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展人才的战略思考中国会展人才的战略思考“2003年度中国十大会展理论新锐人物”,“2004年度中国十大会展理论人物”,商务部会展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浙江亚太会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澳门展贸》顾问。主持商务部“中国会展行业协会调查和研究”、“中国会展发展报告(广州篇)”、“2004年广东展览发展报告”、广东省人民政府“会展安全与对策研究”、“关于做大做强广东体育博览会的研究”市社科规划办“CEPA下粤、港、澳会展经济联动发展模式研究”、教委“应用型(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教育部规划教材《会展服务与管理》等课题;出版专著《会展营销》、《参展商实务》《大型国际展览流程设计与实务》、《会展经济》和商务出版社21世纪高校会展教材《会展市场营销》;在《特区经济》、《改革与战略》、《商业经济与研究》、《中国会展》、《会展财富》、《中外会展》、各大学学报等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几十篇,并获得业内好评;是商务部“国际会展策划”、美国CEM认证、香港会展培训主讲师。由德国贸易发展部出资作为德国在中国会展培训师赴德培训,同时作为会展专家在中国新闻社、中国经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民营经济报、新快报等发表专家论坛。中国会展人才的战略思考国际会展业的状况2004年全世界的大型会展总数超过15万个,其中国际会议约7万多个,国际展览超过8万个,全球会展业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2800亿美元。按照国际通行的1:9的行业拉动系数计算,国际会展业为世界经济带来的增长总额将超过25000亿美元。另外,根据对国际节庆协会成员调查,每年全世界节庆活动有100万个左右。欧美是国际展览业最为发达的地区。欧洲会展经济历史最为悠久、整体实力最强。具有规模大、国际化程度高、专业化强、重复率低、交易功能明显等特点。德国是头号的世界会展强国,世界最大的4个展览中心中,有3个在德国,世界著名的国际性、专业性贸易展览会中,约有三分之二都在德国举办。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是世界会展业的后起之秀,每年举办的展览会近万个。其中美国每年举办净展出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展览会约4000个,展出总面积约4000多万平方米,参展商100多万,观众超过7000万。中国会展人才的战略思考拉美的会展经济总量约为20亿美元,巴西每年办展约500个,经济收入达8亿美元。阿根廷每年办展约300个,营业额达到4亿美元。非洲大陆的展会主要集中于经济较发达的南非和埃及。南非凭借其较强的经济实力及对周边国家的经济辐射能力,其会展业在非洲处于领先的地位。亚洲展览业的规模和水平与欧美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目前东亚的日本、中国和中国香港地区、西亚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东南亚的新加坡,已经分别成为该地区的展览大国。国际会展业的趋势:一是国际展览业正出现重心“东移”和亚洲展览中心“北上”的态势。所谓“东移”就是移向亚洲,所谓“北上”就是转向中国;二是展览越来越为各国所重视。以展馆建设为例。在美国、东南亚、南美,经济有一定发展势头的国家和地区,对展馆建设都倾注了很大热情三是国际展览公司巨头,并购别国的品牌展会和展览公司为特征的资本运作正得以加强四是借助高科学技术,各种网上展览会和网上交易方式正异军突起中国会展人才的战略思考一、会展人才界定会展人才包括了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性人才、会展支持型人才。会展核心人才包括会展策划和会展高级运营管理等人才,他们在行业中层次最高,专业性最强;会展业辅助性人才包括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销售等人才;会展业支持型人才则包括高级翻译、旅游接待等。一是科学管理的人才,只有配备了与岗位职能相适应的人员,才能达到建立组织结构的目的;二是各项专业技术人才,包括美工、电工、摄影人员、装饰工等;三是高级策划人才,会展活动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会展的策划与创意。四是专业服务人才,保证服务的专业化。五是外向型复合人才,作为信息交换的桥梁,会展必须有外事经验、有外语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上海世博会人才培训调查》专项报告已对培养会展人才提出明确要求,其中包括会展运作人才、设计人才、管理人才、高级公关人才、精通国际商务的人才、法律人才和其它配套的各类服务人才等等。会展业人才需求单位可分为六类:政府机构、会展行业协会和会展专业组织;饭店、酒店公寓和会展中心;旅游公司、目的地管理公司(DMC)和差旅管理公司(TMC);会展公司及会展服务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会展教育、培训、科研和咨询机构。中国会展人才的战略思考二、国际会展业人才培养特点国际会展业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有成套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表现为:1、会展专业课程纳入系统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全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在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开设了会展专业课程,以美国为例,普通高等院校中有150多所四年制的大学开设了会展专业或课程。另外,世界上已出现名牌会展学院与专业,如美国的内达华大学饭店管理学院、乔治•华盛顿大学旅馆接待业管理学院、哥伦比亚学院、澳大利亚的拉特罗旅游接待业管理学院、加拿大亚特大旅游接待业管理学院、英国利兹大学旅游接待业管理学院、香港理工大学饭店管理学院等。2、适应市场化运作,按市场需要开设课程在进行市场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前提下,按市场需求开设课程,指导性强。如《成功展览会的秘诀》、《组织重大节庆和大型会议实用指南》、《成功举办会议的综合指南》、《展销会促销66计》、《策划成功的会议和活动》、《展览和销售:展览会展品促销133招》、《如何举办大型会议,直接实用指南》等课程都是贴近市场,体现了对市场和行业的指导作用。根据市场需要和市场改变开设课程,如根据网络技术的出现,开设《组织你的网络会议》、《专业会议中的网络技术》、《展览会中网络技术运用》等课程。中国会展人才的战略思考3、注重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加强实践环节一是学院人才与行业人才的互动。一方面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担任一定的咨询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聘请相关行业的管理人员来学院任教,促进人才的互动。二是与行业的项目和课题合作。利用高等院校理论上的优势,在行业发展的决策、统计数据等方面进行课题研究,为行业提供直接服务。三是会展教育的专家、教师直接参加会展相关的行业组织,一方面为行业组织的相关政策、制度和相关的行业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咨询建议,另一方面可利用在行业组织的优势为会展教学服务。