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园小记》吴伯箫种花好,种菜更好。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和果实,却可以食用。俗话说:瓜菜半年粮。我想起在延安的蓝家坪我们种的菜园来了。说是菜园,其实是果园。那园里桃树杏树很多,还有海棠。每年春二三月,粉红的桃杏花开罢,不久就开绿叶衬托的艳丽的海棠花,很热闹。果实成熟的时候,杏是水杏,桃是毛桃,海棠是垂垂联珠,又是一番繁盛景象。昙园也是花园。那园里花的种类不少。木本的有蔷薇,木槿,丁香;草本的有凤仙,石竹,夜来香,江西腊,步步高,……草花不名贵但是长得繁茂泼辣,甬路两边,菜地的周围,园里的角角落落,密密丛丛地到处都是,草花里边长得最繁茂最泼辣的是波斯菊。这种花开得稠,有绛紫的,有银白的,一层一层,散发着浓郁的郁香;也开得时间长,能装点整个秋天。这一点很像野生的千头菊。这种花乘坐菊,看来是有道理的。说的菜园,是就园里的隙地开辟的。果树是围屏,草花是篱笆,中间是菜畦,共有三五处,面积大小不等,都是土壤画地为牢,阳光充足,最适于种菜的地方。我们经营的那一处,三面是果树,一面是山坡;地形长方,面积约二三分。那是在大种蔬菜的时期我们三个同志在业余时间为集体经营的。收成的蔬菜归集体伙食,自己也有一份比较丰富的享用。那几年,在延安的同志,大家都在工作、学习、战斗的空隙里种蔬菜。机关、学校、部队里吃的蔬菜差不多都能自给。那个时候没有提出种十边,可是见缝插针,很自然地十边都种了。窑洞的门前,平房的左右前后,河边,路边,甚至个别山头新开的土地都种了菜。我们种的那块菜地,在那园里是条件最好的。土肥地整,曾经有人侍弄过,算是熟地。地的一半是韭菜畦。韭菜有宿根,不要费太大的劳力(当然要费些工夫),只要施施肥,培培土,浇浇水,出了九就能发出鲜绿肥嫩的韭芽。最难得的是,菜地西北的石崖底下有一个石窠,挖出石窠里的乱石沉泥,石缝里就涔涔地流出泉水。石窠不大,但是积一窠水恰好可以浇完那块菜地。积水用完,一顿饭的工夫又可以蓄满。水满的时候,一清到底,不溢不流,很有点像童话里的宝瓶,水用了还有,用了还有,不用就总是满着。泉水清洌,不浇菜也可以浇果树,或者用来洗头,洗衣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比沧浪之水还好。同样种菜的别的同志,菜地附近没有水泉,用水要到延河里去挑,不像我们三个,从石窠通菜地掏一条窄窄浅浅的水沟,用柳罐打水,抬抬手就把菜浇了。大家都很羡慕我们。我们也觉得沾了自然条件的光,仿佛干活掂了轻的,很不好意思,就下定决心要把菜地种好,管好。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为了积肥,大家趁早晚散步的时候到大路上拾粪,那里来往的牲口多,只要动对手,肥源到处有啊。我们请老农讲课,大家跟着学了不少知识。《万丈高楼平地起》的歌者,农民诗人孙万福,就是有名的老师之一。记得那个时候他是六十多岁,精神矍铄,声音响亮,讲话又亲切又质朴,那老当益壮的风度,到现在我还留着深刻的印象。跟那些老师,我们学种菜,种瓜,种烟。像种瓜要浸种、压秧,种烟要打杈、掐尖,很多实际学问我们都是边做边跟老师学的。有的学会烤烟,自己做挺讲究的纸烟和雪茄;有的学会蔬菜加工,做的番茄酱能吃到冬天;有的学会蔬菜腌渍、窖藏,使秋菜接上春菜。种菜是细致活儿,种菜如绣花;认真干起来也很累人,就劳动量来说,一亩园十亩田。但是种菜是极有乐趣的事情。种菜的乐趣不只是在吃菜的时候,像苏东坡在《菜羹赋》里所说的:汲幽泉以揉濯,抟露叶与琼根。或者像他在《后杞菊赋》里所说的: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西河南阳之寿。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施肥,松土,整畦,下种,是花费劳动量最多的时候吧,那时蔬菜还看不到影子哩,可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算种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给人很大的鼓舞。因为那希望是用成实的种子种在水肥充足的土壤里的,人勤地不懒,出一分虏就一定能有一分收成。验证不远,不出十天八天,你留心那平整湿润的菜畦吧,,就从那里会生长出又绿又嫩又茁壮的瓜菜的新芽哩。