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引言: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1》一书中的第四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程序等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前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这是质点动力学的内容,旨在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有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根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二.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②、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③、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2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②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③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②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只所以认为它是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四.教学方法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针对这一点故而采用采用问题引入法、实验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并使用电子课件运用动画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五、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问题引入:1。物体原来是静止,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2。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请学生思考原因实验事实与经验相违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2.新课教学:通过实验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不一样。据此提出为什么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怎样运动呢?学生跟着猜想(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一直运动下去。提问学生如何验证这一猜想。学生阅读教材提出用伽利略理想实验(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伽利略理想实验。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生活体验)。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问题三:小球在水平面上会如何运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想达到原来的高度,所以就一直运动下去。问题四:通过实验,力与运动是什么样的关系(科学探究过程四:归纳与总结)。每位同学发表自已的看法,并进行相互交流(科学探究过程五:合作与交流)并由几个学生进行归纳。最后教师归纳并指出理想实验的魅力。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笛卡尔对力与运动的认识的补充。得出本节课的重点教学重点的处理: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以讲解法理解新知识,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从内容,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分层次,有梯度的升华。然后对物理规律进行展示。教师讲解:从牛顿第一定律我们知道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我们就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惯性这个重点内容,采取实例分析——汽车启动和刹车时人的倾倒方向。总结分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举例说明,加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教师问题提出:惯性的固有属性跟什么有关系?运用媒体播放一个视频实例:运动场上,同一名同学推不同大小的铅球,掷出的距离不同,说明不同物体抵抗其运动状态的“本领”不同,即惯性不同。实验演示:不同质量的小车在同一压缩弹簧下运动,获得的速度不相同。学生总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加深理解与应用:多媒体展示惯性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最后进行小结,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家们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过程,了解其认知的曲折性。情感进行升华。3.巩固练习:为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课堂上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本堂课所学的内容有问题的就大胆提问,然后进行练习。教师事先在所做的课件上放置两道习题:(1)飞机投弹时,如果发现目标在正下方时才进行投弹,能击中目标吗,为什么?(2)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为什么你跳起来后,最后仍然落在原地?学生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答,能够进一步了解物体的惯性及惯性定律。4.布置作业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惯性定律以及惯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完成与本节课配套的练习。并要求阅读科学漫步——惯性参考系,这不仅能巩固基本知识,也可以使有能力的学生发挥能动性,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鼓励收集资料,开拓学生视野。使之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六.板书设计本节板书主要以电子课件为主,并辅以必要的书写。七.小结本节课是按照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节科学探究课,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合理的调节。本节课非常注重知识点的归纳与升华,在其教学的关键点上设计有几个有梯度的问题,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