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荀子·富国》载:“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封建礼制【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子穿戴赤色画龙的衮衣和冠冕,诸侯穿戴黑中带红的衮衣和冠冕,卿大夫朝觐或祭祀时穿戴裨衣礼冠,位次于大夫的士则穿皮弁之衣。材料体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不同的等级序列,反映了分封制的特点,故选分封制,A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词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云云。秦始皇封禅的最主要的目的是A.刻石颂德,流芳百世B.齐鲁未稳,借机加强对其控制C.给皇权披上神圣外衣,以示皇权至上D.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秦朝确立的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为了强化皇权,秦始皇进行封禅活动,为皇权披上神圣的外衣。尽管这一活动也具有A、B两项所述之意,但A、B两项都不是其主要目的。D项仅仅是统治者用来维护统治的幌子。故C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权至上3.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中的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也称“枢机”“机要”“枢要”。中枢机构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从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有①呈现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的趋势②提高了行政效率③机构越来越完善,对社会促进作用越来越大④这种演变是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相一致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中国古代中枢机构并非越来越完善,对社会的促进作用也并非越来越大,随着专制主义的不断加强,这种政治制度的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所以第③项错误。故答案选择排除该项的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机构的演变4.宋朝科举制有如下规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别头考生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弥封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誊录重新誊写考生考卷,以免考官认识笔迹。锁院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直至考试结束。A.参考人员多元B.考试规定渐趋严密C.选拔方式多样D.防弊措施流于形式【答案】B【解析】“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以免考官认识笔迹”说明考试程序的规范和严密,B正确;人员不符合表格信息,A错误;选拔方式并不是多样化,仍然是科举考试,C错误;D中流于形式说法错误。5.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摩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答案】C【解析】““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摩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说明元代利用行省管理地方,加强中央集权,C正确;A、B和D错误。6.1909年,一个署名“兰陵忧患生”的人写了多则咏叹,涉及报馆、高楼、电灯、银行、纸烟、打球房、马路、洋车等。这反映了,当时A.新生活方式对传统的冲击B.近代民族工业较快发展C.封建陈规陋俗逐渐被破除D.民主科学思想广为传播【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对传统社会生活造成冲击,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信息;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封建陈规陋习的破除;D选项错误,使民主科学思想得到传播的是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7.中共二大党章规定,在农村、工厂、铁路、矿山、兵营、学校等机关应该设立基层党组织,而国民党一大党章规定其基层党组织设置在乡镇层级。由此可知,与国民党相比,中国共产党A.更重视建立民主统一战线B.更重视开展革命武装斗争C.更善于发动广大人民群众D.更善于开展城市工人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将根基扎在最基层的群众之中,更有利于直接组织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比较的是国共两党自身的党组织建设情况,与建立民主统一战线无关;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共开展革命武装斗争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是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两者开展城市工人运动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8.新文化运动早期,西方被国人当成一个绝对的、不容置疑的、唯一可能的行为标准来接受。1919年后,中国人民则从盲目崇拜西方的心理中苏醒过来。促成这一转变的是A.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广泛兴起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C.一战及其不合理的战后安排D.民主共和制在中国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质及战后巴黎和会对中国收回国家主权合理要求的拒绝,使国人从憧憬兴奋到失望幻灭,部分精英转而停止了对欧美文明的亦步亦趋,寻求另一种形式的国际化——以俄为师,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国民大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这一转变的影响,不是促成这一转变的原因;D选项错误,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确立民主共和政体。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9.以下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采取的土地革命政策。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A.封建生产关系具有顽固性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渐进式土地改革的合理性D.近代以来民族危机的加深【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27-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共产党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政策。1937-1946年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最大限度的团结各阶级抗日,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共产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1946-1949年,阶级矛盾又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共产党制定《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彻底平分土地,消灭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土地政策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现实的需求进行改变,并未体现封建生产关系的顽固性;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土地政策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现实的需求进行改变,并非呈现渐进式发展,也并未论述其是否合理;D选项错误,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持续加深,与土地政策的变动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0.表:1949年我国居民受教育情况(单位:万)。大学毕业生18.5中学毕业生400小学毕业生7000文盲人数(占总人口80%)43200就业年龄人口总数34000总人口数54000上表说明,当时发展人民教育的当务之急是A.保障人民受教育权B.开展扫盲教育C.实行科教兴国战略D.发展高等教育【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我国居民中文盲人数占总人数的80%,所以,当时发展人民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开展扫盲教育,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尚未明确提出公民的“受教育权”,在1954年宪法中才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1995年;D选项错误,此时期的发展人民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开展扫盲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而不是发展高等教育。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1.下表是雍正、乾隆年间人均土地占有量统计表,据此可知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1027500006.89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2080957963.56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B.耕地面积逐步较少C.土地兼并愈演愈烈D.重农抑商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人口和人均土地的数字变化可以看出,人口剧增,人地矛盾越来越严重,因此在单位面积上产出更多的粮食就更加有必要性,即精耕细作的必要性,A正确。材料中的人地矛盾严重,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速度加剧,并不能得出是因为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缘故,B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人均土地面积,不涉及土地兼并,C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农业发展的必要性,但不能得出“抑商”的重要性,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社会发展是不利的,D错误。点睛: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社会人口剧增,主要原因是康熙年间颁布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和雍正帝的地丁银制度,取消了人头税,使人口数量急剧增长,致使人地矛盾十分突出。12.唐代前期均田制关于百姓部分受田状况如下表是所示授田对象授田数量补充说明18-20岁中男21-59岁丁男80亩口分田,口分田死后归还政府20亩永业田,永业田可传给子孙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给田三十亩,尼姑、女冠给田二十亩。此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60岁以上老男笃疾者、废疾者40亩口分田(若为户主,每人授永业田20亩,口分田30亩)寡、妻、妾30亩口分田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均田制A.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B.触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C.缩小了土地买卖的范围D.加强了政府对人民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唐朝前期不只给男子授田,而且对其他社会成员的授田也有规定,从而加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控制,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一般妇女不受田”等信息可知,妇女地位并未提高;B选项错误,均田制授田的土地是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并未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均田制的授田状况,不能体现授田之后的土地买卖情况。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的关键时期,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反映了这一时代趋势的是A.温故知新B.有教无类C.学思结合D.因材施教【答案】B【解析】【详解】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思想,B正确。A、C和D属于教育方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4.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但都是因应社会变迁,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强调农民要“强力从事”,发展经济;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商鞅主张开垦荒地,制定阡陌(田界)。三位学者的主张都是A.完全有利于维护统治者利益B.有利于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C.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D.为达成富国强兵、实现统一的目标【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墨子、孟子、商鞅的措施可以看出,三人的主张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完全”一词表述过于绝对,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C选项错误,孟子和商鞅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D选项错误,富国强兵、实现统一是法家的主张,与墨子和孟子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5.秦汉时期子女的婚姻由家长决定,这是通例,但当事者本人也并非毫无发言权。如汉武帝时信阳长公主改嫁大将军卫青,东汉光武帝湖阳公主曾公开提出要嫁给宋弘,东汉末钱塘吴氏冲破家族阻挡嫁给孙坚。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秦汉时崇尚婚姻自由B.秦汉贵族妇女普遍自主择婿C.两汉时社会风气开放开明D.封建伦理纲常有待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进入阶级社会后,女性在总体上处于男尊女卑、夫主妇从的地位。但秦汉时期对妇女婚姻的限制并不严格,这说明此时期封建纲常伦理有待强化,因此D选项正确。依据材料“秦汉时期子女的婚姻由家长决定,这是通例”可知,秦汉时期并不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