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348-2006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ICSXX.XXXCCSP55备案号:XXXXX—2006SL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XXX—200X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Codeofpracticeforcomputationonallowablepermittedassimilativecapacityofwaterbodies(报批稿)200X—XX—XX发布200X—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前言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安排,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技术规定》(SL1-2002),制定《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共7章22节111条和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和术语——适用范围和基本程序;——设计水文条件及计算方法;——数学模型计算法的计算条件、模型、参数和方法;——污染负荷计算法的计算条件和方法;——合理性分析与检验。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本标准主编单位: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洪一平程晓冰袁弘任石秋池穆宏强刘平敖良桂吴国平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朱党生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金玲I目次1总则…………………………………………………………………12术语…………………………………………………………………23基本程序……………………………………………………………44河流纳污能力数学模型计算法……………………………………64.1一般规定………………………………………………………64.2基本资料调查收集……………………………………………64.3污染物的确定…………………………………………………74.4设计水文条件…………………………………………………84.5河流零维模型…………………………………………………84.6河流一维模型…………………………………………………84.7河流二维模型…………………………………………………94.8河口一维模型………………………………………………95湖(库)纳污能力数学模型计算法………………………………105.1一般规定……………………………………………………105.2基本资料调查收集…………………………………………115.3污染物的确定………………………………………………125.4设计水文条件………………………………………………125.5湖(库)均匀混合模型……………………………………125.6湖(库)非均匀混合模型…………………………………125.7湖(库)富营养化模型………………………………………135.8湖(库)分层模型……………………………………………13i6水域纳污能力污染负荷计算法……………………………………146.1一般规定……………………………………………………146.2基本资料调查收集…………………………………………146.3污染物的确定………………………………………………156.4实测法………………………………………………………156.5调查统计法…………………………………………………156.6估算法………………………………………………………167合理性分析与检验…………………………………………………18附录数学模型及参数………………………………………………20条文说明………………………………………………………………34ii1总则1.0.1为规范全国水域纳污能力计算技术要求、基本程序和方法,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江河、湖泊、水库、运河、渠道等已划定水功能区的地表水域。尚未划定水功能区的水域可参照执行。1.0.3水域纳污能力应按不同的水功能区确定计算方法。开发利用区和缓冲区水域纳污能力主要采用数学模型计算法,保护区和保留区水域纳污能力主要采用污染负荷计算法。1.0.4本规程主要引用以下标准:《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与方法》(GB3839-8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278-2002)《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98)以上标准被修订时,应执行最新版本。1.0.5水域纳污能力计算除应符合本规程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2术语2.0.1水功能区为满足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需求,根据水资源的自然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按照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依其主导功能划定并执行相应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域。水功能区采用一、二两级区划的分级分类系统。一级水功能区分为保护区、保留区、缓冲区和开发利用区四级。二级水功能区在开发利用区中划分为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和排污控制区七类。2.0.2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根据水功能区水质现状、排污状况、不同水功能区的特点、水资源配置对水功能区的要求以及技术经济条件,拟定的水功能区现状条件和规划条件下的水质保护目标。2.0.3水域纳污能力在设计水文条件下,某种污染物满足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所能容纳的该污染物的最大数量。2.0.4水质目标浓度值与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对应的某种污染物浓度限制,用Cs表示。22.0.5初始浓度值水功能区或计算河段起始断面的某种污染物浓度值,用C0表示。2.0.6河流江河、渠道和运河的总称。2.0.7湖(库)湖泊和水库的总称。2.0.8污染物入河量直接或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进入河流、湖(库)的污染物数量。2.0.9数学模型计算法根据水域特性、水质状况、设计水文条件和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值,应用数学模型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方法。2.0.10污染负荷计算法根据影响水功能区水质的陆域范围内入河排污口、污染源和经济社会状况,计算污染物入河量,确定水域纳污能力的方法。