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夜雨期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暮春,中午,踩着畦垄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昆明市苗间得稀了还是稠,中耕得深还是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夏天,晚上,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疚的月郭,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啰啰,一边在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苔,白菜在卷心,芫荽散发出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我们种的那块菜地里,韭菜以外,有葱、蒜,有白菜、萝卜,还有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等等。农谚说:谷雨前后,栽瓜种豆。头伏萝卜二伏菜。虽然按照时令季节,各种蔬菜种得有昨有晚,有时收了这种菜才种那种菜;但是除了冰雪严寒的冬天,一年里春夏秋三季,菜园里总是经常有几种蔬菜在竞肥争绿的。特别是夏末秋初,你看吧:青的萝卜,紫的茄子,红的辣椒,又红又黄的西红柿,真是五彩斑斓,耀眼争光。那年蔬菜丰收。韭菜割了三茬,最后吃了苔下韭(跟莲下藕一样,那是以老来嫩有名的),掐了韭花。春白菜以后种了秋白菜,细水萝卜以后种了白萝卜。园里连江西腊、波斯菊都要开败的时候,我们还收了最后一批西红柿。天凉了,西红柿吃起来甘脆爽口,有些秋梨的味道。我们还把通红通红的辣椒穿成串晒干了,挂在窑洞的窗户边,一直挂到过新年。(完)延安生活的深情回忆--《菜园小记》赏析主题思想:吴伯萧的散文名篇《菜园小记》生动细致地描写了菜园的优美环境和种菜的具体情况,着力表现了延安军民在大生产运动中的精神风貌,突出地表现了人们对劳动生活的深厚感情和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高尚情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延安军民“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作品分析:《菜园小记》是一篇情真意挚的优美散文,写于1961年。由于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60年代初期出现了建国以后最困难的局面,作为一个曾在延安战斗工作过的同志,吴伯萧自然想起了当年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面对三年困难时期的艰苦情况,作者以一个作家敏锐的眼光,站在时代的高度上,记下了当年垦地种菜的劳动过程,以及当时人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目的是教育和鼓励人们继续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战胜困难,度过难关。全文以菜园种菜为线索,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是引子。第二部分(第3至6自然段)介绍菜地概貌。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至完)描述菜地劳动情况和乐趣,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第7自然段),写“我们种的那块菜园”的优越条件;第二层(第8至10自然段)是全文重点,写种菜的艰辛与乐趣;第三层(第11至12自然段),写菜、瓜的生长与丰收。文章通过作者对当年在蓝家坪自己动手,开荒种菜的难忘岁月的回忆,生动真切地反映了革命前辈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艺术特点:文章选材精严,对抒情依托对象的调剂、搭配适中,而且运笔相当灵活。它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事件记叙的完整性的约束,其意专在抒写激情,畅叙感受。我们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随着“种花”、“种菜”的一幅幅画面的出现,不仅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而且显示了创作主体对延安劳动生活的一片深情和美好健康的审美情趣;作者注情于物,情景融会,与其说是一幅幅热爱生活的动人图画,不如说这是对我党抗日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一曲深情的赞歌。作品语言朴素,富有韵味。泥土一般朴实的语言,潺潺流水一样轻快的调子,娓娓动听地传达出劳动中无限愉悦之情。短短文句,凝聚着丰厚的内涵。田园的乐趣,丰收的喜悦,劳动的诗情,于蕴炼的文字中隐隐透出,留给读者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言约而旨丰,辞近而意远”,给人以“绕梁三日”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