四是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根据会展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会展专业的学生经常直接参加大型会展活动的组织、策划管理,接待服务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策划、创新、组织和协调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中国会展人才的战略思考三、我国会展人才教育状况至2004年12月,我国已经有21所大中专学校开设了与会展管理有关的专业、专业方向或相关课程:广州大学开设了会展经营与管理,会展与商务旅游专业方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会展策划与管理方向;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开设了国际会展管理;中山大学在旅游与休闲专业开设了节事与会展管理方向;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在普通本科院校开设会展管理课程的同时,一些有特色的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和中专学校也相继开设了相关专业。这些都标志着会展管理进入了“学历教育”时代。但综观我国会展教育,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会展管理专业大多设立在旅游院系下,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广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二是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大多分布在会展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目前中国会展教育出现的问题为:1.缺乏起主导作用的教育主体从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看,任何一个学科领域的发展都需要确立双重主体:一是要确立高校在学科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二是要确定高校在同行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由于会展管理的教育目前没有引起高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设置会展管理专业以及相关课程的高校少,且会展管理专业的学历、学位体系不健全,高校在会展管理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更无从谈起会展管理专业处于教育龙头地位的高校的产生。中国会展人才的战略思考2.缺乏权威的会展管理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对北京图书馆、北京主要高校图书馆、新华书店、Internet等信息渠道的综合查询发现,目前国内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与会展管理相关的书籍,如会展管理、展览艺术、会展市场营销、国际会议规划与管理、会展设计、会展旅游管理等,但是尚没有形成系统的、权威的专业化教材体系,从而使得我国会展管理教育中各自为政、标准混乱的现象尤为突出3.缺乏高质量的教育与科研队伍教育质量取决于师资建设,但是在我国高校中,会展学历教育方面的师资情况并不乐观,表现为:一是教师实践不足,教师大多没有从事会展操作的实践经验,重理论轻实践,使课程讲授空洞,没有针对性;二是从理论水平方面教师也是半路出家,什么专业的都有,虽然博士、硕士、教授较多,但多是学习经济、外语、旅游、历史、社会学、广告、管理等,如广州大学会展专业教师主要集中于旅游、人力资源、民俗学、历史地理专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会展专业有教师主要是经济、社会学、管理学专业的;三是专业的内涵和外延没有界定,教师本身不具备系统的会展理论体系。中国会展人才的战略思考四、中国会展人才教育发展对策1、学习国外的经验,加强会展师资的培训中国会展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会展人才,而人才的教育与的质量在于高水平的合格师资,要学习会展先进国家对会展师资培训的经验,政府、协会、企业、学校共同努力,出资、出力来加强会展师资的培训。德国培训和发展协会有一个三年中国计划SinoGermanMesseCampus(2005-2007),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培训德国在中国自己的讲师,目标是将远程会展教育打入中国市场。2004年6月德国国际培训与发展协会提供资金资助5位中国高校会展专业教师赴德国参加了培训。中国会展主管理机构和相关的部门要建立会展师资培训基金,利用社会力量定期、有计划地选派高校会展教师出国培训与考察,系统掌握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培训方式。另外,高校目前本身师资力量不够,要借外脑,发挥中心城市人才聚焦效应,广泛招聘吸引国内外高素质会展专业师资人才,也可聘请国外尤其德国、美国、法国等会展专业教师来讲学,广州大学是一个成功的尝试。广州大学利用中法合作这一平台加强师资培育,法国老师来,中方老师与他们共同备课,在法方老师上完课以后,中方老师做辅导。中国会展人才的战略思考2、全国性会展人力资源建设的战略性总体规划建立全国性会展师资资源建设资源共享系统,如前所述,目前我国开办会展专业或方向的高校有21个,相比会展强国德国、美国其会展专业高校数量并不多,从数量上没有必要大规模扩张,相反是我们的数学质量上的提高,尤其是师资,但师资的教育培训要一个过程,目前应当是整合会展的师资力量,资源共享,高校之间可进行联合培训、互聘教师等方式共同提高。最好的案例就是,广州大学从2003年开始得到了欧盟亚细亚计划三百万人民币的支持。这主要是支持人力资源培养,每年有八个老师到欧洲去学习,欧洲每年有四个老师到广州大学上课。3、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切实接轨针对会展人才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素质要求进行全面培养,就是进行行业人才的“通才”教育。同时也必须针对会展经营管理上的三个层次人才进行定位培养,就是“专才”教育。为此,大专院校在课程设置中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安排行业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甚至专业方向性的课程。大专院校在行业人才培养中还可以分流,即分专业方向。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要学会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加深对行业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的继续深造打下基础。大专院校也要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培养自己的高质量的“优势与特色”的毕业生。中国会展人才的战略思考4、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会展师资培养模式在高校中,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提高师资教学科研水平和质量已经成为共识。以广州大学为例,旅游学院正在实施学科建设计划,即构建旅游会展管理学科—会展管理研究方向—会展管理研究专题;相对应的学院行政管理是学院—系—教研室三级;相对应的研究机构是会展经济研究所—会展研究专题组。要求全部教师确立自己相对程度的研究方向,直到研究方向归队。