;梁启超将中西航海家及其后续发展情况对比,意在反思中西方社会差异,而非批评明清的远洋开拓,排除B;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9.据广东《旧西宁县志》记载,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洋纱输入内地,纱细而匀,价廉美”,“有家机织布以度活者”,“咸相率相购买洋纱为趋时”,以操持旧业。这说明A.家庭纺织业破产日益加剧B.西方加大了对华商品倾销C.西宁县自然经济最先瓦解D.传统织布业仍有生存空间【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洋纱……价廉美”而家中有织布机的纷纷去购买洋纱来织布,说明传统的织布行业仍然有生存的空间,答案为D。材料没有体现家庭纺织业破产日益加剧,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西方加大了对华商品倾销。B错误。材料不能看出西宁县自然经济最先瓦解,C错误。【点睛】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已有相当发展,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促使中国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对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中国自然经济逐步加深分解,但始终有很大的局限性。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仅川沙一县就出现过好几个操工商之业“诸生”,例如国学生黄斌替上海招商局制订章程,监生朱纯祖中年创设米行,监生姚光第感于地方贫瘠设立机器轧棉厂。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旧式商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B.旧式士人价值取向走向多元化C.旧式工商业向近代商业转化D.传统社会秩序已发生根本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仅川沙一县就出现过好几个操工商之业“诸生”,旧式士人投身工商业活动,说明他们的价值取向走向多元化,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上海招商局和机器轧棉厂属于近代工商业,不是旧式商业;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旧式工商业向近代商业转化;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传统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受到了冲击,但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1.20世纪20年代时,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梁漱溟也宣称应该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发展本身的长处。二梁都督促国人:“到东方去!”材料反映了二梁“到东方去”的认识是基于A.新文化运动启蒙B.一战的理性反思C.马克思主义传播D.西学东渐的深入【答案】B【解析】【详解】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梁漱溟主张国人发展本身的长处,结合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病,使二梁重新认识中西文明,故B正确;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的思想文化,二梁主张理性对待中西文化,故A错误;材料信息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无关,排除C;根据“到东方去!”可知,二梁主张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D错误。12.1939年6月,重庆只有机器工厂69家,1940年6月就增加到112家,年底更是达到185家,当时资本总额已达794.8万元……至1942年底,工厂数已增为436家,资本总额已增为17388.3万元。”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较为显著B.内迁工厂自身的扩展与示范作用突出C.民族资本主义具有较强的生命力D.民族战争为官僚资本提供了敛财契机【答案】B【解析】【详解】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1939—1942年重庆的工厂数和资本总额大量增加正是由于民族资本大量内迁的影响,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主要在1935—1936年,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民族资本内迁的影响,而非民族资本主义的生命力,排除C;材料并未涉及官僚资本主义发展情况,排除D。13.1942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妨害国家总动员惩罚暂行条例》,其中规定:凡违反或妨害国家总动员之法令或者业务者都要根据该条令惩罚之,此类案件由军法审判之机关审判,呈报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核准执行。这一规定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A.强化了国民党的专制独裁B.激化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C.使抗战进入了反攻阶段D.保证了抗战动员的有序进行【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材料中的时间1942年信息可知,当时中国处于抗战时期,这一规定主要是抗战的需要,其有利于保障抗战动员有序进行,故D正确;总动员令虽然有利于国民党的专制独裁,但不是当时的主要作用,排除A;总动员令激化了国共两党矛盾的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B;1942年中国抗战尚处于抗战相持阶段,排除C。14.1952年,周恩来深入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外交工作经验,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其中,“同我国已建交的东南亚国家,过去是殖民地,现在由当地资产阶级来统治。”这说明当时的中国A.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B.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C.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原则D.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答案】C【解析】【详解】考查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根据材料,周恩来认为中国要积极发展同新独立国家之间的关系,即便是资本主义国家,这说明中国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故选C项;A项表述错误,不符合这一时期的中国的外交政策,排除;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新型区域外交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15.下图是我国经济增长率波动曲线图(1950-1992),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一五计划的实施推动1952年经济增长率迅速提升B.周恩来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推动1975年经济的恢复C.国民经济比例调整推动1964年经济增长率的回升D.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1992年经济的迅速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时间不符,排除A;邓小平对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推动1975年经济的恢复,排除B;由于国内外、主客观因素导致出现了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1960年中央制定了“八字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故选C;1992年才确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16.1982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这一变化A.体现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B.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C.实现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D.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的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由“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