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吴起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中期考试高一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探讨环境美学涉及两个重要问题:环境是什么?审美是什么?环境必然与人相关,是人的环境。强调环境的属人性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它将环境科学与自然科学区分开来,因为自然科学研究更关注自然本身。其次,它将环境与资源区分开来。环境于人的功能主要是生活,而资源于人的意义主要是生产。环境与资源都有价值,然而是不同的价值。它们都是人所需要的,二者在不矛盾的情况下相安无事,而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就需要权衡轻重。环境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安居之地,重要性不言而喻。看环境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自然维度,主要考察自然具不具有宜人性。只有宜人的自然才是人的环境。在自然维度中,最为重要的是生态。生态是否良好关系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在人看来,有利于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生态就是良好的生态,反之就是不好的生态。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协助生态在朝着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的同时也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双赢。这样造就的环境就是生态文明环境。看环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文明维度。文明是人类的创造,它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就有与环境相关的创造。人于环境的创造性活动,最重要的是上面说到的有利于人与生态共生的活动。此外,还有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活动,这些活动质量的高低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环境的质量。审美是什么?美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大家都赞同的,那就是愉快。我们可以将具有审美性质的愉快概括成“乐”。人有三种生存方式:谋生、荣生和乐生。谋生,为自然人生:荣生,为社会人生;乐生,则为审美人生。乐生,有物质性的乐,也有精神性的乐。对于审美来说精神性的乐更为重要。精神性的乐有高低之别,审美无疑是品位高尚的精神性的乐。乐生,体现在环境审美中,则为“乐居”。“居”当然首先是住下来,但不局限于此,广义的居是生活。环境美学,顾名思义就是环境的审美。环境审美的本质即为“乐居”。人在环境中生活,感受到环境給予的种种或物质或精神的愉快,就是“乐居”。那么,何为环境美学?简要地说,它是研究人在环境中乐居的学科。环境美学属于偏重于人文方向的研究。从人文方向研究环境,主要有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环境美学,环境审美是这三个学科的尖端。说是尖端,不是说它最高深,而是说环境审美是在环境哲学的指导下、在环境伦理的基础上进行的。环境哲学提出人与自然互动和谐,环境伦理学提出人与动植物共生友好,都是环境审美的重要内涵。环境美学使人们的审美关注从原初的人自身扩展到人之外的世界,从艺术扩展到生活,从自然扩展到无限。审美视界的扩大,必然带来审美内涵的深化。(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助力美丽中国建设》2018月9月25日《人民日报》07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强调环境的属人性非常必要,环境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乐居之地。B.生态文明环境可以通过人自己的努力,协助生态朝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而取得。C.就审美而言,精神性的乐更重要,因此,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精神之乐更为“乐居”。D.环境美学是研究人在环境中乐居的学科,因为它使审美视界得以扩大,所以带来了审美内涵的变化。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证,先总体提出环境美学的两个重要问题,再分别阐释这两个问题,最后总结何为环境美学。B.文章论证看环境的两个维度是采用递进的方式进行的,由生态到文明,逻辑清晰。C.文章最后两段都采用了设问的手法,详细地阐释了审美和环境美学两个概念。D.文章对环境审美的论述采用了从大到小的方式,即先论述审美,再由审美的具体内涵进一步论述到环境的审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环境与资源的价值对人类都很重要,但两者发生矛盾时,环境的价值更重要。B.不利于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生态是不好的生态,这种生态属性不能称之为人的环境。C.人有三种生存方式,各有特性,而乐居属于乐生的一种表现形式。D.以环境哲学为指导,以环境伦理为基础,环境美学会不断发展与完善,并将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答案】1.D2.B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环境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乐居之地”错,原文是“安居之地”。B项,“协助生态朝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而取得”错,原文中,“这样创造的环境就是生态文明环境”,这样显然要包括“同时也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双赢”。C项,“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精神之乐更为‘乐居’”错,原文中,对“乐居”的定义是“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种种或物质或精神的愉快”。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采用递进的方式”错,应该是并列的方式。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环境的价值更重要”错,原文是“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就需要权衡轻重”,并没有明确哪种价值更重要。故选A。【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报告称,目前中囯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几乎是中国总人口数量的一半。我国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并逐年增加,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40%。相比之下,美国中小学生近视率仅为10%。从各年龄段视力不良率看,随着年龄增长视力不良检岀率迅速升高,以2017年数据为例,6岁学生视力不良率为14.4%,13岁学生就达到了54.2%,十七八岁时达到80%。所谓视力不良是指双眼裸眼中心远视力低于5.0,包括近视、远视和弱视。最新证据表明,近视的发生具有逐步低龄化的特点,在3-6岁的群体中,约有2.5%的儿童为近视眼。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生的视力不良问题依然突出,在18岁男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中,重度视力不良的男女生的占比分别高达75.0%和79.3%。重度视力不良,比如发生高度近视,就可能诱发视网膜并发症,一旦发作将对视力产生不可逆的损伤。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并发症发病率会提高,比如20岁之前的发病率是10%,而40岁的时候发病率就达到了50%,但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风险。(摘编自《我国青少年近视超7成青少年近视率排世界第一》,“央广网”2017年6月12日)材料二:是什么让孩子们的视力越来越模糊?研究表明,孩子的视力有20%至30%的几率受到遗传基因影响,剩下的70%至80%是受后天环境影响。“根源在于学校和家庭教有存在一些偏差。”一位小学校长告诉记者。尽管素质教育开展了多年,但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仍是隐形的“硬指标”,孩子们不堪重负,课外活动时间被严重挤压,加重了孩子们的用眼负担,同时,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逼迫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使他们的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许多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喜欢‘宅’在家里,养成了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户外活动严重不足。离手机越来越近,离自然越来越远。”“宅”是现在城镇学生近视率增加的原因之一,很多学生课余时间要么宅在家里,要么奔波于各种兴趣班,户外活动时间少。目前没有直接的证据说明近视的发生是由哪个基因决定的。在诱发近视的三大因素(遗传、环境和营养)中,科学家们认为环境因素对近视眼的发生起的作用更大。电子屏幕、不良光线、姿势不正确、用眼时间太长以及看的物品距离眼睛太近等,都是不良的用眼环境或习惯。遗憾的是,不仅是家长,部分学校也没有认识到电子产品对青少年视觉健康的危害,反而推行使用平板电脑教学。这不仅将发生近视的风险强加到了孩子身上,更加剧了对已近视孩子的视力损伤,将他们进一步推向了高度近视的行列。(摘编自《亲近手机远离自然许多孩子“宅”出近视眼》,《济南日报》2018年8月31日)材料三:为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卬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了家庭及有关部门的行动措施。其中,在家庭中,提倡增加孩子户外活动和锻炼的时间,使孩子每天在家接触户外自然光时间60分钟以上;控制电子产品使用,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使用不超过1小时;减轻孩子课外学习负担,合理选择,不盲目参加课外培训;避免不良用眼行为,养成良好的用眼行为习惯;保障孩子的睡眠和营养;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关注家庭室内照明情况,随时关注孩子视力异常迹象,进行科学干预和近视矫治。在学校中,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作业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得超过90分钟,高中阶段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加强考试管理,不得安排过多考试。严禁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排名等;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鼓励采购符合标准的可调节课桌椅和坐姿矫正器,使用利于视力健康的照明设备;坚持眼保健搡、强化户外体育锻炼、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严禁学生将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定期开展视力监测并加强视力健康管理等。各地医疗卫生机构要从2019年起,0—6岁儿童每年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90%,及时更新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电子档案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