33基本程序3.0.1数学模型计算法宜按下列程序:1水功能区基本资料的调查收集和分析整理;2根据规划和管理需求,分析水域污染特性、入河排污口状况,确定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污染物种类;3确定设计水文条件;4根据水域扩散特性,选择计算模型;5确定Cs和C0值;6确定模型参数;7计算水域纳污能力;8合理性分析和检验。3.0.2污染负荷计算法可选用以下方法,按相应程序进行:1实测法根据规划和管理要求,确定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污染物;根据入河排污口的排放方式,拟定入河排污口监测方案;实测入河排污口水量和污染物浓度;计算污染物入河量,确定水域纳污能力;合理性分析和检验。2调查统计法根据规划和管理要求,确定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污染物;调查统计污染源及其排放量;分析确定污染物入河系数;4计算污染物入河量,确定水域纳污能力;合理性分析和检验。3估算法根据规划和管理要求,确定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污染物;调查影响水功能区水质的陆域范围内人口、工业产值、第三产业年产值等;调查分析单位人均、万元工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万元产值污染物排放系数;估算污染物排放量;分析确定污染物入河系数;计算污染物入河量,确定水域纳污能力;合理性分析和检验。54河流纳污能力数学模型计算法4.1一般规定4.1.1采用数学模型计算河流水域纳污能力,应根据污染物扩散特性,结合我国河流具体情况,按计算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Q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大型:Q≥150m3/s的河段;2中型:15Q150m3/s的河段;3小型:Q≤15m3/s的河段。4.1.2采用数学模型计算河流水域纳污能力,可按下列情况对河道特征和水力条件进行简化:1断面宽深比大于等于20时,简化为矩形河段。2河段弯曲系数小于等于1.3时,简化为顺直河段。3河道特征和水力条件有显著变化的河段,应在显著变化处分段。4.1.3有多个入河排污口的水域,可根据排污口的分布、排放量和对水域水质影响等进行简化。4.1.4有较大支流汇入或流出的水域,应以汇入或流出的断面为节点,分段计算水域纳污能力。4.2基本资料调查收集4.2.1数学模型计算河流水域纳污能力的基本资料应包括水文6资料、水质资料、入河排污口资料、旁侧出、入流资料及河道断面资料等。4.2.2水文资料包括计算河段的流量、流速、比降、水位等。资料应能满足设计水文条件及数学模型参数的计算要求。4.2.3水质资料包括计算河段内各水功能区的水质现状、水质目标等。资料应能反映计算河段主要污染物,又能满足计算水域纳污能力对水质参数的要求。4.2.4入河排污口资料包括计算河段内入河排污口分布、排放量、污染物浓度、排放方式、排放规律以及入河排污口所对应的污染源等。4.2.5旁侧出、入流资料包括计算河段内旁侧出、入流的位置、水量、污染物种类及浓度等。4.2.6河道断面资料包括计算河段的横断面和纵剖面资料。资料应能反映计算河段河道简易地形现状。4.2.7基本资料应出自有相关资质的单位。当相关资料不能满足计算要求时,可通过扩大调查收集范围和现场监测获取。4.3污染物的确定4.3.1根据流域或区域规划要求,应以规划管理目标所确定的污染物作为计算河段水域纳污能力的污染物。4.3.2根据计算河段的污染特性,应以影响水功能区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作为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污染物。4.3.3根据水资源保护管理要求,应以对相邻水域影响突出的污染物作为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污染物。74.4设计水文条件4.4.1计算河流水域纳污能力,应采用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或近10年最枯月平均流量作为设计流量。4.4.2季节性河流、冰封河流,宜选取不为零的最小月平均流量作为样本,按本规程4.4.1的规定计算设计流量。4.4.3流向不定的水网地区和潮汐河段,宜采用90%保证率流速为零时的低水位相应水量作为设计水量。4.4.4有水利工程控制的河段,可采用最小下泄流量或河道内生态基流作为设计流量。4.4.5以岸边划分水功能区的河段,计算纳污能力时,应计算岸边水域的设计流量。4.4.6设计水文条件的计算可参照《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278-2002)的规定执行。4.5河流零维模型4.5.1污染物在河段内均匀混合,可采用河流零维模型计算水域纳污能力。主要适用于水网地区的河段。4.5.2根据入河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应划分不同浓度的均匀混合段,分段计算水域纳污能力。4.5.3河流零维模型的水域纳污能力计算公式见本规程附录A.1.1;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K值的确定见本规程附录A.3.3。4.6河流一维模型84.6.1污染物在河段横断面上均匀混合,可采用河流一维模型计算水域纳污能力。主要适用于Q150m3/s的中小型河段。4.6.2河流一维模型的水域纳污能力计算公式见本规程附录A.1.2;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K值的确定见本规程附录A.3.3。4.7河流二维模型4.7.1污染物在河段横断面上非均匀混合,可采用河流二维模型计算水域纳污能力。主要适用于Q≥150m3/s的大型河段。4.7.2污染物连续恒定排放,横断面为矩形的河段,可用模型的解析解计算水域纳污能力。4.7.3河流二维模型的水域纳污能力计算公式见本规程附录A.1.3;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K、横向扩散系数Ey值的确定见本规程附录A.3.3和A.3.4。4.8河口一维模型4.8.1感潮河段,可采用河口一维模型计算水域纳污能力。4.8.2河口一维模型的水力参数应取潮汐半周期的平均值,按稳定流条件计算水域纳污能力。4.8.3潮汐河口水域纳污能力的计算公式见本规程附录A.1.4;纵向离散系数Ex值的确定见本规程附录A.3.5。95湖(库)纳污能力数学模型计算法5.1一般规定5.1.1不同类型的湖(库)应采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水域纳污能力。根据湖(库)的污染特性,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将湖(库)划分为大、中、小型,富营养化型和分层型。5.1.2根据湖(库)枯水期的平均水深和水面面积,将其划分为以下类型:1平均水深≥10m:(1)大型湖(库):水面面积25km2;(2)中型湖(库):水面面积2.5~25km2;(3)小型湖(库):水面面积2.5km2。2平均水深10m:(1)大型湖(库):水面面积50km2;(2)中型湖(库):水面面积5~50km

1 / 4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