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杜甫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在反映天宝末年到大历年间的社会现实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被誉为“诗史”。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远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诗人。父亲杜闲因做过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杜甫因此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与壮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杜甫七岁能诗,十四、五岁时,称誉时辈。二十岁开始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三十岁时结婚洛阳。漫游使他历览祖国山川,陶冶性情;接触广阔社会,开阔视野。三十三岁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结下兄弟般情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这对杜甫产生很大影响,其一生写下许多感情深挚的忆白之作。受时代风气影响,这时的杜甫充满乐观自信,有《望岳》等。《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首联遥望:“夫如何”之问充满惊奇,“青未了”之答洋溢赞叹,粗略勾画出泰山横亘齐鲁的壮阔。颔联近望:“钟”写“造化”之情,“割”写“昏晓”之分。颈联仰望:层云漫生,归鸟入林。“荡胸”写层云飘逸之状,“决眦”见归鸟疾飞之态。尾联俯视:登临绝顶,一览众山,想象中抒胸襟,俯望中见气魄。全诗意境开阔,格调高昂,语言精炼,既描写了泰山雄伟秀美的景象,又抒写了概览众山的壮阔胸怀,更折射出盛唐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二、困守长安时期(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天宝五载(746),杜甫赴京求仕,以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次年,玄宗征召“天下士人有一艺者”,杜甫参加考试。因奸相李林甫幕后操纵而无一人及第,制造了“野无遗贤”骗局,杜甫身受其害,陷入困顿,不得不向官僚投简赠诗,乞求引荐。“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道出他求仕的屈辱与辛酸。他三次向皇帝献赋,希望得到赏识,但没有效果。诗人只好“卖药都市,寄食友朋”。天宝十四载,被任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掌管军械仓库的八品小官)。官定后,回奉先探家。时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困居长安。诗人的理想得不到实现,生活潦倒,这使他接近了现实,认识了社会,创作出许多倾诉不平、揭露黑暗、同情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诗篇,《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是这时的杰作。三、陷贼与为官时期(四十四岁到四十八岁)安史之乱是杜甫生活与创作的转折点。他和难民一起,由奉先向陕北流亡,历尽艰辛。十五年,肃宗即位,诗人闻知,立刻在羌村安顿家小,急奔灵武。途中为叛军所俘,困居长安九个多月。诗人目睹国家残破,人民流血,心情无比悲痛,先后写下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等著名诗篇。请看《春望》P11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前四句写春望之景。首联望中所见:上句蕴含山河依旧、世事全非的深沉感慨,下句写城池残破、人烟稀少的荒芜景象。“破”使人怵目惊心,“深”令人满目凄然。颔联抒写感受:“花溅泪”有两种理解,一为人见花溅泪,二为花似有知,亦感时溅泪;“鸟惊心”也有两种理解,一为人闻鸟鸣惊心,二为怅恨离别,鸟亦惊心。后四句抒春望之情。颈联将“感时”、“恨别”具体化:战火不断,写国忧;消息隔绝,说家愁。尾联正面描写诗人形象,通过白发日稀、频频搔首的外在形态,表现内心的深广忧思。全诗以“望”字贯串,将国恨家愁始终交织。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逃出长安,到肃宗行宫风翔,任左拾遗。不久因疏触怒肃宗,被放还。其《北征》与《羌村三首》,记录了这时的生活与心情。《羌村三首》其一P113: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四句写夕阳西下时分抵达羌村的情况。迎接落日的是满天峥嵘万状、重崖叠嶂似的赤云,这绚烂景色,唤起“归客”亲切记忆。“白头拾遗徒步归”,开篇写景融进诗人到家时的兴奋。“柴门鸟雀噪”是典型的乡村黄昏景色,鸟儿的喧闹反衬出村落的荒芜,写景中流露出悲凉之感。“归客千里至”,包含如释重负之感,又掺杂着“近乡情更怯”的忐忑不安。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噓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八句写初见家人、邻里时悲喜交集的情景。诗人用了三个简洁的画面来再现:夫妻见面。“怪”,准确凝重,传神传情。“偶然”二字含有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杜甫从陷贼到逃离,从触怒肃宗到返家,风波险恶,竟能生还,实属偶然。邻里围观。邻人,一方面是旁观者,故只能远看,不忍搅扰人家幸福而又心酸的时刻;另一方面又并非无动于衷,“感叹亦歔欷”,是羡慕?心酸?还是勾起自家伤痛?短短数语,极富人情味,含蓄蕴藉。秉烛对坐。“宜睡而复秉烛,以见久客喜归之意。”(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如梦寐”三字,写出特殊时代的特殊心理,余味无穷。《羌村三首》其二P114: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八句写无聊寡欢情状。杜甫此时无异于放逐。对常人来说,“生还偶然遂”是不幸中之大幸;但对于忧乐关乎天下的诗人,则成为幸运中之大不幸。守着小家庭,苟且偷生。“少欢趣”,突出心情沉重。“畏我复却去”,传神地写出孩子有所察觉后的心理。回想去年,生活安定,但事隔一年,国事凋零,诗人百感交集,备受煎熬。叙事中插入“萧萧北风劲”之景,更增添悲凉凄苦气氛。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四句故作豁达。秋收已毕,新酒虽未酿出,却计日可待,似乎感觉到从糟床汩汩流出。说酒是言愁,从而深切地表现出诗人矛盾苦闷的心理。《羌村三首》其三P115: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客至”时,庭院正发生鸡斗;安静时,才听见叩门声。这种开篇不但具村野生活情趣,也表现出意外值客欣喜。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醘浊复清。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几句写父老来访赠酒,慰问诗人。父老携着酒,酒色清浊不一,表现了淳厚民风并未被战争完全泯灭。接着以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由“酒味薄”说到生产遭到破坏,兵革未息,时世艰难,点明却不说尽,耐人寻思。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四句写主人答谢作歌。“愧”,照应“晚岁迫偷生”。杜甫强为欢颜,“歌罢”长叹。“四座泪纵横”,写出感情共鸣。这组诗,既可独立,又相互联结,由初见家人写到还家,再写邻人交往,完整统一。全诗能抓住典型生活情景与人物心理活动,语言平易,诗意凝炼,抒情气氛浓郁。两京收复,杜甫回长安恢复原任。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远离朝廷。对杜甫来说,政治上是严重打击,创作上却开辟了无限广阔前景。“三吏”、“三别”就是他经洛阳返华州途中所作。四、漂泊西南时期(四十八岁到五十九岁病逝)肃宗乾元二年,关内大旱,杜甫弃官西行,开始漫长漂泊生活。流寓秦州、同谷时,靠树根草皮过活,几乎饿死,“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皲皮肉死。”“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岁末抵达成都。时严武为成都尹、剑南节度使,时常周济。严武还京后,四川兵马使徐知道叛乱。杜甫弃草堂避乱。代宗广德二年,严武再次镇蜀,杜甫回成都。严武荐其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时杜甫生活较安定,写下一些歌咏自然诗篇,但他并没忘记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表明他对国家人民命运的关注。永泰元年,严武卒,杜甫离蜀东下,经渝州、忠州到夔州,住了两年,写了《秋兴》八首、《登高》等。大历三年,杜甫出川回家,因战乱无法北上,只好辗转漂泊于江陵、公安、岳阳、长沙一带,过着贫病交加生活。五年,病卒于潭州往岳阳的破船上,终年五十九岁。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深受儒家“匡时济世”思想影响,无论穷、通都关心国家,关注现实。他一生同情人民,揭露黑暗,批判暴政。杜甫也忠君,但他的忠君思想和爱国爱民思想联系在一起。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忧国忧民。这种思想,由于时代动乱和生活坎坷而逐步加深,这也是诗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思想基础。第二节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一、同情人民,关注民生之苦。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安史乱前,他有揭露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兵车行》,指控唐王朝的穷兵黩武P98: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诗从咸阳桥悲痛欲绝的送行场面开篇,展示了不义战争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图景;接着,安排了行人倾诉服役苦况。最后以悲愤心情长呼,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愤怒地批判了统治者的开边政策。这首诗现实意义强,描写上个别与一般结合,叙述上记事和记言结合。因事立题,歌吟时事,开辟了新题乐府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安史乱时,杜甫同情人民苦难的诗歌具有更深广的思想内容。“三吏”、“三别”最具代表。这组诗揭露了叛乱战争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揭露了唐王朝乱抓壮丁给人民带来的疾苦。杜甫忧国忧民之情,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得更为集中P129: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从秋风吹破茅屋开篇,叙述了屋漏难眠、彻夜寒雨,并由己及人,想到丧乱中的贫苦人士。诗人博大的胸襟,崇高的理想,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在诗句中奔涌出来。安史乱后,严峻的社会矛盾,加上多年的漂泊生活,使杜甫加深了对社会本质的认识,终于说出了“盗贼本王臣”的真理,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思想高度。因此,他对人民的同情心也更加强烈。杜甫还通过山水登临,抒发感世忧时怀抱。如《登岳阳楼》P146: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此诗写景宏阔雄壮,寄慨深沉辽远。首联写登临。“昔”、“今”时差之大,蕴含感慨之多,蕴含迟暮之年、漂泊之时才得以“上”之悲哀。颔联写登楼所见。诗人不说吴楚连湖而说湖坼吴楚,不说乾坤载湖而说湖浮乾坤,既写出湖之广阔,又写出湖的力量。此联人称“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可与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媲美。颈联抒登临之感:亲朋散落,音信全无,迟暮多病,孤舟漂零。“无”“有”对举,使诗人对时局动荡之忧、个人孤苦之慨、迟暮之感、多病之叹更显强烈。尾联写登临之叹:关山戎马是国家时局的概括,涕泗横流是个人情怀的写照。国忧、家愁合在一起,使“今上”之慨更显沉重。二、忧国悯时,反映爱国之情。安史之乱使唐王朝急剧衰落,叛军长驱直入,战火烧遍中原,王朝政权摇摇欲坠。因此,关注国家命运便成了杜甫诗歌非常突出的内容。当他身陷长安沦为叛军俘虏,听到陈陶战败消息时,写了《悲陈陶》: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首句交代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二句令人痛心,目不忍睹。如此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三、四两句写诗人的主观感受:原野空旷,天地肃穆,渲染出“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后四句写长安:胡兵的得志骄横,长安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杜甫没有展览伤痕,而是根据战争的性质,写出人民的感情和愿望。当诗人流寓梓州时,忽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欣喜之情溢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